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敏 张钤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6-000-02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孔、孟、墨、韩非四派学者对于“君臣关系的本质”与“如何维系良好君臣关系”这两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入手,对比四派对于君臣关系思想的异同。并由此出发,探讨了产生这些观点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代表阶级利益的不同与各派核心理念之间的差异。最后还对比了不同流派在中國封建历史上所具有的不同影响力及其作用。
关键词 君臣关系 阶级利益 儒家 墨家 法家
一、孔、孟、墨、韩非对于君臣关系的观点
(一)君臣关系的本质
孔子是周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周公的君臣关系思想,认为君乃“天子”,代天巡狩,君臣父子式的政治关系就是“天命”,“是至高无上、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的”。虽然他也时常感叹“天命靡常”,但殷代夏,周代商仍然是因为“天命”转移,取代了这些朝代的商汤周武仍然是天命的代表,神圣不可侵犯。而孟子对于君臣关系本质的观点则要进步、开放的多。他将君臣关系视为一种社会分工。统治者做的是“大人之事”,被统治者做的是“小人之事”。虽然孟子认为被统治者必须供养统治者是天经地义。但他也认为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统治者的神圣性、无可比拟性就被大大削弱了。
墨子的君臣本质观点则更为超前,蕴含了一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在里面,无怪乎余秋雨曾经评论“中国辜负了墨子,所以历史辜负了中国”。墨子认为天子本来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为了克服缺少领袖的混乱局面而人为推立了天子。“天子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所以就必须要为人民所制约。”对此,他甚至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常贱”的口号。这种原始的社会契约思想比西方的洛克、孟德斯鸠等人要早上三千多年。
韩非子的君臣本质观点则更接近社会交换论的思想,出于一种极端的功利主义理念,他认为“君臣之交,计也”,君臣关系的本质不过是一系列出于利欲的算计与权谋。由于人性本恶,君臣之间本就没有真正的忠直可言,完全是互相利用,待到其中一方失去利用价值或是更大的利益诱惑出现的时候,君臣关系就濒临解体。第二,在君臣关系中,“君王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总的来说,韩非子眼中的君臣关系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交换关系,且君王在其中无可置疑地处于主导地位。
(二)如何维系良好的君臣关系
由于孔子认为天子身负天命,所以孔子对于维系君臣关系的主要方法是“礼治”“正名”与“仁”。首先,孔子认为等级名分十分重要,仅仅是对于舞蹈的超规格表演孔子就无法接受,由此可见他对于等级名分的重视。那么为了维持这种森严的等级秩序,每个人都应该“正名”。第二,相对于臣民恪守等级做各自等级内能做的事而不冒犯君王,君王也相应地应该“推己及人”“仁者爱人”。通过双方这样你谦我让的良性互动来维系君臣关系。
孟子提倡君王应“与民同乐”,和人民打成一片,而不一味固守等级。“后世许多君王同百姓一起春耕等就体现了这一点”。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仁政”理念,要求君王不仅要“推己及人”“爱人”,还进一步提出了“不忍人之心”“推恩”等要求。
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风比偃。”孟子也提出过“反求诸己”的主张。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学派在维系君臣关系时不仅强调臣民对于君主的服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君主的行为。
而墨子对于维系君臣关系方式的观点同他们相比就有较大出入。墨子认为,规范所有社会行为的制度概而言之就是“义”,不仅是普通百姓,就是那些被推举出来的“政长”也要遵循“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墨子在维系君臣关系的观点上和韩非子有些相像之处。孔孟的主张虽然都抛弃了上古的天道思想,但他们都不由自主地倒向了人治主义,倾向于主观上心理上道义上的约束。而墨子与韩非子则分别崇尚“义”“法”,相较于孔孟,“义”与“法”都是脱离了人的客观存在,与孔孟人治有较大的区别。
韩非子认为“法”是维系君臣关系的唯一纽带,对比“法”与“义”,“法”由君王指定,“义”则是由人民公议;“法”维护君王利益,“义”维护大众利益。因此二者差别颇大。第二,除了“法”,韩非子还提倡君王通过“术”与“势”来控制臣民。总的来说,韩非子是一个“极端现实主义者”,他站在君王单方面的角度,为君王寻找驾驭臣民的方式。
二、不同派别产生不同君臣关系思想的原因
(一)所属阶级的不同
首先是孔子,他维护的是旧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纵观其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奔走,他提出的“礼治”“正名”实际上就是为了维护旧有统治秩序,希冀回到商周时代的奴隶社会下的君臣关系之中。
第二是孟子,他所代表的是封建社会初期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由于井田制逐渐瓦解,中小地主阶级逐渐兴起。作为他们利益代表的孟子就不像孔子那样严格墨守旧有的森严等级秩序,反而更加倡导“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第三是韩非子,他也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本就是贵族出身的他代表的是那些借助废井田开阡陌而攫取巨大利益,从旧奴隶主摇身一变成为新地主的大地主阶层的利益”。他一直都站在君王角度,为君王筹谋天下以及驾驭臣民。
第四是墨子,代表的是手工业小生产者的利益。作为手工业小生产者代表的墨子其观点是最激进、最超前的。
(二)各家学说的核心理论为各派君臣关系学说定下基调
例如儒家学说,其核心概念不外乎“仁”“礼”“德”,其核心假设有孔子的“性近论”、孟子的“性善论”,因此他们认为百姓万民是可教化的,君王应以王道教化天下才能收获民心。而法家学者以“性恶论”为前提,认为人性本恶,一有点机会就会肆意妄为。说到墨家的核心理论,是“兼爱”“非攻”“尚同”“尚贤”等,这些核心观点反应在君臣关系上就变为了“选贤举能”和“政长制”。
三、各家君臣关系观点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是孔子的君臣关系思想。孔子的君臣关系思想的核心概念就是一个“礼”,这个“礼”就指代等级名分制度,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喜欢。在孔子之后,董仲舒对其加以修改成《天人三策》,演化为三纲五常,从此影响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历史。孟子君臣理论中的“民本”思想十分透彻有理,如果是明君,往往能大行其道。如唐太宗曾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就是源于孟子的民本思想。但在明代之后,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渐渐达到顶峰,孟子的君臣关系学说影响力也越来越小了。“甚至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还一度要取消孟子“亚圣”封号将其迁出孔庙。君王对孟子君臣理论中关于民本、民主的思想的忌惮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影响力最小的还当属墨子。战国时期孟子曾说过“杨朱墨翟之言满天下”,但自秦之后墨家就渐渐消亡,特别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家便完全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因为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君王连较为激进的孟子都无法容忍,更何况宣扬“政长制”的墨子?正如余秋雨所言“中国亏待了墨子,所以历史亏待了中国”。墨子的民主政治理论要领先西方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等人数千年之多。
四、结语
虽然这些“君”早已被扯下皇位,臣民也早已变成了公民。但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她们的取精弃粗,先人的智慧将穿越历史长河照耀今天的世人。
参考文献:
[1] 陈尧,云国霞.<论语>中孔子的君臣父子观[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2] 晏功明.孟子“君臣”、“君民”关系主张的渊源再探析[J].理论界,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