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 徐元芳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卫生计生委倡导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保障全省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指出,贵州要补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三块“短板”,全力抓好医疗“百院大战”等重点民生项目,推进共享发展。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积极行动,认真贯彻执行,以实际行动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增强综合实力
提升服务品质
“着力解决病患看病难、流程复杂等问题,解决病患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要全力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刘健说。
作为贵州省人才储备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首批国家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和百佳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把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视为当前的发展要务。医院不断引入国内外先进理念、技术与设备,拥有全省唯一的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全省唯一的Hybrid(复合)手术室等。同时,贵州省紧急救援中心(96999)、贵州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贵州省产前诊断中心、贵州省儿童医学中心等也设在该院。
2015年11月15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了2014年度中国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综合实力位列西南地区第8位、贵州省第1位,有11个专科进入西南区专科声誉排行榜前5位。
2016年3月,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了“2015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100强”排行榜。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选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是贵州省唯一入选的医疗机构。
改善就医环境
惠及更多群众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从未忘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卫生计生委倡导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中,不断打造学科精品、搭建科研平台、构筑医疗特色、加强人才培育、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保障全省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改善医疗环境、提升服务品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新了HIS(医院信息)系统,优化了医疗服务流程、减少了患者排队的环节和时间。预约挂号在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短信预约、网络预约等基础上新增了微信预约方式;投入使用自助挂号机、自助缴费机、化验结果自助打印机等自助就诊系统。
2015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建的现代化外科综合大楼投入使用,新增床位数1200张,使该院实际开放床位突破3000张,极大地改善了住院条件,有效缓解了病人住院“一床难求”现象。
同时,积极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医疗服务向远程医疗和网络云端引申和拓展,与院外力量合作共建“贵医云”网上医院平台及院级远程医疗中心,实现上下级医院联动,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边远地区群众。
建立“医联体”
缓解“看病难”
2015年9月以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携手清镇市人民医院、福泉市一医等32家市县级医院共建了战略医疗联合体。“医联体”的建立,有利于开展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县级医院发展提高;有利于医院专家集中精力攻克和解决疑难重症;有利于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远”“看病挤”的问题。
此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没有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办起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附属白云医院、附属安顺医院、附属乌当医院,在集团化办医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四家医院的管理和技术骨干都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派出,床位数共计2549张,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快速增长,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坚持创新驱动
实现双赢发展
创新是医院始终进步的动力,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传承中创新,于创新中发展,实现了服务人民健康和自身发展壮大的双赢。医学科研成果保持省内行业领先地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SCI论文数量及影响因子近年来都有较大提升。2015年,医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发表SCI论文120 篇。
2015年8月14日,贵州医科大学院士工作站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设立“肝胆外科”和“道路交通伤救治”两个分站。医院同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签署了道路交通伤救治院士工作分站建设合作协议,并聘请王正国院士为分站建设指导教授。
此外,医院斥资近1亿元建设了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研究平台。2015年1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医学家巴里·马歇尔教授参观这里后感叹道,“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平台”,并欣然应邀成为中心的名誉主任和客座研究员。
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向着建设医疗教学研究型优质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勇担使命、阔步前行,最大限度把人才和技术资源辐射到全省,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医疗技术服务。(本版图片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提供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