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类专业校企共建“工作室制”模式研究

2016-07-21 01:16李瑞金周孟然张小兵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6年2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工作室项目

李瑞金,周孟然,张小兵

(安徽理工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电气类专业校企共建“工作室制”模式研究

李瑞金,周孟然,张小兵

(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以工作室为载体构建工作室制对电类专业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所需要人才的一种新思路。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作室构建的主体,以校企共建入驻项目为驱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新方式。通过对电类专业学生实践特点的总结,文章主要从如何构建工作室,构建什么样的工作室以及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入驻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展开论述。期望通过工作室的建设研究,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能力人才,为当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关键词工作室;创新能力;项目;长效机制;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成为各高校制订培养计划和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在重视程度上还存在很大差距,注重知识的醍醐灌顶式,忽略实践的亲身体验式,加之大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精神仍然薄弱[1]。面对这种情况,教育部、财政部也相继出台一些意见,提出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遴选建设一批成效显著、受益面大、影响面宽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在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形成一批高校共享共用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因此,本文提出以工作室为载体,以项目为驱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电类专业工作室制的建设。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在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课题与社会设计项目相结合来实施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现代化设计教育模式。这种成功模式已经在我国设计专业普遍采用,基于此我认为在电类专业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来弥补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如下4个方面的不足。1)实践环节时间少,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少。在实践环节时间少的情况下,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老师实践环节的步骤,缺乏思考,缺乏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谈发挥创新思维。2)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不合理,仅仅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没有创新综合类的设计题目。3)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培训课程和内容。4)缺乏了解社会发展所需要解决项目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慢慢地就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发生脱节,更不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正是通过构建一种全新的电类专业教学和管理模式,来改善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实体环境,从而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从构建工作室的条件、构建框架、工作室的管理模式构建、任务模式的构建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1工作室构建的基础条件

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要求电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把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摆在首位。因此,着重培养创新能力,就需要为其构建合适的环境,工作室的构建就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把自己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的场所,提供一个能够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新思路的好环境。工作室构建的基本条件是:以校园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实训室为载体,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及职场环境,如开发研究项目需要的实验仪器、工具和相关提高研发能力的专业开发板、计算机设备等。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实践育人的功能,将工作室、项目、课程、专业技能竞赛等融为一体;将理论内容转换为实践内容,边讲边做,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训练为核心、以项目为主要任务驱动;将生产实践项目与教学相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又好又快的方式掌握专业技能技术,更好地促进科研的发展。

工作室制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更好地促进教学与就业自然融合,使学生能力更强、业务水平更扎实、技能更高,以更好的技术服务于社会。

2工作室模式架构

工作室模式架构定位于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优秀的地方企业,面向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本科专业,紧紧围绕“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建设服务于安徽省内高校电气信息技术实践平台,以及省内及周边地区企业职工培训的工程创新能力实践教育平台。

工作室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学校为了应对高速发展的社会人才需求模式应运而生的。它是一个开放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师的聘任、学生的选拔、教学计划的制定、技术服务的具体运作等细则,保证工作室对产学研用的具体实施,是对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3]。因此。工作室框架的建设主要围绕教师、学生、项目(教学、技术)三者,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任务的培训阶段工作室、训练阶段工作室、创新实践阶段工作室。3个工作室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分阶段、分计划、分任务地进行。

创新实践阶段工作室是工作室建设中的重点,主要通过各种项目的建设,围绕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5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单片机开发应用能力、PLC应用及其控制能力、无线通信技术应用能力、供配电技术应用能力和电机控制应用实践能力。形成以围绕煤矿生产系统检测与监控新技术、智能控制、过程控制与优化、智能信息处理、煤矿电力系统设备的应用、煤矿自动化工程及控制系统的应用为重要研究方向的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工作室模式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室模式架构

3校企共建工作室制管理模式的构建

构建工作室制管理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保障机制,使工作室高效地运行。工作室的管理模式构建,主要从对工作室人员的管理、项目的管理、绩效评价制度的管理、培训制度的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3.1工作室教师团队建设

校企共建工作室的设立可以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更加便于学校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担任本专业的兼职实践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组成“双师”教学团队。一方面,在该团队中,本校教师可以与企业高技术人员充分交流学习,使其专业实践知识得以更加灵活地应用,实践水平得以提高,改善本校教师技能水平与行业发展脱节的现象,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聘请的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加入到教师团队中,能够为教师队伍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能够拓宽在校教师的视野,使之感受到本专业的竞争氛围,激发在校教师自主发展的热情[4]。因此,在校内实训室建立“工作室制”,由实战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和行业专家作为导师,指导与讲授并行,更加有利于开展实践项目或模拟实战任务[5]。

3.2工作室学生的选拔

工作室学生的选拔也是工作室建立的关键步骤之一。根据大学生四年的培养方案及开课情况、师资、设备及空间情况,培养对象最好是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因此,采用竞争选拔机制,选择优秀的学生先培养。选拔主要从学生的自主学习、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进行考虑;同时,结合各课程的老师推荐的名单、学生的成绩及综合表现能力等初步确定;然后,由专业指导老师对其基本的实践能力进行检测,确定复试名单;最后,由学院和校企部门领导组成的面试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答辩的情况确定最终名单。

3.3工作室项目的来源

工作室制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就是通过项目实施进行,采取面向工程、项目贯穿、分段递进的方式培养。项目的来源主要是校企共建签订的合作开发项目、全国电子竞赛题目、省电子竞赛题目、挑战杯题目等。

3.4工作室创新能力的训练

工作室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目前电类专业学生实践普遍存在学生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不重视,因此,造成学生实践基础薄弱,能力不足。工作室主要从“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3个方面训练,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进行激励,更好地发挥学生们自主创新能力。

3.4.1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重在厚基础

工作室中的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案例分析+案例讲解+案例问题讨论+思考与训练”的案例体验式项目指导教学法,改变以往单一的讲-练两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探究了适应创新教育教学要求的创新实践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快速地接受整个项目开发的流程,真实感受到开发项目的逼真环境和氛围,通过案例分析讲解,重在培养扎实的基础知识。

3.4.2加强基础项目训练,重实践锻炼

通过电子竞赛、智能汽车比赛、挑战杯等题目对学生们进行训练,通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加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增多了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工作室的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学生们在基础项目训练上得心应手,从而在电子竞赛、智能汽车比赛等项目上获得优异的成绩,例如: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安徽赛区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3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得安徽赛区二等奖2项;2014年安徽省第九届大学生电子竞赛获得一等奖 1 项;2014年安徽省第九届大学生电子竞赛获得二等奖2项;2014年安徽省第九届大学生电子竞赛获得三等奖3项。

3.4.3“研学一体”创新项目训练,重能力提升

学生创新能力要想获得进一步的提升,肯定离不开优秀的专业教师的指导和高质量的研究项目。通过将我院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与企业开展的技术攻关项目等的研究引入工作室,在开展教师研究项目的同时,将其研究部分转化为实验项目,供学生学习,将他们吸引到项目中来,参与项目的研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撰写研究项目及科技论文方面的能力。

4校企共建工作室的功能与目标

有别于一般单方建设的工作室,校企共建工作室可以按照市场的需求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优质就业的信心;同时,能在工作室内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顺利完成角色的快速转换,尽快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工作室的功能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4.1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实践模式

校企共建工作室借助学校的发展实践育人的特色和企业先进项目入驻的特点,整合各类实践资源,提高软硬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使得工作室像企业的研发部门,在研发项目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能够进一步提高研发技术水平。在工作室内可以建立分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提高同学们研发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无形中形成了良好的研发项目的氛围,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工作室仍坚持多元化、开放式的实践育人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促进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完美结合,改变只在教学时间使用实验室或实验设备的管理模式,有效推动了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开展。工作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也实现了教师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和利用,达到了一箭双中的目的,进一步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4.2加强校企共建工作室,强化实践育人特色

校企共建工作室是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建设内容。其建设有利于学校、有利于企业、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对于学校方面,工作室作为环境逼真的实践教学场所,师生直接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业务,教师随时更新行业最新知识。2)对于企业方面,企业借助真实业务项目,有针对性地对专项人才进行对口培养,学生毕业就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招工及培训成本降低,解决了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难题。3)对于学生方面,从真实的工程项目中获取知识,增强行业认知,借助企业广泛的社会资源、丰富的实践资源提高自身能力,并获得一定的报酬。学生可优先选择工作室教学基地的合作企业,就业有保障,直接上手企业相关项目,待遇提高快[6]。

4.3建立保障机制,发挥工作室服务社会能力

建立规范明确的保障机制是工作室运行的基本保障。1)建立明确的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由主管院领导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规划工作室的建设以及建设方案的实施;同时学校还将组织专家分年度对工作室的建设点进行检查验收。2)建立明确的制度保障,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国家纲要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若干文件精神,规范工作室管理,制定并出台一系列工作室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完善开放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制定其开放的管理细则,为学生的自主实验项目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实现资源的最大优化。3)建立明确的师资保障,工作室将利用我校的师资力量和优秀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共同完成:以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全面推进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培养高质量“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工作室建设,更好地发挥工作室服务社会能力。

5结束语

构建电类专业“工作室”培养创新能力,研究以真项目训练、真设备操作、真环境育人的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在充分利用企业项目资源,了解社会需求的情况下,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一个开放自由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那么,如何管理这个平台,使教师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使企业收益得到增加、使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得到提高,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工作室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管理工作室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建立起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的工作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郭涛,谢琨.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9):222-224.

[2]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杜鹏.从包豪斯的“工作坊”到现代教育的“工作室”[J].艺术教育,2013,11(1):152-152.

[4]李波. 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刍议[J].职教论坛,2012(11):68-70.

[5]金旭东,陆飞.“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8(23):105-106.

[6]李颖,陈旭平,邵铭法.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校企互融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3,5(14):159-160.

Research of the Build Studio between Schools and Companies for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I Ruijin,ZHOU Mengran,ZHANG Xiaobing

(CollegeofElectrical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232001,China)

AbstractUsing the studio as a carrier to build the studio system,is a new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 who can adapt to the rapid society dedelprnent.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studio building.Building the project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o drive is a new way of training innovation ability.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lectricity specialized students practice,this paper mainly disscusses from how to build the studio,what kind of studio to build,and how to through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project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we hope tha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io can cultivate innovation ability talents and can provide high service for the local and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studio;innovation ability;project;long-term mechanism;service

收稿日期:2015-03-23;修改日期: 2015-04-23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基金(2013zdjy089);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基金(2012sjjd018)。

作者简介:李瑞金(1983-),男,硕士,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电力传导控制技术方面的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G642.0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4550.2016.02.051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工作室项目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