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川
1937年9月,陶行知当时还在育才小学任教。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他所在的班上有一名女孩在答题时,少写了一个标点符号。陶行知最后在批阅卷子时,扣除了其1分,给女孩99分。
试卷发下来后,女孩觉得老师小题大做:不就是一个标点符号没写吗,又不影响该道题的正确答案,让她白白失去了一次获得满分的机会。
思来想去,自以为聪明的女孩最后偷偷地在试卷上添上了标点符号。随即,她拿着自己改过的卷子,一副委屈的样子找到陶行知,并向老师索要扣除的那一分,同时表示自己这次的考试成绩应为满分。
陶行知从改过的墨迹上很快看出了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当场挑明女孩的做法,而是满脸笑容地满足了女孩的要求,又重新给她100分。
看到自己“申诉”成功,女孩的脸上随即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不过,陶行知随后又将那份试卷拿了起来,他依旧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用红笔在那个标点上重重地画了一个红圈。女孩在看到老师的做法后,顿时明白了老师的意图,她随即羞愧地低下了头。
多年以后,那个女孩已经长大成才。有一次,她辗转找到陶行知,心怀感恩地对曾经的老师说道:“我知道自己当时的那个做法是错误的,不过,庆幸的是老师为了顾全我的面子,并没有当面批评,这让我深怀感恩。从那件事以后,我下决心一定要用功学习,同时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女孩的一番话,让陶行知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也为女孩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感到欣慰。
陶行知当时的一次故意“沉默”,不仅没有妨碍女孩改错,反而促进了她更好地做人,确实不得不为陶行知智慧的教学方法点赞。
对方在做错事时,不应一味地惩罚,而应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和帮助。变通惩罚,才能真正地对症下药,也才能帮其改过自新。
(编辑/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