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
[摘要]针对高校武术教学课时少、内容单一、普及率较低的发展现状,对构建高校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进行全面阐述,对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进行细致的解析,并对该教学模式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运用与推广的途径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为改善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现状,提高武术教学在高校校园的推广与普及,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武术;课内外一体化学模式;构建;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0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7[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目前,课时数少、教学内容单一、课外活动组织无序以及校园普及率过低是影响与制约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对于实现通过高校武术教学来推进武术运动的传承这一重要的发展目标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同时,还会造成高校武术教学资源的严重流失。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改善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现状,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成为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特征的重要举措,是实现高校武术教学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兼具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双重功能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对武术教学中“教”与“学”行为的有机外延,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与重组,促进了课外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进而在有效修正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创新发展。针对高校武术教学的现存弊端,构建高校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创新发展,需要对现有武术教学资源的全面开发与整合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相关的教学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教学资源一旦出现匮乏的现象,则势必会对教学活动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相对于高校传统的武术教学而言,由于受陈旧性教学体系的禁锢,致使武术教学对于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仅局限在“课堂”这一狭小的领域内,因而导致了高校武术教学因资源运用的不合理而呈现出发展缓慢或发展停滞的状况,已无法切实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需求。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拓展了高校武术教学资源的开发领域,实现了对闲置于课外活动领域内的高校武术教学资源的有机唤醒,修正了传统课堂教学所造成的资源闲置或流失的弊端。这种资源开发领域的全面拓展,有助于实现对高校武术教学现有资源的有机整合,进而为推进高校武术教学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坚持的资源基础。
(二)高校校园武术运动的普及,需要武术教学发展领域的全面拓展
提高学生的武术素养,推动武术运动在高校院的普及与发展,是高校开设武术课程的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在于为武术运动的发展营造理想的发展领域。长期以来,由于课堂教学始终占据着高校武术教学的主导地位,致使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领域被局限在“课堂”这一狭小的领域当中,形成了一种“蜗居”式的发展状态。武术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技术传授与动作讲解,同时,更需要学生的自主练习与自我完善。然而,这种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发展领域,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自主修为的环境,因而,极大地限制了高校学生武术运动技能的发展。而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融合,修正了因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而呈现出的发展局促的弊端,将武术教学活动的发展领域拓展到高校校园,从而有助于确保校园武术运动的开展蔚然成风。
(三)中华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弘扬与发展,需要实效性教学模式支撑与保障
高校开设武术教学的另一重要目的在于实现对中华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武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武”与“德”之间深邃的哲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宽以待人、从不恃强凌弱的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现阶段,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我国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爱和平、讲求和谐是引导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思想。在此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加强对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弘扬其“自强自立、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更加展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构建高校武术教学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对课外武术活动的全面激活,为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一)开放性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高校武术教学目标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单一的武术技能为核心,而对于学生武术文化修养的提升则存有严重的缺失,这种狭隘性的教学目标已成为影响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在确保教学资源充分整合与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武术教学培养目标的重置,将传统的单一技能培养目标转换成为对学生武术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得教学目标在形式上更为开放,目标指向具有综合性。因而,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是高校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要素。
(二)多元化的发展取向
在高校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发展取向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武术教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传统的高校武术教学中,发展取向的确定具有明显的缺失,以单纯的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校园武术运动的发展,使得武术运动在高校校园只能以教学科目的身份存在,因而无法摆脱狭隘的教学目标的影响。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实现了对教学环境的优化以及教学领域的拓展,同时,更为学生搭构起开展武术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从而为学生深层次地了解与掌握武术运动的深邃内涵提供了保障。这种由单一课堂教学转化成为课内与课外同步发展的全新取向,具有重要的多元化特征,是推动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适应性的教学内容
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体系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实现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适应性与实效性,才能够确保“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
长期以来,以基本功、初级长拳和初级剑等为核心的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一直得以沿用,面对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厌学心理会自然而生,这已成为影响高校武术教学实用价值全面提高的主要原因。“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兼容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大部分的内容,传统的既单调、又枯燥的教学内容已无法适应与满足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需求,因此,构建以适应学生兴趣指向、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就成为全面推广与运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四)灵活性的教学形式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于一体,因而,需要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如果仅仅采用课堂教学这一单一形式,不仅无法实现对课外武术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同时,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在基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的教学需求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例如,在武术基本动作与相关理论的传授上,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而在学生自我修炼与自主发展方面,应以课外武术教学活动为主,可以通过组建学生武术社团、俱乐部来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武术学习活动。
三、高校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途径
(一)加强对高校武术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高校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外延达成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了一种涵盖课内与课外两大教学领域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该教学模式的构建、运用与发展对于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性的课堂教学资源已无法实现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活动开展的支撑与保障,而全面开发课外领域的相关资源,用以实现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所需资源的不断充实,构建起全新的资源保障体系,就成为促进高校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得以构建、发展与完善的基础条件。
(二)鼓励与支持高校校园武术社团或武术俱乐部的组建,用以确保课内外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组织与开展课外武术活动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高校武术教学中,由于课外活动的严重缺失,造成了校园武术运动呈现出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因此,加强对高校课外武术运动的组织与开展,就成为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所制定的教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确保课外武术运动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组建高校校园的武术社团或俱乐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社团或俱乐部的组建,以学生的趣缘群体为核心成员,通过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武术活动,来引发其他学生的关注,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其中。同事,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到社团或俱乐部活动的设计、组织与辅导当中,以便于为课外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