密探状元
□夜读抄
先朝策士,凡鼎甲,圣上多密访而后定。英宗己未科临轩,已拟昆山张和第一,使小黄门密至邸识之,以目眚,置二甲第一,拔施槃第一。盖慎重如此。一科之长,文运所系,可不慎与?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
□耕斋点评
明清两朝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会考,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试,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复试,称“临轩策士”,优者录取为进士。殿试后依成绩分三等排名发榜,分赐及第、出身、同出身。明朝早先几代皇帝策试贡士,凡是殿试一甲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都须由皇上派人秘密调查后才最后确定。如明英宗己未年殿试,读卷大臣初拟昆山的张和为第一名,结果在点状元前英宗派贴身太监秘密到张下榻的府邸察看,因为张和目生翳,有眼病,就被调整为二甲第一,提拔施槃为一甲状元。
历代选官,相貌都是考察的一大因素,至明代尤甚。明太祖朱元璋自己长得“五岳朝天”怪模怪样,对状元的要求却很高。洪武四年明朝开国首次会试后,论文才状元该是郭翀,但因此人相貌平平,就被太祖降为榜眼。明孝宗弘治十二年科考殿试后,明孝宗朱佑樘亲自阅卷,阅到宁波人丰熙的试卷时,大为赞赏。后来一打听此人的相貌,说面相还行,但脚有毛病,于是也将丰熙降为榜眼。
其实,以言谈和外表取人,在中国是有传统的。孔子有一个名叫宰予的弟子,能说会道,起初给孔子的印象就很不错。但接触久了,发现此人大白天睡懒觉,十分懒惰,被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孔子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其资质低下,结果发现他学习刻苦,处事公正,是位贤人。所以孔子不胜感慨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如果说,以貌取人打击面太广,那么,讲究官员的仪表风度,恐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贼头狗脑的人,有碍观瞻,即使在民选社会,选票估计也会大打折扣的。
本文最可玩味的,我以为是作者朱国桢结尾的那段感叹:“前朝皇上取士,竟如此慎重。因为科举一甲头名,关系到国家的文运兴衰与否,怎么能不慎重呢!”
“一科之长”的选择,关乎“文运所系”,这虽然有点夸张和迷信。但取状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树立一个世人效仿的榜样,要求才貌双全,尽善尽美,似也不必苛责。选什么人作为典范,代表了当局的一种价值取向。文革期间,标榜张铁生这样的“白卷英雄”,妖风肆虐之下,文运国运,遭到了何等摧残,想必国人都还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