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儿童道德行为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6-07-21 03:13张鑫邹晓燕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助人行为道德行为教养

张鑫+邹晓燕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与问卷法,探讨5~6岁儿童道德行为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1)5~6岁儿童的同情行为、助人行为、服从规则行为与诚实行为之间均呈显著低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与5~6岁儿童道德行为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鼓励独立、鼓励成就与儿童道德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与幼儿道德行为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5~6岁儿童;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4-0030-04

儿童道德行为(Moral Behavior)是指儿童在一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支配下产生的积极行为,它是判断幼儿道德品质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和重要指标。也就是说,要判断一名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水平,不仅要评估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更要考察儿童的道德行为。影响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目前,有关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在对学前儿童道德行为构成要素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5~6岁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影响,以期为儿童的道德教育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一、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被试

以从辽宁大连市某公立幼儿园随机抽取66名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5~6岁儿童为被试,其中男孩、女孩各33名。

2.实验工具

根据卢乐珍对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类型的分类研究,我们将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包括同情行为和助人行为)、服从规则行为和诚实行为。〔1〕为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4个道德行为实验,即同情行为实验、助人行为实验、服从规则行为实验与诚实行为实验,每个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见表1。4个实验均采用记分法,具体记分方法见表2,分值越高,说明儿童的道德行为水平越高。

3.实验设计

(1)同情行为实验

主试:“老师给你讲个故事,如果你认真听故事,可以得到3张奖券,奖券可以兑换礼物,奖券越多,礼物就越多。”确定被试理解后,开始讲故事,故事结束后,给被试3张奖券。接着告诉被试:“老师认识一个小女孩,她生病了不能来听故事,但她也想要礼物,你能帮帮她吗?”拿出贴有女孩难过表情照片的捐赠箱,请被试自己决定是否捐赠或捐赠几张奖券给女孩。被试捐赠前,主试离开实验室。

(2)助人行为实验

被试两人一组,相互熟悉5~10分钟后,主试告诉被试:“这里有雪花片玩具,每人300片,请你们用雪花片搭个房子(提供房子图案),谁先完成,谁就有小奖品。”被试开始搭建5分钟后,主试搬着装满玩具的箱子经过被试身边,不小心将玩具散落在地上,并适时向被试求助。

(3)服从规则行为实验

在实验室地板上,放一件新奇的玩具(如电动轨道火车),让被试自由把玩。5分钟后,告诉被试时间到了,请他收拾玩具并离开实验室。

(4)诚实行为实验

主试:“老师画了一道彩虹,请你观察1分钟,尝试画一道和老师一模一样的彩虹。如果成功了,会有奖品。但只能看1分钟,不能再看。”被试观察完毕开始绘画后,主试离开实验室,用摄像机继续记录。5分钟后主试返回,并询问被试:“我不在的时候,你看过这幅画吗?”“看了几次呢?”记录被试的回答,并与摄像机记录的情况进行核对。

(二)问卷法

1.调查对象

向参与实验的66位被试父母发放《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问卷由家长填写,教师统一回收。

2.调查工具

问卷改编自Block编制,陈欣银等人翻译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研究者报告,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原问卷由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接受性、鼓励独立、鼓励成就等6个维度组成。我们对某些维度的具体问题作了修改,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如原问卷中的“我经常惩罚我的孩子”改为“我认为打孩子屁股是惩罚孩子的好方法”,并将原问卷中的“接受性”维度改为“情感温暖与理解”维度。问卷采用5级记分法,1分为“非常不符合”,2分为“比较不符合”,3分为“有时符合,有时不符合”,4分为“比较符合”,5分为“非常符合”。所有数据运用SPSS16.0进行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5~6岁儿童同情行为、助人行为、服从规则行为与诚实行为的相关分析

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分析表明,5~6岁儿童同情行为、助人行为、服从规则行为与诚实行为之间均呈显著低相关。由表3可知,5~6岁儿童同情行为与助人行为呈显著低相关;同情行为与服从规则行为呈显著低相关;同情行为与诚实行为呈显著低相关;助人行为与诚实行为呈显著低相关,与服从规则行为则不相关;服从规则行为与诚实行为呈显著低相关。可见,儿童道德行为可分为同情行为、助人行为、服从规则行为与诚实行为。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5~6岁儿童道德行为的相关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与5~6岁儿童道德行为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5~6岁儿童的同情行为、助人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诚实行为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服从规则行为呈显著负相关。

2.5~6岁儿童道德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分析表明,5~6岁儿童道德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维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鼓励独立和鼓励成就维度呈显著正相关。5~6岁儿童道德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维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过度干涉和保护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5~6岁儿童道德行为回归分析

统计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5~6岁儿童道德行为均显著相关。

三、讨论

(一)5~6岁儿童道德行为结构

本研究结果表明,5~6岁儿童的同情行为、助人行为、服从规则行为和诚实行为维度间呈显著低相关,这说明儿童的道德行为可分为这四个基本方面,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二)父母教养方式影响5~6岁儿童道德行为

本研究结果显示,5~6岁儿童的道德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鼓励独立、鼓励成就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若父母给予幼儿更多的情感温暖,注重幼儿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幼儿积极尝试,幼儿会表现出更高的道德行为水平。这一研究结论与目前国内外有关儿童道德行为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3〕

有研究表明,学前期幼儿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很难体会到他人的困难和无助,因此很少产生助人、同情等道德行为。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能有效增强幼儿的移情能力,帮助幼儿形成道德行为的情感基础。父母鼓励独立的教养方式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与幼儿的说谎行为呈负相关。〔4,5〕父母鼓励成就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说谎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另有研究表明,父母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会使幼儿表现出更多的说谎行为和不顺从行为。〔6〕父母过度干涉和保护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低,更易表现出不服从规则行为。〔7,8〕

四、建议

(一)多给幼儿以情感温暖与理解,少拒绝否认

父母给予幼儿情感温暖与理解主要是指父母在亲子交往过程中关心爱护幼儿、对幼儿的行为表现作出积极的回应。处于温暖家庭氛围中的幼儿更愿意听从父母的指导,接受父母的教诲,通常表现出较高的道德行为水平。

给予幼儿温暖的情感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关心接纳幼儿,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成长十分不利,关心接纳幼儿是父母给予幼儿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基础。二是增加亲子间的积极互动,增进彼此间的理解。父母应增加与幼儿共处的时间,多与幼儿交流、讨论,并在亲子互动中,对于幼儿的道德行为给予及时有效的表扬,分析其不良道德行为的危害。与幼儿的积极互动有助于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从而达到理解道德行为和践行道德行为的目的。

(二)多鼓励幼儿的独立,不过度干涉和保护

鼓励独立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要给予幼儿自主发展的空间,鼓励幼儿独立判断。形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是幼儿表现出高水平道德行为的前提。试想,一个洗手、穿衣、吃饭都需要父母帮助的幼儿,又如何帮助他人?父母过度干涉和保护的教养方式会使幼儿更多依赖成人,不利于其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的能力。鼓励幼儿独立自主,可从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独立处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做一些家务活)着手,以帮助幼儿形成生活自理、移情、合作互助、自我控制等能力。

(三)多鼓励幼儿的成就,忌用过度惩罚

幼儿违反相应的道德规则或父母要求时,父母通常会对幼儿进行惩罚。然而,本研究结论表明,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并不利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家长在使用这一教育方式时一定要慎重,要把握好度。

家长在使用这一教育方式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惩罚幼儿时,应让幼儿明确受罚原因,要重在分析幼儿不当行为的危害,进而帮助幼儿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二是在使用这一教养方式时应注意使用的频率和程度,不宜过于频繁使用,也切记要把握好幼儿的承受程度。如果通过说理,幼儿已经认识到其行为的不当之处,就可以不用或者少用惩罚。

参考文献:

〔1〕〔6〕张鑫,邹晓燕.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5):78.

〔2〕LAIBE D,CARLO G,TORQUATI J,et al.Childrens perception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as assessed in doll story comletion task:Links to parenting,social competence, and enternalizing behavior〔J〕.Social Development,2004,13(4):551-569.

〔3〕〔4〕刘倩.4~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父母教养因素及教育建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19):20.

〔5〕刘倩.幼儿撒谎的一般特点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7〕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第五版〔M〕.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784.

〔8〕丽塔·威克斯-纳尔逊,艾伦·C·伊斯雷尔.特殊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学:第7版〔M〕.赵凯,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68.

猜你喜欢
助人行为道德行为教养
教养方程式
组织中的助人行为: 前因、后果及作用机制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
组织中助人行为的研究现状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