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战伟
摘要:“四化”是未来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四化”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措施。剖析了河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指出了在“四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二者发展程度不相匹配,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力较弱,“四化”融合不强。因此,,应不断强化和完善“四化”协调发展的主体,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四化”融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四化”协调;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1-0023-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但是,河南省在“四化”协调发展道路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新型工业化进程面临阻力,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率远低于工业化率等,这种隋况导致经济结构性的扭曲,城镇化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升级,限制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得“四化”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这种背景下,河南省如何改变目前“四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四化”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推动河南省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一、
河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一)河南省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1.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出2.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工业增加值连跨5000亿元和10000亿元两个台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047.8亿元,实现利润3166.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6倍和4.9倍,超过京、津、沪,位居全国第四位。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看出,河南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经济推动,其主导地位不断增强。
2.工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1978年许多国有工业企业陷入困境,一些企业开始出现资不抵债和濒临破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河南省不断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针对股份制和私营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外商、港澳台商来豫投资办厂。2013年,全省工业(指规模以上工业,下同)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8500家,比2009年增加1909家,占全省工业企业的90.3%,比“十五”末期提高23.0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增长21.8%,快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年均增长24.7%,快于全省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从“十五”末期的44.6%提高到2010年的70.2%,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从“十五”末期的63.7%提高到2010年的76.5%。
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工业总量和效益双增长的同时,河南省历届省委、省政府依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本着‘有所为有昕不为”的发展思路,将推动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核心任务,加陕发展情深加工和终端产品,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全省工业竞争力不断加强。2013年,有色冶金、装备、食品、化工、纺织服装等五大战略支寸掌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54.3%,比2009年提高2.6个百分点,比“十五”末期提高3.9+-gC}A;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从“十五”末期的56.0%上升至60.8%。“十二五”期间,五大战略支撑产业平均占比为51.9%,高于“十五”时期3.0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5.2%,高于“十五”时期8.4个百分点。
(二)河南省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1.河南省信息化正处于由低水平向中高水平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信息化发展不同水平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得分有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见表1)。
从表中反映的情况看,2013年河南总指数得分以及两类指数平均得分和低水平区平均得分最为接近,因而在信息化发展的动态阶段上,河南省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河南基础、成果两类指数分差(0.072)较低水平地区平均值(0.058)已有所扩大,比较接近中等水平和高水平地区平均得分(0.081、0.075),表明河南信息化已进入由低水平向中高水平加速发展阶段。目前,河南和四类地区中规模最大的群体一中等水平地区(多达13个省份)之间的发展差距并不大,5大分指数平均加权得到的总指数差距仅为0.059。应该说,随着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进程的大力推进,河南信息化发展正在不断加速,达到全国信息化中等地区水平将不会遥远。
2.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较快
河南省信息化发展较快是由于近年引进了富士康等高科技企业,带动了全省信息化进程。2013年,河南信息化发展增长速度为11.97%,增速较2010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保持加速发展态势。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位列中部六省第三位,仅比湖北、江西落后约73亿元和52亿元,增速达122.6%,居中部六省第一;实现利润较上年增长50.3%,规模位列六省第二;实现税金较上年增长53.8%,规模暂列六省第五。
(三)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1.城镇人口不断扩大,明显N_N了城镇化水平
21世纪以来,河南省提出了中原崛起战略,加强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其发展战略为“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展布局是“建设大郑州”和培育“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不断探索一条符合河南省实际情况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促使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明显增强。截至2013年底,河南已有地级市18个,城镇总人口达4000万人,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4.1倍。河南省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6%增长到2014年的42.2%,年均增长25.6%。
2.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2010年以来,在河南省实施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的起步阶段,河南省抓住国家经济增长转变的有利机遇,推动城市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垄断行业、价格、财税、投资、行政管理等领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底,河南省18个地级市市区GDP达到了6572.48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75.98亿元、3400.89亿元和2895.61亿元。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2000年的6.2%下降为2013年的4.2%,第二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47%上升到2013年的51.7%,第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0.4%J~升为2013年的44.1%。从三次产业比重可以看出: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服务体系不断优化
近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加强,2000---2013年连续13年处于全国首位,2006年以来连续五年维持在500亿公斤之上。同时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在农业增加值中牧业增加值比重为34.5个百分点。近年来,河南省农产品市场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281个,年交易总额为817亿元。其中,有19个市场年交易额超10亿元,146个市场超1亿元。同时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和省、市、县、基地四层的检测体系。进一步增强农业信息服务的能力,省、市、县(市、区)、镇、村、户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已经初步形成。
2。不断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社会居民生活水平
合理降低农业增加值比重,减少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同时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必经之路。河南省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不断优化,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90年的69.3%下降到2013年的40.1%;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由1990年的15.5%上升为2013年的43.8%。随着河南省不断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其结果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以及恩格尔系数的下降,1979年河南省恩格尔系数为58.5,到2013年下降到了33.2。
二、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二者发展程度不相匹配
河南省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其发展速度不匹配,未能实现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匹配,主要表现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根据《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课题组》的研究,选取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来衡量工业化水平,用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1978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为0.14,工业化水平为0.19,二者之间相差0.05。到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为0.39,工业化水平为0.55,二者之间相差0.16。这说明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阻碍了“四化”的协调发展。
2.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力较弱
2013年,河南省人均GDP达到5519美元,但是城镇化水平仅为43.8%,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层次。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规律,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2013年,河南省工业和服务业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87.4%,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3.6%,然而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却为43.8%,这些都充分表明工业和服务业产业就业比重不高,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3.“四化”融合不强
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来看,近年来河南省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强的现象,信息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动力不足。第一是信息化与各个产业发展融合较低。河南省2013年大中型企业实现数控化生产、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营销的比重不高。第二是无线城市、光网城市和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比较落后,信息技术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消费水平之间的城乡差距明显,信息化在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文化教育、城市交通等领域存在应用不强,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处于初期阶段。
从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融合来看,河南省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不深。一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没有纳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合理,使得便民化程度较低;三是城市管理信息一体化水平较低,仍然存在信息不畅;四是农村信息化水平还很弱,阻碍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农业信息化建设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大量使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必须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但是,目前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度较低。一是不重视建设农业信息化,存在信息意识淡薄的情况;二是农业信息化投入较少,缺乏强有力支持;三是仍需完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四是进一步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五是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研制的实用性较弱;六是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较差。三、促进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1.不断强化和完善“四化”协调发展的主体
市场作为“四化”协调发展的主体,必须加快市场主体培育,进一步发展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特别是要重视培育一批具有活力的企业,各级政府要培育和发展各级市场主体,不断做大、做强、做好各类市场主体。如工商、技术监督、卫生等部门,须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不断拓宽经营I生市场主体;银行、劳动等部门要加强协调,推进银行和企业互动,加大融资扶持力度,有效缓解个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小额贷款的完善,培育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有效工具;在土地总体规划的框架范围内,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用地的需求,特别是在产业聚集区和园区的发展规划中,要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的发展;使得税收优惠政策得到落实,同时在政策允许的合理范围内,使得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的税收征收标准不断优化。
2.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
现代市域城镇体系必须要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使工业化创造的社会供给与城镇化创造出的社会需求有机融合。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促进工业集中发展区、战略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区成为推进“四化协调”的主要支撑点,以工业园区规划调整为契机,重点优化各地市主导产业布局和解决一般乡镇产业空心化问题,逐步构建配套产业园、主导产业功能区、特色产业点梯级互动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主城区为支点、县城为节点、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面的全域城市发展的新格局。二是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的共同发展。河南省各地市应将中心城区和新区作为主城,着眼于面向全国和全球集聚、配置资源,强化城市群和市域城镇集群中的核心引导作用。新区应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创新科技园、汽车产业园等一批核心区,努力打造国家和世界级的高、新端产业基地,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旧城着眼于功能提升,应加快建设大型专业市场调迁、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区域骨干路网,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区,中心城区形态、业态和生态不断优化,努力打造宜居城市。
3.以信息化带动“四化”融合
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四化”协调发展,并为其提供强大支持。要实现“四化”的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信息业,尤其是要加快开发部署电信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由此带动“四化”产业链之间的协调,促进“四化”的同步。
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首先要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企业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人手,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都要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优化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次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依托我省重点行业的科研院所,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使得各行业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再次面向中小型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开发大型数据库,为中小型企业从产品市场定位、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到市场营销、维修服务、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二是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信息化工程,加大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应该加强在农业领域中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使信息化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服务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增加农民收入。河南省“三农网”的农业信息资源要得到充分利用,服务于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化。同时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其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以实施智慧城市示范工程为中心,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建设规范化、管理精细化和服务智能化。河南省要重点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等智能系统,加快推进供排水、供气、供暖、防灾、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提高面向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整合城市社区服务资源,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提高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建设智慧城市,力争在顶层设计、建设公共服务云平台、健全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重点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智慧港区”和洛阳智慧城市示范市建设并逐步推广。
4.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一体化发展
“四化”协调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清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要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支持和优化农村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有效地减轻农民负担。同时通过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不断鼓励农民创业,大力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农业流动,解决农业发展资金问题。二是发展非农产业,大力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非农产业作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最重要的方面,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关键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对各类消费品、各项基础设施的需求,进而促进各地市工业化发展和产生集聚效应,推动农村变为城镇、农民转化为市民。
(责任编辑郑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