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明
教学中,教师要养成善于追问的习惯。追问要贯穿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前追问、教中追问和教后追问。并且要从“教”与“学”两方面追问,就“教”来说,要问自己教什么、怎样教和教得如何;就“学”来说,要思考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样。
一、教前追问:这堂课究竟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教前追问主要是在备课阶段进行。这里的“教什么”不是简单地指一堂课所要教的具体内容,而是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哪些知识需要教师教,哪些知识不需要教师教。要想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要从两方面思考:
一方面我们必须摸清学情。要能清楚地知道,所教知识与学生已有的哪些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有联系;哪些知识学生容易理解、适合自学或探究;哪些知识学生容易混淆或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等。
另一方面我们要熟悉教材。要清楚所教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数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某一章节内容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它对学生素养的发展有着怎样的要求。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教中追问: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
怎样教,反映的是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能力以及课堂中灵活应变的智慧。关于过程设计,首先要确定过程展开的模型。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要有相应的过程模型与之匹配。如,什么内容适合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什么内容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合作学习;哪些知识适合于探究性学习,可以设计怎样的探究活动,哪些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等。在准确了解教材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来建构不同的过程模式。过程模式确立以后,就要勾勒整个过程的框架板块,并且对各板块内操作流程作序列安排。在确立过程的框架板块时,要充分明确各板块的任务指向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要充分考虑学生多维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设计完成以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又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生活经验,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做出种种反映。这时,教师就要深入分析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调整。
1.学生在学习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时遇到了哪些障碍?该如何灵活而又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
2.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因某个知识点产生争议的时候,如何处理?
3.在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按时达到预期的目标,该如何调整原先的设计?
4.在学生解题时出现了精彩的生成,但如果继续下去便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该怎样进行调控?
总之,只有在教中注意观察、反思与调控,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后追问:教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如何
一节课教完之后,我们在进行反思时,经常会发现一些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境等,教后反思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反思成功的地方
一节课上完之后,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有一些地方很成功,可能是某个教学环节设计得比较精彩,可能是某个环节过渡得自然,也可能是某个问题设计得比较精巧。对于这些成功之处我们要细细品味,将这些成功的经验珍藏在心,化为教学中的智慧。
2.反思遗憾的地方
一节课上完之后,总会留下一些遗憾,如有的地方错了,有的地方失败了等。对于这些有缺憾的地方,我们要通过反思,尽可能地弥补失误,并思考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
3.反思精彩的地方
这当中,有教师教的精彩。如,可能是因为一个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灵感;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个“无法预约的精彩”而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思路等。也有学生学的精彩。如,学生一些独特的见解、一些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等。
综上,教师若能坚持进行教前追问、教中追问、教后追问,便能增强自己在教学中的感知力与判断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走上幸福的教学研究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