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复成 向守万
一、制度的力量
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建校初期,学校建设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这里说的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准则,即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就教师而言,有《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国家层面的制度,还有学生的管理制度,如教学常规落实制度、教育科研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评先评优制度等。对学生而言,有《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学生守则》等。二是评价标准(工作标准),即应该怎样做。如《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等,以及学校制定的考核条例等。
学校制度的制定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不违背法律精神,不与正常的社会道德取向相违背,应充分体现合情、合理、合法、合适的原则。法治视野下的现代学校制度,应追求学生权利与教学秩序的平衡,以形成学校制度合法、权利与秩序的多重价值。
学校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以人性的需要为基础,发挥其保障人性需要的作用。学校制度作为学校推行教育人文化和法治化的载体,理应改变重管控、轻权益的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权利,主要体现在实体内容与制定程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学校制度应当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在制定程序上,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单方制定制度的做法,鼓励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制度的制定。
合理的学校制度都有一个基本的共性,那就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制度的制定一般要经过“收集学习相关理论——参考借鉴类似学校制度——走访收集教师意见——形成制度讨论文本——学校行政集体论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补充完善制度文本——全体教师公决”(50%以上通过生效)等八个阶段,以此获得教师的认同感和执行的公允度。
学校制度的制定要有利于维护教学秩序。学校制度作为学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手段和方法,其最大的功能就在于对教学各方权利和义务的设定,以形成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秩序环境。但最初制定学校制度的目的,仅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因此在校舍设施管理、学籍管理、校园安全管理等方面为学生设定了许多义务,而忽略了教育管理方的义务。只有通过权利义务均衡的调整机制,引导教学各方在教、学、管三方面按章行事,才能形成有条不紊的良好的教学秩序。
制度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一是解读、试行、调整这三个步骤。学校制度出台后第一步是解读、学习。解读显示了对师生的尊重,能有效减少师生的抵触情绪。学习是让大家知晓。试行,即试运行,在运行中充分听取师生意见,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进行收集归类,以便以后调整所用。调整,就是对试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调整是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过程,它不是全部否定,有的是适当进行一些修改。二是在学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面对学校制度,只有人人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内心深处认真对待学校制度,从行动上自觉遵守学校制度,才能体现出学校制度执行上的平等性、公正性和严肃性。三是灵活执行、落实学校制度。在执行学校制度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把握好分寸,同时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特别要防止人性化发展成人情管理。在执行学校制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层次地执行,切实保证学校制度的执行效果。
二、管理的力量
学校不缺少制度和准则。一所学校有制度就能运作起来了么?显然不是,当然还需要管理。管理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控制,另一个是指导。控制是指管理人员依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工作进程进行监控,达成工作目标。当然,只懂得控制的校长算不上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还应懂得指导。指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导教师怎样正确地遵守规章制度,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二是例外事务的调整与指导。我们应当懂得,制度和标准是死的,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变化的,有时候如果一味地按照制度来执行就可能出现问题,这时应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而校长和学校的管理人员则要根据例外法则做出判断,对教师进行有效指导,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学校的管理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制度管理、人本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情感管理等。教师管理的对象是人,教师管理要“无为而治”。学校管理者要遵循规律,从教师的心理需求出发,用“心”的智慧去洞察教师心灵,走进教师心灵,融入教师心灵。一是形成团结、合作、奋进的教师管理团队,需要学校行政人员做好学校各方关系的协调员,要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教师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二是要主动和教师家庭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让教师在家里能够生活好和休息好,为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三是把教师当成是学校的主人。十八大提出了文化自觉,教育管理也要提倡教师自觉。让教师把学校当作自己家,每位教师都要有规则意识、自律意识、主人意识,引导教师主动营造文明、卫生、舒适、清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还要从教师的实际出发,让教师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原则,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形成日常工作以校长挂帅,各科室分块负责,各职能教研组单项考核的管理模式,形成“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局面。四是社会是教师成长的大舞台。教师在学校所学还要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校长要带领教师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健康成长。
三、文化的力量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精神和物质文明的传承,同样的道理,一所学校也要积极发扬本校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资源。学校文化不是写在墙上或者写在书上,而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不管你是否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每一个教师。客观事实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给教师以积极的引导,不好的学校文化则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而校长的价值观、习惯与修养又往往会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校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师的情绪和行为。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校长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重要平台。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能使师生心有所依,目有所染,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促进师生团结协作,健康成长,保证学校的和谐发展。因此,校园文化不是靠某某领导有意安排而成的,也不是靠某某校长刻意打造而成的,而是学校多年的积淀和传承,校长要抓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学校已经有些什么?”“学校需要什么?”“学校缺少什么?”“学校该怎么做?”四个问题,充分挖掘学校已有的文化资源,采取“理解分析基本情况——确立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打造学校校园景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构建心灵家园”的步骤,着力和谐,彰显环境文化;着力活力,丰富校园文化;着力引领,构建心灵家园。
以上三种力量中,制度和管理是有形力量,文化是无形力量;制度是基础,是硬件,文化是动力,是软件,管理是桥梁,制度和文化通过管理发挥作用;制度、管理、文化就是一个系统。它们互相配合,缺一不可。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用心构建这个系统,通过不断实践、调整,以实现三者的最佳动态配合,这才是管理者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南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