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诊治

2016-07-22 23:08张怡菁
上海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辨证分型中医骨质疏松症

张怡菁

摘 要 骨质疏松症是全身骨代谢障碍的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发病率越来越高。本文复习骨质疏松症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及中医诸家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文献,阐述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分型及诊治。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中医 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R58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2-0034-03

Discussion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with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of TCM

ZHANG Yijing

(Shiq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1, China)

ABSTRACT Osteoporosis is a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systemic bone metabolism disorders,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cial aging population,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ults of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on osteoporosis, and its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ules of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 literatures, and summarizes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of TCM in osteoporosis and the management.

KEY WORDS osteopor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代谢失衡,骨丢失大于骨重建而导致的骨量丢失、骨小梁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的全身代谢障碍的退行性骨骼疾病[1]。临床表现以骨痛及腰背痛、驼背、身长变矮、易发骨折为主症。中医学虽然对骨质疏松症无系统论述,但从其临床表现及辨证当属“骨痹、骨痿、骨枯、虚劳”等范畴。目前关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本文通过复习文献,阐述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分型及诊治

1 辨证分型

1.1 肾虚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肾气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2],记载了骨骼与年龄及肾精盛衰的关系,说明骨与髓均为肾之所主,肾之精气的盛衰与骨髓、骨骼的生长代谢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肾虚者骨密度明显低于无肾虚证者[3]。许志奇等[4]的研究显示,肾虚症患者骨矿含量普遍低于正常人。李泉玉等[5]的研究提示,肾主骨,肾功能低下者,骨矿含量普遍降低。目前,肾虚型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两型。

1.1.1 肾阳虚

肾阳虚之骨痿者,多有腰膝酸痛,形寒肢冷,头晕目眩,精神萎靡,溲频清化,肢体萎软,脉沉迟等症状,对此,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沈霖等[6]用青蛾丸加味制剂口服,每次20 ml,每日2次,连服3个月,结果患者腰背疼明显减轻或缓解的有效率为88.4%。张乃征等[7]认为肾阳虚为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以温补肾阳立法,制成强肾增骨宁治疗31例患者,每日l剂,连服4个月,结果显效2l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3.5%,而且患者骨矿含量、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

1.1.2 肾阴虚

肾阴虚之骨痿者,症见腰膝酸痛,喜按喜揉,眩晕耳呜,失眠多梦,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兼有形体消瘦,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历来中医都认为“肾阴不足,阴精亏虚,骨失滋养,易致骨痹”。赵咏芳等[8]对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进行了研究,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37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28例表现为肾阴虚证,3例属脾肾两虚证,无单纯脾虚表现者。唐瑞等[9]以补肾益阴法为主治疗老年骨质疏松33例,腰背痛症状消失l0例,明显减轻l9例,减轻4例;骨矿含量增加20例,维持原水平l0例,降低3例,总有效率为87.9%。

1.2 脾虚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若脾失健运,脾精不足,则肾精乏源,骨骼失养。唐建明等[10]对肾与脾胃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人之始生,先成于精,精气旺而后有脾胃,即所谓先天生后天。人之衰老,肾精先枯,累及诸脏,此时全赖脾胃运化、吸收精微,使五脏滋荣,元气得继……”。曹亚飞等[11]指出“肾精依赖脾精的滋养才能不断得以补充。若脾不运化,脾精不足,则肾精乏源,导致肾精亏损,骨骼失养,终致骨骼脆弱无力……而发生骨质疏松症”。可见,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机,且脾虚与肾虚常同时发生。中医的“脾”更与机体各系统以及物质代谢功能等息息相关。脾胃虚弱还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刘忠厚[12]认为血清1,25(OH)2D3水平降低或肠道对其敏感性减弱时,会引起肠道钙离子吸收下降,而健脾养胃药可促进1,25(OH)2D3生成。朱芸茵等[13]认为肌肉对骨的挤压作用可以增加成骨细胞的活力和数量,肌肉发达则不易骨质疏松,从中医角度讲,脾虚不健,临床上容易出现气短乏力,不能负重等筋骨失养症状。故有医家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时,考虑辨为脾肾阳虚型。

脾肾阳虚之骨痿症,多见腰背酸痛,双膝行走无力或腰弯背驼,纳少便溏,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等症状。近代医家结合古今对本病的认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朱飞鹏等[14]应用黄芪、何首乌等补肾健脾中药,辅以温补肾阳,可以使模型动物的骨密度提高,腰椎和股骨的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增加,骨小梁体积增大,骨的质量得以改善。邵敏等[15-17]对补肾健脾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骨康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含药血清能促使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且能直接抑制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功能。临床上常用的健骨颗粒、补骨胶囊、驻春胶囊等一批方药在实验室研究中也显示可以改善患者脾肾阳虚症状。

1.3 肝郁

肝为“罢极之本,主润宗筋”。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相连。肝的病变亦能引起肾的病变,临床上,肝阴虚与肾阴虚常同时发生。对于女性而言,骨质疏松症与肝脏的关系更为密切,相当部分妇女于绝经后几年中,骨矿含量迅速下降,骨密度降低。故辨证治疗骨质疏松证时,常有医家考虑为肝肾阴虚型。

肝肾阴虚型骨痿,多症见腰背隐痛,腰膝酸软,筋脉拘急,伴眩晕耳鸣,口干舌燥,心烦失眠,潮热盗汗,便干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尹宏兵等 [18]论述张文泰经实践总结,组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方:鹿茸、龟板、狗脊、人参、补骨脂、菟丝子、茯苓等,而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时,则再加入柴胡、郁金、乳香、没药等疏肝药同治,有较好疗效。范中有等[19]采用滋补肝肾法,选取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160例,显效82例(51.3%),有效68例(42.5%),对照组100例中显效10例(10%),有效51例(占5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1.4 血瘀

《灵枢·营卫生会》中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这里的“脉不通”、“气道涩”均指血脉运行不畅。老年人冲任虚衰,精血亏虚,肾精不足,或肾阳衰败,温煦失职,寒凝成瘀;或肾阴不足,虚火灼津,津液凝聚,脉道不通而成血瘀,故老年人脾肾皆虚并伴血瘀。骨痛症状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以腰背痛最为多见,疼痛持久,痛处固定不移,是血瘀的结果之一[20]。可见,潜在的血瘀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机。有研究表明,骨的再生与重建与其局部血运密切相关,血瘀可造成骨小梁内微循环障碍,最终使骨骼失养,加重骨质疏松[21]。故在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部分医家据此分为瘀血阻络证型。

瘀血阻络之骨痿者,多有骨及关节隐痛,痛处多固定,舌暗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细弦等“痛”、“瘀”诸症。现代医学中关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几种学说均与中医学的瘀血阻络辨证不谋而合[22]。故古今许多医家在辨证论治骨质疏松症时,考虑辨有瘀血阻络型。何铭涛等[23]论述庄洪观点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骨疾病,病程较长,久病必瘀,血瘀为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必然阶段及重要环节,强调骨质疏松症血脉瘀阻的病机特点,其证与气血功能紊乱和失调有关。张荣华等[24]发现活血化瘀药占药物总使用频率的15.71%,根据中医“以方药测证”的理论,认为瘀血阻络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2 总结

纵观大量文献,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缺乏统一而有特色的量化指标,使各家临床研究成果可比性差、重复性差,不利于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及学术交流。其次,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大多数中医学研究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应该拓宽研究思路,深入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较为全面、准确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与此同时,考虑到骨质疏松症是全身代谢障碍的退行性骨骼疾病,临床症状多在病程中期以后才出现,早期临床上常漏诊或误诊,因此,如何依据中医辨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并最终通过中医药干预骨质疏松症进程、减轻患者病痛将成为骨质疏松症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on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herapy.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herapy[J]. JAMA, 2001, 285(6): 785-795.

[2] 程士德. 内经讲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76.

[3] 赵玉堂, 刘凯军, 李金花, 等. 骨矿含量与肾虚、肾主骨关系的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6, 2(3): 19-21.

[4] 许志奇, 郭素华, 杨定焯, 等. 肾虚证骨矿物质含量的初步研究[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4): 222.

[5] 李泉玉, 阎长安, 赵树华, 等. 肾虚者骨矿含量测定的意义[J].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92, 18(3): 296-297.

[6] 沈霖, 杜靖远, 杨家玉, 等. 青蛾九加味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52例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 1994, 16(3): l6-18.

[7] 张乃钲, 韩旭华. 强肾增骨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 1996, 4(2): 15-17.

[8] 赵咏芳, 张戈. 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初步临床报告[J].中医正骨, 1998, 10(5): 9-10.

[9] 唐瑞, 李春生. 补肾益阴法为主治疗老年骨质疏松33例[J]. 中医药学报, 1998, 26(2): 24.

[10] 唐建明, 荣明霞.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思路与方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9(4): 298-230.

[11] 曹亚飞, 刘红敏, 刘庆思.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与治疗原则探讨[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4): 367-369.

[12] 刘忠厚. 骨质疏松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234-235.

[13] 朱芸茵, 谢雁鸣.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特征探析[J]. 亚太传统医药, 2006, 2(2): 54-57.

[14] 朱飞鹏, 李冬华. 肾主骨理论的现代理解与补肾法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 37(6): 9-11.

[15] 邵敏, 庄洪. 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影响[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3, 9(2): l17-119.

[16] 邵敏, 庄洪, 赵静, 等. 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矿化结节及I型胶原形成的影响[J]. 中医正骨, 2003, 15(4): 3-4.

[17] 邵敏, 黄宏兴. 中药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鼠破骨细胞的影响[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3, 11(1): 22-24.

[18] 尹宏兵, 邢时通. 张文泰教授诊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经验[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 3(1): 20-22.

[19] 范中有, 李鹏, 赵峥. 滋补肝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160例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04, 20(2): 35.

[20] 朱晓峰, 张荣华. 血瘀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J]. 中医药研究, 2002, 18(5): 10-11.

[21] 张荣华, 朱晓峰. 脾肾两虚兼血淤与原发性骨质疏松关系的探讨[J]. 四川中医, 2003, 21(5): 11-12.

[22] 庄洪, 梁祖建. 从瘀论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态势评析[J]. 中医正骨, 2006, 18(2): 69-71.

[23] 何铭涛, 梁祖建. 庄洪教授从瘀论治骨质疏松症经验介绍[J]. 新中医, 2007, 39(9): 18-19.

[24] 张荣华, 丘和明. 中医防治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用药分析[J]. 中医药学报, 1997, 25(4): 30-31.

猜你喜欢
辨证分型中医骨质疏松症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瑶医火攻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常见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肺癌辨证分型与病理标本色象相关性研究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从治未病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