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梅
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离不开教参,教学目标在教参上抄,语句照着教参上分析,课堂上学生学得了无生趣,教师也教得刻板僵硬,教学风格就更无从谈起。事实上,教参只是对教材文本一般化、正统化的解读,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更不能替代教师的个性化思考。语文教师不能脱离教材来设计教学方案,但也不能唯教参是举,要学会灵活地运用教参,而不是受制于教参。
一、尊重学情,对教参目标再细化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参都做了详实明确的设定,但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教参对于教学目标的描述是從整体观照的视角下进行的,相对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这种留有余地的呈现方式,为教师进一步分解、细化教学目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教参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后两项是: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与同学交流。
这两项目标一个指向课内,感悟人物的内在精神,但如何感受?课文中哪些核心词语凸显了人物的这一精神,教参中并没有涉及;一个指向课外,能够利用本文链接《史记》,但对《史记》介绍到怎样的程度,以何种方式呈现,这些都应该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
鉴于此,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紧扣司马迁“悲愤、打消、克制”的心理变化轨迹,感受其矢志不渝、忍辱负重的高贵品质;借助课文中的数字、鲁迅的评价,初步分析《史记》的内容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
教参中的目标设定是一种方向,要想真正落实教参中提供的目标,教师还要不断深入文本,充分考量文本特质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将目标与文本进行深入对接,让每一个目标的达成都有据可循。
二、罗列整合,对教参建议再开发
教参中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板块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教师应该在使用教参的过程中深入揣摩,将其与教材的内容一一对应,依据教参的建议来设计教学环节。
以寓言故事《鹬蚌相争》为例,简短的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很多教师都认为,寓言中,故事是为哲理的揭示服务的。在教学中,紧扣故事情节来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感知哲理的内涵。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因为教参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借助故事感受寓言所呈现的深刻道理,避免僵硬地直接灌输。但教参同时指出:寓言故事所使用的语言简洁生动,具有鲜明的表达特色。鉴于此,教师可以紧扣寓言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寓言文本的表达魅力,进而揭示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分析教参中的建议,还要将这些建议与教材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效率。
三、视角迁移,对教材表述再转换
教参是教材编者为了让教师更好地解读文本、更好地实施教学而编写的。无论是内容的设置,还是语言的表达都是从成人的视角展开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与实施教学时,要充分做好教参理念的转化,将教学内容以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例如,《秋天》这首儿童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秋天丰收的场景。教参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借助课文中的语言,真正走进诗歌、体会诗歌的整体意境,感受秋天的美好。但究竟该如何处理,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教参中的建议充满了成人的意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学生的认知资源,在联系课文语境和学生生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理解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文章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体会文章的艺术化表达策略。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参考教参给出的建议,但是,绝不能一味地模仿、套用教参,否则不仅不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会影响自己的专业发展,得不偿失。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