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在全国水污染防治专项水质较好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绩效评价审核中取得了国考“第一”的好成绩。此次审核由财政部、环保部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全国81个水质良好湖泊进行了绩效考评,抚仙湖获得了93.5分,与安徽太平湖并列第一名,抚仙湖也成为了澄江县生态环保工作中的一个亮点、一张名片。
抚仙湖是滇中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总体水质保持I类,是我国蓄水量最大、水质最好的贫营养深水型淡水湖泊,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2%。一直以来,澄江县始终把抚仙湖的保护治理作为立县之本、民生之要、发展之基,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全力推进环湖生态修复、流域截污治污、农业面源防治、入湖河道综合整治、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等保护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间,为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环境利益,创建优美宜居的环境,澄江县以新修订的《环保法》实施为契机,积极寻求新路子,齐头奋进,圆满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2011年,财政部、环保部把抚仙湖列为全国8个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之一;2013年通过全国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竞争立项,抚仙湖成功进入首批国家重点支持的湖泊行列。“十二五”期间,澄江县抓住此次发展契机,寻求资金帮扶,共争取到中央财政江河湖泊治理和保护专项资金9.7465亿元、云南省级财政补助资金4亿元,为保持抚仙湖I类水质的生态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签订抚仙湖保护管理目标责任书。为强化项目建设,澄江县在玉溪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按年度分别与沿湖的江川县、华宁县县区政府签订抚仙湖保护管理目标责任书。截至2015年底,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方案规划项目完工率达100%,资金到位率100%,投资完成率达100%,以“三百”的成绩圆满完成试点实施方案目标任务。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抚仙湖环境保护管理水平。澄江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抚仙湖主要入湖河道河段长责任制的通知》《抚仙湖沿湖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等多项方案政策,并且严格落实到工作中。为规范审批,严控源头污染,澄江县环保局研究制定了《澄江县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内部审查审批程序规定(试行)》的方案,为更快、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依据。
突出防治重点,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澄江县始终坚持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抚仙湖保护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约23.5亿元,严格按照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包到底的“四个一”机制,实施了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四退三还”等43项环保工程和措施,搬迁马房村和广南营群众1505人、退田3528亩、退房13万平方米,建成一期湿地631亩、生态调蓄带2.8公里、仙湖时光栈道2公里。稳步推进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项目建设,打造集生态保护、景观展示、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入湖河道水质改善,抚仙湖稳定保持Ⅰ类水质。澄江县严守抚仙湖保护“四条红线”,建设项目环评。认真贯彻落实新环保法,对11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进行立案查处,共计处罚金额35万元。深入贯彻“河段长”责任制,按照玉溪市委市政府“截污、贯通、绿化、加宽、保洁”10字要求和“绿色视廊,生态湿地,休闲通道,达标水体,城乡景观”20字目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了10条主要入湖河道治理方案,安装河道垃圾打捞器19台,抚澄河、山冲河、尖山河综合整治工程主体完工,定期开展“四清”活动,工程治理与保洁管护两手抓、两手硬、两手出成效。实行沿湖环卫分片包干制,推行环境卫生管理市场化运行和网格化管理机制,设立了11个执法监督岗、设置了34块区域岗位牌、87个卫生网格。多项举措的深入实施取得了显著性地成果,抚仙湖26条入湖河道水质较2014年有明显改善,其中东大河、梁王河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抚仙湖所有断面均达到Ⅰ类水质标准。
严格环境执法,推进依法治湖进程。澄江县始终坚持把加强环保执法作为抚仙湖保护治理的根本举措,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管理机制,提升执法水平。认真贯彻《环境保护法》《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等环保法规,保持环保执法严管态势,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先后对帽天山周边Ⅰ级和Ⅱ级品位、储量达7600万吨、市场价值约167亿元的14个磷矿采点实施了关停禁采。实行抚仙湖径流区建设项目集体审批制度,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周检、月检、季检、半年检和环境监理制。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环保良好氛围。澄江县始终坚持“县委重视、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关注、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全民共同参与抚仙湖保护管理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环保金点子征集、文艺汇演、有奖征文、摄影比赛和“环保之家”“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环湖文明走廊”“生态镇创建”等创建评比活动,使抚仙湖保护走进企业、村组、农户和课堂,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组织沿湖各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滇池、洱海等地就生态旱厕、垃圾减量化、入湖河道管理、湖泊治理进行考察,通过学习借鉴经验,总结历史教训,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投入抚仙湖监管和保护。利用各类媒体,对抚仙湖保护先进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推广,对违法和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启动争当“仙湖卫士”行动,采取“1+X”的方式,建立2734户党员中心户,开通微信群,制定“流动红旗”评比办法,带动群众参与。把抚仙湖保护的责任义务纳入村规民约,全面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抚仙湖保护的意识。
加大抚仙湖流域非工程措施管理力度。澄江县严格实行周末节假日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多部门联动排查整治,严查“五小环保”案件,封堵沿湖25个入湖道口,暂停审批非机动游船查处,强化水资源保护管理。
生态环境建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在2016年的工作中,澄江县将加强对抚仙湖径流区托管工作的研究,积极改革创新,加快破除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靠创新驱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把抚仙湖径流区打造成全市、全省争先创优、转型跨越、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统筹抓生态 建宜居澄江
澄江县是玉溪市惟一一个获批创建省级青少年生态文明志愿行动的示范县,这既是对澄江县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全县各级团组织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活动的方式和载体,发动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在工作中大力宣传生态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实践,引导广大市民争做谱写中国梦澄江篇章的奋进者和美丽澄江建设的参与者。
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澄江县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环保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完善的环保体制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四套班子分管联系环保工作领导为副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组建了抚仙湖管理局和综合执法大队,成立了环保法庭、环境资源检察科及环境监测站、镇级环保机构。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在玉溪市率先推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每年安排环境管理专项经费900余万元,专项用于抚仙湖环境卫生管理。层层签订《环境保护管理目标责任书》,出台《抚仙湖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实行环保书记、镇长负责制,严格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环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推进生态县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实现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澄江县依法有序实施54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实施中水回用,完成县垃圾焚烧厂建设和207个村落环境整治,铺设污水收集管网323.8公里,被列为全国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县。执行径流区禁养、限养、禁牧制度,退出畜禽养殖15户。2012年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澄江县加大立法保护,启动土地退耕植被恢复项目和帽天山保护区周边林业生态恢复工程。实现人工造林14.2万亩、低效林改造1.6万亩、封山育林16.3万亩、退耕还林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3.17%。强力实施《澄江生态县建设规划》,东山村委会、吉花村委会等32个行政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凤麓街道、龙街街道、海口镇等5个镇(街道)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
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治理力度,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澄江县各大中小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共投入整治资金5.52亿元,新增环保设备71套,不断加强“三废”治理,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有效推进全县第一轮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自愿性审核顺利完成,7家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完成备案,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削减和控制。新建东岸自来水厂,沿湖旅游太阳山、樱花谷、湖畔圣水等项目改用东岸自来水厂供水,依法征收抚仙湖资源保护费。强化抚仙湖渔政、水政管理,取缔了机动捕捞、灯光诱捕等违法违规捕捞。建立抚仙湖保护有奖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社会监督网络基本形成,环境执法水平明显提升。
打造生态文明走廊。澄江县出台了《澄江县抚仙湖保护区违法建设查处办法》,有效遏制了乱搭、乱建、乱经营“三乱”行为。对环湖路两侧拆除后的地块进行绿化美化,实施环湖北路路面大修工程,租用主要公路两侧耕地635亩,种植景观苗木7.7万株、灌木55万株。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澄江县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5万亩、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12.6万亩、控氮减磷1.8万亩,取缔6座水库,1400亩水产养殖,制定《澄江县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实施方案》,拆除塑料薄膜大棚3831.5亩。
坚持科学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澄江县始终坚持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控制抚仙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举,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与经济发展同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和发展高原生态农业。在工业上,加强重点行业环保核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抚仙湖径流区原有26家企业实施关闭的措施。在旅游业上,依托抚仙湖一流资源和帽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和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带动大环保,先后引进寒武纪乐园、仙湖山水等重大旅游项目,实施保护式开发,促进沿湖群众进一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改善抚仙湖区域生态环境。
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实现跨越发展。澄江县环保察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成并启用。包括监测、监察用房及办公用房、基本仪器配置、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专项检测仪器配置。环境监测站设置大气监测室、水质监测室、物理监测室、生态监测室和办公室等5个科室。彻底改变过去办公条件差、办公地点分散的局面,实现局机关、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测站集中一地办公。为有效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在云南澄江天辰磷肥有限公司成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活动。环境监测站实验室、重点企业在线监控监测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环境监测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建设美丽、宜居、旅游澄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澄江县将始终坚持严格环保执法,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澄江县的环境保护水平,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做好抚仙湖的保护工作,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产业生态化 领绿色经济
澄江县立足澄江发展实际,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认真分析研究全县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理清了当前和今后的经济与生态同行的发展思路,确立了澄江县“三区两城”的发展定位,坚持“优一精二强三”产业发展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推动生态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五化”融合发展,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明确了生态化产业、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重点。
大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澄江县将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四个农业片区,即以生态农业为功能导向的抚仙湖北岸片区、以休闲农业为功能导向的东岸片区、以观光农业为功能导向的西岸片区、以烤烟、蔬菜种植、特色林果、养殖、畜牧、中药材种植为主的立体农业片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社、协会、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以蓝莓、荷藕、核桃、景观苗木为重点的生态观光农业,推动蓝莓、荷藕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财政支持加快土地流转,助力高原生态农业。澄江县财政每年安排26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加快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和龙头企业扶持奖励,全县累计流转土地2万亩,扶持发展蓝莓5200余亩、荷藕3050亩、景观苗木1万余亩、核桃11.3万亩,加快高原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
发展庄园经济,建旅游生态示范区。澄江县以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经济为抓手,培育具有澄江独特优势的绿色农业品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休闲观光体验农业转变,成为澄江县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独特亮点和重要支撑。位于澄江县抚仙湖畔的玉溪庄园,已打造成集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文化体验、高端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庄园,获国家级旅游生态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称号。庄园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建成高西蓝莓等5个庄园,其中木森庄园、玉溪庄园、大樱桃庄园获省级精品农业庄园认证。品牌建设深入推进,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地6.7万亩、云南名牌农产品1个、著名商标3个,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55个。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带动生态旅游发展。澄江县坚持依托抚仙湖、澄江化石地等旅游文化资源,主动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和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加快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旅游与城镇建设、文化建设、乡村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建设融合发展,旅游业提档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澄江寒武纪乐园、仙湖古镇等沿湖重大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稳步推进,悦椿酒店、希尔顿酒店及国际会议中心投入运营,广龙旅游小镇等项目全面启动,以园区建设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基础得到夯实。
强化现代化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生态效益。澄江县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等方式,通过技术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积极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如控氮减磷、绿色防控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水减肥减药经济作物,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幅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使生态环境和水体保护得以实现。对景观苗木、蓝莓和蔬菜在节水、农药施肥方面进行对比之后发现,景观苗木较蔬菜减肥100%,少施农药69%,节水84%。蓝莓较蔬菜减肥68%,少施农药92%,节水82%,生态效益比较突出。
“十二五”期间,澄江县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齐心协力强统筹,创新融合促跨越,走出了一条“绿色经济”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赢。
开局齐发力 筑生态屏障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影响着行动的成效。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澄江县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是澄江县承上启下、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性一年。为破解澄江县的发展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澄江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并切实贯彻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撑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关系上曾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绿色发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生态是澄江的根、本、魂。澄江县将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筑牢以抚仙湖、帽天山和梁王山为主体的生态保护防线,加快推进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建设及一级保护区2.8万人搬迁安置,推广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减排项目,全面加强城乡污水垃圾治理,理顺抚仙湖径流区统一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抓好抚仙湖全流域保护与发展。细化环境执法监管和生态红线控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澄江化石地、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水源地的生态修复和管理,实施绿化造林6.5万亩,力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0%,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争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提升以生态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是澄江辐射带动力最强的绿色朝阳产业、龙头产业、民生产业。澄江县将围绕创建“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的目标,以市场导向和旅游规划为引领,以生态、生命和古滇文化为灵魂,以景区景点打造、产品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为切入点,着力构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户外运动、文化体验五大产品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由全域开发向局部开发转变、无偿使用向有偿服务转变、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澄江县将围绕抚仙湖保护和旅游支柱产业培育,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抚仙湖的保护,是澄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澄江被列为全国、全省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发展“三试点一规划”项目试点县,澄江将不断探索践行“节水增粮、节水增效、节水压采、节水减排”的全国节水战略和有效保护高原湖泊战略,发展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抚仙湖最大的污染是农村面源污染,澄江县将加快农业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澄江农业生产生态化水平,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水平,不算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益。
“十三五”期间,澄江县委将一手谋发展,一手抓生态环境,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把澄江建成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成为享誉全国的国际生命之城和高原湖滨生态旅游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