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理论思考*

2016-07-21 02:53:13周柯张斌谷洲洋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新常态

周柯 张斌 谷洲洋



【区域合作与创新】

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理论思考*

周柯张斌谷洲洋

摘要: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要素规模驱动力的逐渐减弱,投资驱动日渐艰难,外贸出口持续疲软,我国经济保增长面临严峻挑战,亟须打造新的增长动力。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能够支撑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高速增长。这主要源自创新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原动力和制度变迁的根本途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需要优化创新环境,明确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平台。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驱动;理论思考

张斌,男,郑州大学商学院硕士生(郑州450001)。

谷洲洋,男,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硕士生(北京10008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也付出了诸如高污染、高能耗、贫富差距扩大、经济运行体制扭曲等诸多代价。当前阶段,我国经济面临严重复杂的经济形势,实体经济成本高企,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依然不断提高,“三驾马车”需求疲软。与此同时,“传统的人口红利在逐步消失,农业富余劳动力在持续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渐减弱,已难以支撑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高速增长”。如此情况下,亟须探讨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动力更替的经验,以创新驱动替代传统动力是必然方向。

一、经济保增长面临严峻挑战

(一)要素驱动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实现突破性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在1978至2014年间,我国GDP从初始的3645.2亿元上升至636463亿元,增长了将近174倍。人均GDP也从初始的381元上升至47000元。劳动、资源、土地等要素资源投入发挥着主要驱动作用,但资源大量消耗使其驱动的短板越来越明显,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

1.劳动要素成本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大量低廉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曾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充分发展。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和消失,相伴而来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联合国公布的人口预测报告显示,在2005—2030年之间,我国老龄劳动人口(劳动人口中年龄在50—64岁之间)数量将会有约70%的增长,而同时年轻劳动人口(劳动人口中年龄在15—29岁之间)数量将会有约20%的减少,这一报告显示低成本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将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成本的逐年攀升和劳动人口的持续减少。

2.资源要素拥有量趋减

从人均拥有量角度来说,我国煤炭和人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2,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所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铜和铝的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和1/10。资源贫瘠可见一斑。一方面是资源的储量稀缺,而另一方面是在我国快速崛起的这30多年间,很多资源被大肆开采,利用低效而浪费,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严重破坏。甚至有学者表示,如果把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因素考虑剔除,我国于2009—2011年期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可能不高于5%。

3.土地要素贡献将受限

土地资源转让在我国之前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财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地方国有土地出让使用权收入可达地方财政收入的50%以上,更有甚者高达80%。由于土地资源不合理配置,导致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紧张,面临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财政发展方式将受到极大制约,没地可用时经济当怎么发展,这是不得不可虑的问题。

总之,经济增长过分依靠要素资源驱动,会使不可持续的要素供给反噬经济增长。由于老龄社会到来、人口红利消失、不可再生资源减少、自然环境破坏以及土地财政收入危机等因素,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终结。

(二)投资驱动日渐艰难

作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以改变要素投入与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使社会资本向利润率、回报率较高部门集中。然而,过度投资来支撑经济增长会降低资金利用率和出现产能过剩现象,造成产业结构失衡、经济结构畸形。

图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走势

目前投资驱动在我国经济增长驱动力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如图1)。一是持续高投资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计算表明,近10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值达62.16%,且近6年占比均在60%以上。二是较高投资增长率,据统计表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但近年来,高投资对高增长的贡献通过图2可见一斑。特别是近5年来,投资效果系数逐年降低,到2014年投资效果系数仅为9.45%,即每投资1亿元的固定资产,GDP只增加0.0945亿元。

图2 投资效果系数走势

同时,数据表明投资大幅度增加的年份,投资效果系数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投资规模增大的同时生产效率却在降低,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过度投资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挤出效应,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难以消化掉过多生产的社会产品,造成社会生产浪费。同时,投资者无法及时实现资金回流,降低了投资资金的利用率。

第二,产业结构不协调。近年来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建筑业以及重工业等投资方向,这使得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协调,并且各个产业的内部结

构也不合理。在过去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水泥、钢铁等重化工产业需求得到扩展,巨大的社会需求会减少这些行业中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意识,使其不改变管理水平低、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消耗高的企业运营现状,这给调整产业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虽然高投资拉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现如今的状况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社会生产能力较多过剩、出口国外需求不断萎缩,这种形势下再依靠投资驱动将很难发挥显著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出现负面影响。因此,转变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迫在眉睫。

(三)外贸出口持续疲软

外贸出口也是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外贸出口逐步成为驱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来外贸出口驱动作用呈现出下降趋势。对外贸易依存度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际贸易市场依赖的程度,同时也显示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不同程度以及国际市场分工的能力。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系数比较低,1980年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12.5%,对整体经济影响作用尚小。随后逐年增加,2006年外贸依存度达到顶峰,为64.77%。以后逐年回落(如图3),特别是近5年来持续性降低,到2014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回落到41.53%。

图3 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走势

究其原因,除了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市场的冲击以及部分国家或地区加强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有着直接影响外,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出口的大都是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的高额产品利润大部分被国外公司所占有,而我国企业只占有加工部分的微小盈利,看似外汇储备、贸易出口量世界第一,但依靠,低成本、低市场价格、低技术含量、低利润得来的“名列前茅”,是不可持续的,且为之所付出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代价是无可弥补的。

综上,当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人口红利消失、资源供给不足、投资回报较低,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资源缺失等条件限制的时候,应该转变经济发展的战略思维,应该挖掘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

二、创新驱动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科技进步、制度变迁、产业及人口结构调整等最为主要。其相互关系如图4所示。科技进步的直观体现是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这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科技进步可以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实现产业创新,进而对产业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明确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进步。不同的制度变迁由于其侧重点不同,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直接影响,对人口结构调整也有相互影响作用。

图4 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生经济增长论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支持经济增长的动力点,人口结构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人口就业结构的配套改变,人口年龄结构又是制约人口就业结构的重点。同时,人口结构的调整又可以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只有两者形成良好的互动态势才能共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发挥的关键是创新。

(一)创新驱动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动力

支撑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有:资源、资本和技术等,而依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作用,资源及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递减的。因此,持续性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人的努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也就是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是知识和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创新驱动以促进技术进步的方式来带动经济持续性增长。

1.创新驱动科技体制改革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科技水平提升速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产业技术政策要充分发挥引导与监督作用,健全市场准入标准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重点是提高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标准,这恰恰是科技体制改革的要点,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可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2.创新驱动拓宽科技成果应用领域

科学技术提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成果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创新应用科技成果可以助推技术进步。比如,制造与推广创新型金融产品以拓宽传统金融产品的融资渠道,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创新应用科技成果是挖掘新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形成新的产品需求,给予技术进步以动力与方向。

(二)创新驱动是制度变迁的根本途径

经济增长是由制度带动的,坚持有效合理的制度才能刺激投资、推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增长。一种能够提供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包括所有制、分配、机构、管理、法律政策等。无论是从投入角度还是从产出角度看.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关键因素都是以经济体制变革为主的制度创新。

1.创新驱动可以实现制度变迁

以往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并不适应现代灵活的经济市场,创新性制度变迁更加注重对主体的诱致作用,例如降低公司的注册门槛,激发了大众对创业的积极性,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响应。

2.创新驱动可以打破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由于存在“沉没成本”的可能性,制度变迁过程中时常会产生路径依赖,即使这种变迁路径并不是十分合理。创新驱动可以更正制度变迁中偏颇的路径依赖。创新驱动为制度变迁提供不同的路径。创新驱动制度变迁在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打破陈规,创造新的路径,促使经济摆脱发展的“惯性”,这与全面深化改革是不谋而合的。创新驱动可以使路径依赖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修正。当路径依赖的影响在允许的范围内时,这时并不一定要完全改变路径依赖,创新驱动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原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进行创新性修补。

(三)创新驱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经济增长阶段论指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结构转换过程,一定的经济增长阶段与一定产业结构相对应”。因此,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又可以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驱动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战略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可喜的状态。2013年第三产业贡献率与第二产业贡献率基本持平,2014年第三产业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贡献率,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调整。创新驱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机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创新驱动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强调能合理利用资源、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等,创新驱动能够促使产业结构达到以上标准。首先,技术创新可以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促进自然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资源型产业合理发展。其次,管理创新强调激励机制的改革,吸引劳动力人口向管理机制更加完善的部门横向流动。最后,商业模式的创新给资本流动提供新的去向,如“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使得各产业部门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了产业内部企业的主体作用,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话语权,这便给企业及时调整供给提供了便利,使其按照市场要求,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产品与服务创新可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与服务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使我国减少对国外关键产品与技术的依赖,实现我国先进产业技术的广泛运用与推广。

2.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强调的是收入弹性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等,创新驱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达到平均以上水准,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第一,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以及管理创新能够催生高附加值产品,由于居民收入的扩大会增加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因此,创新驱动会促使产业高附加值化,达到收入弹性标准。第二,创新驱动通过研发的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壮大,或促进新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运用,使得产业中普遍应用新技术,不断实现产业高技术化。更深一步说,高技术应用能够实现劳动产品深加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国家安全保障产业的支撑,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给国家安全保障产业注入原动力。第四,技术、管理等创新会催生新兴产业和业态的出现及发展,丰富产业集群,达到产业高度化的群体原则要求。

(四)创新驱动是人口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中老龄化问题是导致人口红利收缩的重要因素,人口就业结构不够完善是限制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以往的调整人口结构的政策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当前的人口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人口结构调整是唯一的途径。

1.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与人口就业结构融合

当人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能产生良好的互动态势时,人口就业结构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创新驱动从不同的方面促使两者融合。一是可以加快创新性就业人才的培养。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人才支撑,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出现对创新性人才大量需求,创新驱动创新性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吻合,符合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二是创新驱动促进就业人口资源的合理配置。过去人口流动方向是大量涌入一线大城市,这造成了不同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且给产业转移造成了阻碍。创新驱动要求从不同区域间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引导就业人员合理地流动,配合产业转移的方向进行优化配置,这样能够促进不同区域间均衡发展。

2.创新驱动人口年龄结构的合理调整

在过去的经济增长驱动方式中,注重人口总量,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重视不够,造成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并没有得到延续,而创新驱动注重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一是创新驱动可以从政策入手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当前我国即将实施的“全面二孩”政策是对人口结构最直接的调整,有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二是创新驱动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调整的一体化。由于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不一致,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创新驱动人口合理地流动配置,实现城乡人口年龄结构一体化,及时解决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合理问题。

三、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建议

要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实施创新战略的土壤和根基,没有适合的土壤是不可能有创新的存在。

1.要树立创新理念

思想、观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要加大创新理念宣传,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对创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仅是对其高度的认识,意义的认识,还要对其内涵有充分认识。要把握创新规律,发掘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积极引导全社会成员参与到创新驱动战略中来,没有对创新的充分认识何来创新行为。

2.要给予创新优惠

政府对创新、创业者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减少创新创业者对预期风险的担忧,通过政府放权让利的“减法”,来调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的“乘法”,最终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例如,放宽创新企业的工商审查条件、减免一到两年的小型创新企业税收、甚至给予小型创新企业一定的政策资金,保障其渡过竞争风险期。

3.要降低行业壁垒

创新需要一个大界面,只有打破垄断,打造公平、自由的市场,实现资源的自由组合和充分利用,激活行业市场竞争,创新才有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才有活力和持续力。

4.要加快制度供给

要明确产权制度,构建有效的产权结构,依靠产权结构创造有效率的市场,降低消除路径依赖的成本。特别是新技术方面的产权界定,激发社会成员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要优化社会资源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保障最低补助,为创新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失业解决后顾之忧。要优化人才管理制度。优化创新人才激励制度,完善创新型人才发展环境。制定恰当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人才的生活保障、家庭教育、晋升绩效等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评价机制。

(二)整合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要素,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形成合力,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也能增加创新能力,进而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强大带动力。

1.要构建“政学研产”统一平台体系

政府职能部门、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是重要的创新资源。政府是引导,学校是基础,科研是途径,产业是目的,将其合理组合,融为一体。

2.要逐步改变各要素“单打独斗”发展模式

使其从竞争走向联合,增强协同创新意识和协同创新能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最大限度地盘活和运用好这些创新资源。要充分运用大学学科平台要素,使各高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共享教育资源。

(三)明确创新主体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实践者或承担者,只有明确谁是主体,处于什么地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实现创新。因为创新领域宽广、创新内容繁多,从创新内容来看,创新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群众。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创新驱动力过程中,要明确各种主体的地位,发挥各种主体的作用。既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更不能缺位

1.政府在创新战略中应当担当制度创新主体

制度创新是重要的创新内容,也是实现整体创新战略的根本保障,更是创新环境塑造的实质内容。因此,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对创新驱动所需要的制度条件有清楚的认识,为创新驱动顺利实施创设新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风险担保制度、基金支持制度、平台保护制度、人才支撑制度等。

2.企业在创新战略中应当担当科技创新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产业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核心,科技创新地位可见一斑。为此,要深化市场改革,让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要采取措施使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高校在创新战略中应担当理论创新的主体

理论创新是引领。理论创新既包括指导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理论,也包括指导技术创新的知识理论。没有宏观理论的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失去依据,每走一步都将非常艰难;没有创新知识体系,技术创新就会失去方向。而高校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知识发明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既有基础设施仪表仪器等,也有大批高水平人才,让高校担当理论创新主体责无旁贷。

4.大众在创新战略中应当担当文化创新主体

文化创新是引导。繁荣文化是解放思想、破除愚昧观念,塑造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创新、勇于创新,与她的文化是否有创新关系十分密切。大学固然是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园地,但,大众的文化创新,将直接荡涤旧思想、旧意识,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为此,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搭建文化企业服务平台,培育文化发展新动力。在文化领域也可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运动。

(四)打造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是产生创新产品的载体或舞台,它既可以孵化创新产品,又可为创新产品继续衍生提供新的条件。因此,要实施创新驱动,打造创新平台至关重要。实践中应当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重点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区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是核心和引领,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区,给以优惠政策,先行先试,展现出人才、资金、税收、利润等方面的优惠,展现科技创新带来的优势,释放创新红利,吸引带动观望者赶潮、下海、试足、盈利、再创新。

2.重点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创新需要知识和技术支撑,而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运用现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数据、文献等自然科技资源,并将其整合、重组和优化,建立数据库,智囊库,为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

3.重点建设创新服务平台

创新还需要全方位的服务支撑。创新者不仅需要推广技术,还需要创新资源的自由高效流动、需要及时的产品检测、需要信息服务,尤其是需要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这就需要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创新发展的全面需要,为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4.重点建设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平台和载体,是科技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既是研发的思想库,也是技术创新的人才库。通过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及技术供给,政府或高校应重视重点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东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2]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Romer P.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 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2).

[4]North D C and Thomas R P.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5]本报评论员.用行动成就创业创新的未来[N].重庆日报,2015-06-19.

[6]宋玉萍.创新驱动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

[7]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

(责任编辑:口天)

Under the New Normal Thinking Theory Innovation Driven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Zhou KeZhang BinGu Zhouyang

Abstract:Along with the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scale factor driving force is gradually weakened,the investment driven increasingly difficult,continued weakness in the export trade,economy of our country insurance growth is facing a serious challenge,It is urgent to create a new growth engine.Innovation driven as a new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to suppor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emerging industries.This is mainly because innovation is a fundamental way to source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nnovation driven economic growth needs to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clear the main body of innovation,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to create a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Key Words:New Normal;Innovation Driven;Theoretical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6)03—0136—07

收稿日期:2016—04—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及管理研究”(7113300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矿产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NCET-13-1009)。

作者简介:周柯,女,郑州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主任、学科带头人,商学院教授(郑州450001)。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新常态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新常态与贵州经济发展
企业导报(2016年17期)2016-11-07 20:38:45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齐鲁周刊(2016年37期)2016-11-07 16:56:47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41:04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01:42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
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5: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