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周虎
水城县先试先行、大胆突破,成功探索走出一条农村“三变”改革的新路子,成为全国农村“三变”改革的发源地,踏上富民强县、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指出,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水城县先试先行、大胆突破,成功探索走出一条农村“三变”改革的新路子,成为全国农村“三变”改革的“发源地”,踏上富民强县、跨越发展的新征程。如今,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中国凉都四季如歌,生态水城多彩如画。
厚植“三变”之“根”
农村“三变”改革的“根”是“富民型”农村基层党组织。2010年,水城县以“产业富实、经济富余、生活富裕、精神富足”为载体,按照“支部是堡垒、党员是先锋、产业是支撑、富民是关键、小康是目标”的基本思路,在全县深入创建“富民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功探索出产业链上建支部、合作社中建支部等具体做法,织牢“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纽带,夯实农村“三变”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此基础上,水城县委进一步创新基层组织建设载体,于2014年底在全县全面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将全县310个村合并为200个村,招聘200名事业编制人员到村任文书。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机制,将乡镇管理向下延伸一级,以村为单位推进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等各项工作,实现村干部吃住在村、工作落实在村、服务群众在村、化解矛盾在村,全面夯实了农村“三变”改革的组织基础,将“三变”改革的“根”厚植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推动“三变”改革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深挖“三变”之“源”
探寻农村“三变”改革的“发源”,最早要从水城县米箩镇的“两变”说起。米箩镇是水城县的渔米之乡,米箩猕猴桃产业园区是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重点示范园区”之一,2013年以来连续两年全省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时间追溯到2012年,水城县被列为贵州省8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决定以米箩镇和蟠龙镇为试点单位,拉开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当时的米箩镇还是米箩乡,乡党委将“支部建在产业上,农民富在产业中”的主要做法总结为农民变股东、土地变资本的“两变”做法,立即引起六盘水市委组织部的高度重视,要求米箩乡专门到市委组织部作专题汇报。在听取专题汇报后,市委组织部决定在米箩乡召开一次全市党建工作现场会,进一步总结提升米箩乡的“两变”做法。
2012年3月,六盘水市党建工作现场会在米箩乡成功召开,“两变”改革正式得到认可及推广,拉开了农村“三变”改革的序幕,米箩乡因此成为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
塑造“三变”之“魂”
农村“三变”改革的“魂”是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生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先富带后富。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现已进入共享、共富阶段。
2014年底,水城县六届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的战略思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建设幸福和谐的“社会生态”,其核心就是共建、共享、共富,路径就是“三变”改革。就是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将“三变”改革拓展到城乡公共服务、公共资源、公共民生以及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等领域,既注重让有能力的人先富起来,又注重补齐贫困群众的短板,同时兼顾一般群众,让各个层面的群众公平享受到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和改革发展成果,真正让“三变”改革惠及千家万户。
探寻“三变”之“脉”
“三变”改革的“脉”是农村改革在水城县实践、创新、发展、完善的轨迹和历程。在米箩乡提出农民变股民、土地变资本的基础上,2013年10月,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到米箩乡调研,正式提出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理论,在全市上下掀起了“三变”改革的热潮,并于2015年得到国务副总理汪洋及省委领导的批示。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三变”改革被提升到全国的高度。
2016年2月18日至19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深入六盘水对“三变”改革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入阐述了“三变”改革怎么看、“三变”改革怎么干、“三变”改革怎么推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三变”改革的理论内涵。随后,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在全省拉开了农村“三变”改革的大幕。
创新“三变”之“变”
“三变”的核心是“变”, 这种“变”是因地制宜的。在具体实践中,水城县结合实际,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定创新“三变”路径,开出“十朵金花”。
创新“三变+特色产业”模式。坚持把“三变”改革与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各个产业确定股权比例。以县属平台公司为主实施的猕猴桃产业股权比例为农户90%、公司9%、村集体1%;刺梨等其他特色产业股权比例为农户75%、公司15%、村集体10%,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全县掀起产业结构调整热潮。
创新“三变+山地旅游”模式。野玉海国家山地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将滑雪场收入的20%作为资金本,发动周边的1261户农户用5000亩土地和荒地入股,由公司负责招商引资发展花海、中药材种植等项目,除每亩按500元租金给群众保底外,还将公司收益部分的20%分红给入股农户,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创新“三变+特色小镇”模式。化乐镇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该镇将20万元征地协调费划拨给五星村作为村集体经济,五星村用这20万元在新建小城镇购买4个门面和100个摊位,分给104户搬迁贫困户,将门面和摊位统一出租管理,收益按村集体占股40%、贫困户占股60%的方式分红。
创新“三变+集体经济”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以勺米镇坡脚村为代表,该村将上级投入的10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专项资金作为股金,入股水城县民裕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林下养鸡项目,村集体占股32.02%,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8.8万元。
创新“三变+农村电商”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双水冷链物流中心,将“三变”嫁接到城乡电子商务产业,目前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展示中心,成立农村电商服务站30个。
创新“三变+转移就业”模式。这一模式由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创,该公司将猕猴桃基地集中分片划包给懂技术、有劳动能力的土地入股农户进行管理,解决26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使入股农户获得“入股保底金+固定分红+务工工资+管理地块30%股权”的“四重保障”。
创新“三变+生态移民”模式。以野玉海千户彝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代表,农户将上级补助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作为股金,建设山地旅游度假房,建成后产权归农户所有,由农户居住、经营,景区管委会统一管理。收回投资成本后,经营收益按管委会占30%、农户占70%的比例进行分红。
创新“三变+商贸服务”模式。以双水街道小山社区为代表,由社区发动成立“水城县永丰商贸有限公司”,承包辖区内停车管理、小区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业务,村集体以门面、资金入股,农户以资金、劳动力入股,收益按村集体占60%,农户占40%进行分红,既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农户致富。
创新“三变+注资招商”模式。以水城经开区高科公司为代表,该公司采取入股、参股等方式,在帮助困难企业解决困难的同时,不断拓展公司业务,发展壮大公司实力,走出一条“注资招商”的新路子。
创新“三变+特色文化”模式。陡箐镇猴儿关农民画基地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农民画画家自筹资金成立农民画合作社或画廊,发动其他农民画画家以技术或资金入股,收益后按劳分配,年底按股份分红。目前,该基地共有农民画合作社、画廊8个,农民画画家50人,带动50余人实现就业。(作者系水城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彭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