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经济下行的拐点:深化改革、重构供需

2016-07-22 07:51姜巍高妍蕊张倪
中国发展观察 2016年5期
关键词:刘勇经济发展

本刊记者 姜巍 见习记者 高妍蕊 张倪



扭转经济下行的拐点:深化改革、重构供需

本刊记者 姜巍 见习记者 高妍蕊 张倪

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GDP增长速度排在最后六位的分别是辽宁、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以及内蒙古。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为了了解这些以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省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原因,奔赴辽宁、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八省区,进行了调研。为了更深入地剖析中国经济下行最深层次的原因和应对之策,《中国发展观察》记者以调研报告为背景,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俊伟研究员,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刘勇研究员和施戍杰博士。

经济下行需“追本溯源”

调研报告指出,导致当前这些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原因有很多,如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人才匮乏、市场意识欠缺、缺乏创新创业环境等。张俊伟表示,这八个省之所以经济增速排名靠后,其共同的特点是,基础能源、原材料和传统制造业在地区经济中占主导作用。在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上述产业属于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随着跨越工业化中期阶段,上述产业自然也就“辉煌不再”。一是这些产业达到高峰本应进入调整期,却由于“四万亿投资”的刺激,又迎来了新一轮大规模投资和产能扩张,这就使得当前面临的调整幅度更大,阵痛更剧烈。二是上述产业多为国有经济主导,受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兼并、重组困难重重,落后产能不能及时退出。

张俊伟也指出,一个企业出现产品滞销、一个地区出现增速下降,从供需角度分析,都可以归纳为需求不足,换个角度则可以说是供给过剩和产能过剩。从这个角度看,报告对八省区经济下行原因的归纳还不太全面,问题的关键是:由于我国从工业化中期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带来“中国模式”转型,同时由于国际分工格局发生变化,我们当前正处于由“增长奇迹”向“常态增长”过渡的过程之中。在上述背景下,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经济体制乃至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上述八省区经济调整的压力远较其他省份要大。这是导致其经济增速垫底的根本原因。只有从上述角度出发,我们才能历史、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些地区的经济转型问题。

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绝对不能仅仅归结于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等问题。对此,刘勇则表示,中国经济下行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传统的全球化出现了问题。所谓的传统的全球化,就是在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全球化,其特点就是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相结合,进行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积累的是财富,中国积累的是产能,中国在全球化分配中只占一小部分。当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时,消费面临饱和,发展中国家却依然在大量生产,外部需求锐减,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受挫,最后这个模式难以持续。因此,全球整个经济形势下行的最深层次原因是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全球化模式导致世界金融危机长期延续而造成的。

如果说,调研报告中对导致八省区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有所遗漏,张俊伟认为,就是遗漏了居民财富湮灭(损坏)对经济的影响。居民财富是多年储蓄积累的结果,和收入一道构成居民购买力的来源。受能源、钢铁等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八省区居民财富自2002年以来快速增加,各种“暴富传奇”层出不穷。但遗憾的是,自2010年以来,上述地区居民多年积累起来的财富大量被卷入民间借贷和担保贷款,随着房地产泡沫破灭,民间集资资金链断裂,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居民财务账面损失惨重,对其消费产生严重冲击。这也是导致八省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重要原因。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面对调研的八个省份和地区,调研组发现,各地区正在积极培育新增长点以应对经济下行:投资和消费仍是各地应对下行的首选;为了破解资源和能源型地区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各地正加快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为了化解过剩产能,各地也将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近年来,中国经济整体呈现下滑走势。从产业上看,很多产业都是过剩的。从区域上看,上述八个省份表现最为明显。治标先治本,釜底抽薪才是长久之道。“沿海外向型经济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减少,世界市场对低端产品的外需不足是根本问题。”刘勇说,“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扩大内需”。张俊伟则认为要从经济体制、历史文化等方面具体、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些地区的经济转型问题。因此,培育新增长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有企业改革是力挽狂澜的重要方向。

在培养新增长点方面,扩大内需的潜力点在哪儿?刘勇认为,一是新型城镇化,二是从区域看主要在长江流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发展外向型经济,而是下一步要将长江流域作为最重要的发力点。“资源密集型地区主要体现为被动式发展,因为能源原材料都属于二次需求而非直接需求,所以,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速要想重新提升,就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和直接需求的回归。”刘勇说道,培育新增长点的思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各地的优势技术上不断地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比如山西的做法是要投资煤电、煤化、煤气。二是技术结构调整升级,产品必须全面升级。比如,调研资料显示目前焦炭价格很低,从3600元/吨跌至580元/吨。其实对于焦炭的后续加工仍是有空间的,只有继续进行深度加工,才能逐渐将整个价值链挖掘出来。另外据了解,发达国家的煤炭洗选率大多为100%,而中国的煤炭洗选率目前仅为43%。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推进技术进步。张俊伟则从企业角度分析称,应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流程,优化生产布局,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推动产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以增强地区经济活力,提高市场反应速度,重塑企业竞争优势,并在此过程中探索、生成、培养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目前,随着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主导产业再次发生变更。以东北地区为例,张俊伟分析道,东北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双重任务:从结构转型的角度看,需要深化国有资本体制改革,以资本运营带动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则要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培育市场竞争。张俊伟特别强调,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很高,培养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都必须基于既有的产业、技能和知识基础,走内生性升级的道路。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是在向第三产业转化,也就是向服务业不断的转型。对于能源原材料密集型地区,要改变经济现状,除了结构转型,产品升级、深加工及技术进步外,就是要服务业化,首先要标准化,另外要建立完善的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是突破经济拐点的重点。“归根结底,就是要素改革尚没有到位。”刘勇说道。要素改革的一个关键就是国有企业改革,这也反映了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就资本而言,资本与国有企业是密切相连的,破除国有企业利益集团的压力太大。以东北地区为例,今后该民营企业化的就要逐步实现民营企业化,一定要下大决心解决东北地区体制问题,才能将经济搞活。

加速整合化解产能过剩,去杠杆、防范风险,提高人力资本,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也是扭转我国经济下滑趋势的关键。尽管这八个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调研组发现,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发展加快,亮点频现。在施戍杰看来,这八个地区其实仍属于追赶东部经济的后发地区,无论是在资本深化、技术进步,还是在要素配置的改善上,仍然具有潜力。因此,“十三五”时期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是充满希望的。张俊伟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是我国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产业集聚将进一步发展,基于地区竞争优势的培育和强化,大中小城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将更加合理,地区特色更加鲜明。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口流动和资源禀赋条件的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也将进一步扭转。

经济下行调研八省区经济增速变化趋势图(2012年~2015年)

猜你喜欢
刘勇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Dispersion and damping rate of Langmuir wave in space plasma with regularized Kappa distributed electrons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三)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刘勇:捕获“天溢”的北极光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