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学会丛书土司研究概述

2016-07-22 02:20肖毅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6期

肖毅

【摘 要】 文章认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边疆学会在边疆学术研究过程中创办的众多丛书,推动了边疆问题研究的深入,土司研究便是丛书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通过对佘贻泽的《中国土司制度》和凌纯声的《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的比较分析,探讨当时土司研究的重点、特点,以便更好地把握这一时期边疆研究的成就与对现代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会丛书;土司研究;佘贻泽;凌纯声

近代中国,边患频仍,相关研究亦趋兴盛。晚清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则构成了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两次高潮。[1]中国边疆学会便是第二次高潮的典型代表。学会成立于1941年6月,创办了众多丛书。它们包罗万象,涵盖了边疆研究的各个方面。其中,土司研究则受到了学会同仁的关注。本文拟对中国边疆学会所编丛书涉及土司的部分做一概述,试图勾勒出该丛书在此领域的努力。

中国边疆学会所出版或主编的丛书可以分为四种:《中国边疆学会丛书》、《中国边疆学会丛刊》、《中国边疆学会陕西分会丛书》、《边疆丛书》。其中涉及土司者有:《甘青藏边区考察记》、《边疆地理调查实录》、《西康纪事诗本事注》、《抗战以来之边疆》、《中国土司制度》、《边疆政教之研究》。

《甘藏边区考察记》一书是马鹤天1936年5月到1937年12月到拉卜楞寺的日记汇编。该书对于土司的介绍,偏重于现状。如1937年7月14日的日记“札武百户富甲全县,果洛藏族悍逾各族”,玉树县长向马鹤天提起当地土司在经济上的富裕程度:“每年运购川茶二千驼,即四千包,每包以藏洋七十元计,合二十八万元,以三元合法币一元计,亦值九万余元”。[2]

《边疆地理调查实录》是地理学家严德一边疆考察的结集。他在《云南西北角九种民族访问》一文中谈到了永宁土司衙门建筑的外观、形制及土司与总管的复杂关系,并且认为当地土司“已经丢弃了很多摩挲民族的本色”。[3]

《西康纪事诗本事注》是贺觉非1936年前往西康途中所做诗歌的结集与注释。该书对土司的历史与现状均有涉及,前者如“赵尔丰经边情形及其永世”一节记载了晚清西康改土归流的历史片段,后者如“义敦复治之经过”一节讲述了当地土司在义敦复治过程中所起到的种种作用。

《抗战以来之边疆》则保留了“昆明委员长行营告边疆土司书”的全文,极具史料价值。

《中国土司制度》是我国土司制度研究的首部专著,[4]它对土司制度的来龙去脉做了一番系统的梳理,并且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边疆政教之研究》第三章第三节则就土司制度的缘起、现状做了专门介绍。

通过上述说明,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边疆学会丛书对于土司的关注。既有现实,如《甘青藏边区考察记》、《边疆地理调查实录》、《西康纪事诗本事注》,以描述性文字为主,评论较少;也有历史与未来,如《中国土司制度》一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中国土司制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土司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佘贻泽。同时期,享有盛名的论著尚有凌纯声所著《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边政公论》1943年第2卷第12期、第3卷第1期、第2期)。如果将二人的著作做一比较,则不难发现其土司研究的特点。

两人均提到了土司制度在明清两朝的建立与完善。凌著对清代土司制度评价不高,认为其阻碍了民族间的正常融合,增加了隔阂,乃至违背了制度的初衷。例如,他认为两朝对于土官的赏罚升降迥然有别:明代不分土官和流官,不曾区别对待;清代却不然,土官不论能力如何,一般也只能做到指挥使、宣慰使。“如此则土官只可终身为一土司,有功亦仅得虚荣而无实惠,土司既不能升任流官,绝其向上之心,乃专心致志做其土皇帝,视读汉书,习汉礼为无用,且阻属民涵化”。

较之于凌纯声的褒明抑清,佘著则采取了相反的姿态。

明朝土司规章条文不健全,土司作乱甚多,清朝则不然。

佘氏认为明代规章均不健全,“若纯以制度观念考察明之土司,则觉一切法令规章,均属不全,升降考铨,漫无定制。土司数虽在千名左右,但无专司监视钤衡之官,亦无分级标准……承袭、朝贡,虽有定章,然其所能限制土司者,为效甚微小”[5]清代则对于土司的制度规定,则较为完完整,尤其是土司权力的世袭,“条文事例井然,已不复为土司争乱之由”[6]

明朝剿抚无常,清朝则一律剿灭。

佘氏认为当土司作乱时,明朝对于剿抚并没有一以贯之的政策,“明代土司常有叛变,明廷对付方策,为剿抚兼旋。而或抚或剿,殊无一定之主张”、[7]“因无一贯之策略,或先抚后剿,或剿之不克。又为抚计;致不但嵇延时日,且常使乱事扩大。此明代西南土司之所以多乱也”。[8]清代则不一样,遇到叛乱土司,一律剿灭,使其不再有非分之想。“观清代土司情形,如一有叛迹,即调师讨之。土司之顺伏畏威,与明代之骄恣者,不能互相比论”。[9]剿抚无定策的同时,明代又存在着抚之太宽,剿之不彻底的问题。在剿灭叛乱土司后,明廷未能做到一一改流,甚至继续任用土官。

明朝改土归流不甚积极,清朝则恰恰相反。

“改土归流明代远不及清代。盖明代官吏,于土司制度,多持‘宜仍土官以顺其情之策”,[10]而清代则较为积极,“就剿伐、改土归流、及分建三点而言,清廷对付土司之策略,甚为得当。土司若有乱,则剿伐之,平定后,治以流官;为最彻底之方法。无乱,则逐渐分土而众建之,使其势散力弱,作为设流之准备”。[11]

通过上述三点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二人研究视角乃至背后关怀的不同。

佘贻泽着眼于土司制度本身来比较明清两朝政策之区别。土司制度,确立于明代,至清代渐趋完善。因此,从制度本身的角度来看,明代土司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可以理解的。

凌纯声则不然。他更多是从土司的社会影响即制度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考察其历史演变。如果佘先生可以说“从历史看历史”,凌先生则是“从当下看历史”,现实关怀,跃然纸上。至少凌著中有两个地方可以体现这一点。首先是“宗族”这一概念的多次使用,如“中国境内各宗族”、“中国对于国内各宗族”等。所谓“宗族”,实际上源于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汉族和少数民族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他们彼此共享同样的血缘,中华民族也在此意义上成为一个共同体。其次,他把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历史描述为以汉族为大宗,不断吸引小宗加入的过程,“小宗融合于大宗,而形成今日伟大之中华民族”。这样的想法也不难理解。时值抗战,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怎么样描述过去,如何定义国内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才能让中华民族更为一个更加团结的共同体以挽救危亡,这成为政学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由此,凌纯声对清朝的土司政策多有批评,认为其阻碍了国内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这也在情理之中,可以理解。

此外,就如何解决土司问题,两人所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凌纯声并未多谈具体的改革建议,只是主张变革应当结合每个地方的特点。其中,第一步,便是权力收归中央。

相形之下,佘贻泽的论述则更为全面。他既指出了根本原因,又针对现实,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改革办法。

佘贻泽认为土司之所以能够成为问题,根本上在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教育程度的低下,“改革土司之法,乃在除去其存在之背景,即山地险阻,民智不开……”。[12]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则在于发展交通与向外移民,“土司存在的原因,既为地险俗异故吾人改良办法,亦应先从交通与移民着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13]他提出了具体的交通路线,以改善西南地区的闭塞状况。当然,除了这些根本之法,佘贻泽还另外提出若干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良之策。比如,废除土司权力在父子叔侄间的承袭,取消地方土司的军事权力,设立设治局。

总体而言,较之于同时期的其他论著,《中国土司制度》一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兼顾历史与现实。他既对土司制度的来龙去脉进行考察,对明清两代的土司政策进行对比,同时又考察了这一制度的现状,就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该书所保存的统计资料也极具史料价值,嘉惠后学。佘贻泽对于清代土司土官人数和唐代羁縻州县的统计数据便被胡绍华在《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一书中所采纳。[14]

除此之外。中国边疆学会所编丛书对土司制度现状的观察虽然多为描述性文字,但是于后人研究民国时期边疆状况则大有好处。如贺觉非在《西康纪事诗本事注》“义敦复治之经过”一节提到,(第五代毛丫土司施郎汪泽)“清末逃走,土地未被没收,民初乃得死灰复燃”。此段文字,既可证明民初西南土司部分复辟的史实,同时也说明了土地在解决土司中的重要性。凌纯声曾经提出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土司政治的核心,“欲求土司制度之合理改善,如能对土地问题有一适当解决之办法,使土司不得兼为地主,土民不致沦为农奴,则土司问题已解决十之八九,土官之存废已无其重要性。”[15]

除了土司研究,中国边疆学会丛书还对其他边疆问题有所研究。丛书强调实地调查,体现了一种严谨的精神。同时,也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修正了纠正了众多错误的记载。丛书和《中国边疆》月刊等一起从不同的片段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边疆学会这一重要学术团体的认知,有助于正确地把握这一时期边疆研究的特点,同时对于当代中国边疆问题的解决、求真务实学风的建设也不无裨益。

【注 释】

[1] 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 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第二编)[M].商务印书馆,1947.350.

[3] 严德一.边疆地理调查实录[M].商务印书馆,1950.103.

[4] 成臻铭.时势造学:土司残留时期的中国土司学——1908—1959年土司研究理论与方法探源[J].青海民族研究,2012.23(1).

[5][6][7][8][9][10][11][12][13] 佘贻泽.中国土司制度[M].重庆正中书局,1944.32;77;33;33;33;159;76-77;188;190.

[14] 胡绍华.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118.266.

[15] 凌纯声.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中),边政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