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雨,李 晓,何鹏,鲜小林
(1.四川省农科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四川藏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林正雨1,李晓1,何鹏1,鲜小林2
(1.四川省农科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导约束因素已由传统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供需双重约束,农产品供给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产品数量结构已成为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面对农产品供需结构转变,本文选择狭义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视角,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1990-2014年四川藏区农林牧渔产值和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四川藏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农业发展宏观政策的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产业结构;对策建议;藏区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已从传统的温饱型转向小康型,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由传统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供需双重约束,农产品供给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产品数量结构已成为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四川藏区高原高山峡谷地理特征突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种植业(蔬菜、水果、核桃等)、畜禽养殖业(牛、羊、家禽等)以及林下种养方面,已经形成较强的规模比较优势。面对农产品供需结构转变,如何加快四川藏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农业生产从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开展四川藏区农业结构调整研究就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从现有研究来看,有学者认为农业产业结构包括横向和纵向2个方面,其中横向结构包括农林牧渔各部门的比重结构,各部门农产品的产品结构,同一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品质结构、时间结构等),在纵向上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之间的比例关系[1]。也有学者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不仅是农业生产力层面(部门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的调整,还包括生产要素结构、贸易结构,甚至包括了经济体制、经营方式、市场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生产关系层面的调整[2, 3]。为了便于指导四川藏区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研究,从有利于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农业发展宏观政策的现实需要,本文选择狭义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视角,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1990~2014年四川藏区农林牧渔产值和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四川藏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2区域概况
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北接青海、甘肃,西连西藏,南邻云南,东南接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山地,97°26′~104°27′E,27°57′~34°21′N。区域面积约24.97万,占四川省总面积的51.49,是我国第2大藏区。其行政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共32个县(市)、519个乡镇。
图 1 四川藏区行政区划图
3研究方法
3.1GM(1.1)
GM模型是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模型,通常采用GM(1,1)作为预测模型。GM(1,1)预测模型是一阶、1个变量的微分方程模型,适合于对系统行为特征值大小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GM(1,1)模型是将随机数经生成后变为有序的生成数据,然后建立微分方程,寻找生成数据的规律,再将运算结果还原的1种方法,其基础是数据的生成[4]。常用的生成方式有累加生成和累减生成。对GM(1,1)模型进行检验的方法有3种:残差检验、关联度检验及后验差检验,具体步骤和公式模型参见相关文献[5-8]。对于建立的模型是否优良,需要进行模型检验,即均方差检验和小概率误差检验。一般情况下,均方差C越小越好,而小误差概率P越大越好,其精度检验表如下。
表1 灰色模型预测精度检验参照表
3.2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系统因素分析方法的1种。它解决的问题是某个包含多种因素的系统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它能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接近的程度,是对系统动态发展过程的量化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对样本量的大小没有太高的要求,分析时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而且分析的结果一般与定性分析相吻合,因而得到广泛应用[9]。
表 2 四川藏区农林牧渔产值表
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1990~2015年)。受统计口径变化,2003年以前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未做统计。
4结果与分析
4.1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四川藏区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已成为社会共识。经过民主改革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四川藏区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2014年,四川藏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23.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2.9亿元、林业产值7.20亿元、牧业产值70.30亿元,服务业产值3.50亿元。由于四川藏区特殊的地貌环境,发展渔业的先天不足,渔业产值几乎为零。1990~2014年,四川藏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快速增长,增幅达到1354.23,年均增长11.80,农林牧产值增幅分别为1270.61,1185.71,1355.49,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52、11.23、11.80,服务业产值相对增速较慢,仅为8.34%。
从生产部门结构比重变化来看(图1),1990~2014年,随着总产值的迅速增长,四川藏区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4年,农林牧和服务业产值比重分别为34.62%、5.81%、56.74%和2.82%。其中服务业产值比重下降幅度最大,较之2003年,降幅达到38.95,年均下降4.39。林业产值比重也从2000年的最大值12.72,降至2014年的5.81。农业产值比重1993年处于最大值为44.63,其后随着总产值的增长,比重逐步下降。牧业产值比重变化较小,大致处于50~61。牧业、农业产值比重相当于林业和服务业一直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运行。牧业产值比重平均56.08,农业产值比重平均34.92。在四川藏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中,畜牧业和农业已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成为支撑和带动藏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四川藏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这种调整不仅使农业产业结构自身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巩固,而且对区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2四川藏区农林牧渔产值结构比重变化
4.2农业产业结构关联度
通过DPS数据处理平台,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由于四川藏区渔业产值几乎为0,故首先剔除渔业产值数据。数据处理采用标准化变换,分辨系数取0.5。最小差值Δmin为0.00190,最大差值Δmax为0.67854。1990~2014年,总产值与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关联系数分别为G(1,1)=0.74648、G(1,2)=0.59197、G(1,3)=0.91276、G(1,4)=0.58114。关联强度为牧业、农业、林业、服务业,牧业对四川藏区总产值关联程度最高,服务业最弱。表明畜牧业对四川藏区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是支撑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农业对总产值的影响次之。1990~2014年畜牧业和农业2项占比之和处于85.11%~95.69%,说明四川藏区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高度重视畜牧业和农业,通过进一步优化2个部门的内部结构,释放产业活力。林业和服务业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最弱,林业和服务业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薄弱环节。因此,四川藏区生态农业应将牧业和农业置于优先发展地位。同时,充分挖掘林业和服务业开发潜力,形成以牧为主,以农为辅,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道路。
4.3农业结构调整方向
根据1990~2014年四川藏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数据,建立GM(1,1)模型(见表3),模拟精度,(其中农业产值模型)。预测模型精度符合要求,可以用于进一步预测2015~2020年总产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数据(见表4)。结果显示,到2020年四川藏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将达到212.61亿元,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1.86,牧业产值达到132.7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2.24,牧业占比达到62.43,牧业作为主导产业对总产值的贡献持续凸显;农业产值达到57.41亿元,林业和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到13.45亿元和5.53亿元。
进一步分析2015~2020年总产值与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关联程度。其关联程度分别为G(1,1)=0.83644、G(1,2)=0.56415、G(1,3)=0.88898、G(1,4)=0.47225。从关联程度来看,牧业产值和农业产值依旧是总产值最主要的增长动力,林业次之,服务业产值最弱。但是与1990~2014年的关联程度比较发现,服务业产值相关性下降较快,预测降幅达到18.74,其次牧业产值和林业产值也出现小幅下降,而农业产值预测增幅达到12.05。由此表明,传统以畜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正在向农牧并重的结构转型。但林业和服务业关联程度下降,表明林业和服务业生产部门现有的生产力结构与发展模式相对滞后,应加快部门内外结构调整,以实现向协调发展转变。
5对策建议
5.1农业发展建议
5.1.1调整在粮食作物结构适当减少玉米、小麦、青稞的面积,增加马铃薯和芸豆、青豌豆、花豆、黑芸豆等小杂粮种植面积。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良种、应用先进技术和机械设备,提高单位
表3 四川藏区农林牧渔业产值预测模型及精度
表4 四川藏区农林牧服务业预测产值
面积粮食产量,稳定粮食年生产总量;加大小杂粮营养与保健功能研究和应用,开发营养保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在适宜区进一步扩大春油菜种植面积,推广规模种植、机械化播种和收获技术,瞄准高端市场,生产加工高原有机菜油。
5.1.2拓展蔬菜生产空间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丰富粮菜、果菜、药菜间套种植模式,增加蔬菜栽培品种,延长蔬菜供应时间,拓宽蔬菜流通渠道,增强安全优质、淡缺上市的核心竞争力。
5.1.3优化水果生产发挥四川省藏区的气候资源优势,调整水果种类和品种结构,在最佳生态区域规划发展甜樱桃、青脆李、苹果、梨、酿酒葡萄、猕猴桃、枇杷、草莓等特色水果,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种植水平,提高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改善贮藏运输条件,以生产高价值的特色精品果品为目标,以质优取胜,通过合理布局延长果品成熟期,以精品果园助推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一三产业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5.1.4培育特色菌药发挥高原地区夏季气温低的优势,以红原为中心,建设高原中低温食用菌生产种扩繁基地,在红原、松潘、阿坝县大力发展金针菇等中低温食用菌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反季节中低温菌生产基地。生产有机高端产品,以淡缺上市形成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升中药材种植技术,完善中药材与其他作物的间套种植模式,扩大林下种植和名贵中药材人工抚育,研究推广中药材加工技术,拓宽流通渠道。
5.2牧业发展建议
5.2.1优化牧业体系依托四川省藏区优势资源,确立“牧草、牦牛、藏系绵羊”三大主体优势产业,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建立规范的牦牛、藏系绵羊健康养殖体系,加快形成“牧草—养殖—交易—屠宰—初加工—深加工—物流—品牌—营销”的现代化产业链条,以“牧草、牦牛、藏系绵羊”为核心,打造三大产业集群,构建现代新型草原畜牧产业体系。
5.2.2发展畜产品加工高起点进行园区总体规划,高标准进行园区基础建设,高质量抓好园区生态环境,高效能实施园区组织管理,坚持实施“五个一流”战略举措,即“构建一流服务平台,创建一流招商载体,培育一流产业集群,争创一流畜牧品牌,打造一流特色园区”,围绕“立足周边市场、辐射区外市场、争取国际市场”的发展思想,建设四川省藏区畜产品加工聚集区,发展畜产品加工。
5.2.3培育特色畜产品紧紧围绕“川藏高原”品牌建设,重点发展“乳制品、肉制品、皮毛制品、骨血制品、生化制品、副产物制品”六大特色产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依托区域优势资源,对接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培育扶持龙头企业,由周边小市场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拓展,走现代化、精品化、品牌化、高端化道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与占有率,打造现代草原畜牧“拳头”产品。
5.3林业发展建议
5.3.1加快特色林业产业发展立足市场需求、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等特色高效经果林,合理开展林下畜禽养殖、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珍稀树种培育,适度开发林下野生食用菌类资源,积极发展林下道地中药材;结合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乡村森林旅游发展。
5.3.2扩大林业基地规模利用实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国家重点功能区转移支付、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点工程的有利契机,按照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采取新造、低改或抚育等措施,加快特色水干果、木本(林下)药材、森林蔬菜等基地建设,完善林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打造特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
5.4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5.4.1丰富类型,促进产业聚集各地要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积极支持农牧民以庭前屋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藏家乐、农家乐。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园。支持经营主体协作联合,着力打造精品线路、特色产业带和优势产业群。
5.4.2创意设计,促进文化传承重视农村文化资源挖掘,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和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产品,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按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和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促进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5.4.3提升素质,促进提档升级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将休闲农业讲解员、导览员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逐步推进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充实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加快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道路、水电、通讯、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标指示牌、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公共卫生间、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辅助设施。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改善休闲农业种养基础条件,拓展科普展示、示范推广功能。
5.4.4示范带动,促进品牌培育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打造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带动四川省藏区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开展以最美休闲乡村推介、美丽田园推介、休闲农业星级评定为核心的品牌培育工程。要将诚信理念渗透到品牌建设全过程,提升信用度和竞争力。开展区域性示范点、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李林杰.关于建立农业产业结构评价体系的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1,(4):7-10.
[2]冯海发.农业结构调整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1,(7):12-15.
[3]张迎春.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4):285-288.
[4]刘思峰,邓聚龙.GM(1,1)模型的适用范围[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5):121-124.
[5]林文浩,章祝华.应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福建省农业产值的发展趋势[J].福建农学院学报.1990,19(3):347-352.
[6]李志强,张丽,陈茂周.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预测的灰色模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2):263-266.
[7]梁守真,李仁东.湖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灰色预测[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114-115,119.
[8]李晔,刘芳,袁旭,等.河南省农业结构灰色回归预测模型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5(1):1-4.
[9]谭学瑞,邓聚龙.灰色关联分析:多因素统计分析新方法[J].统计研究.1995,(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