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庚科+吴慧慧+史晓妮
摘 要:中国经济经过持续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谋求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结构性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侧改革”,通过对供给体系的结构性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文章在解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快“供给侧改革”的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但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准确认识这个新趋势,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习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说:“中国经济处于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换挡'的过渡期,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过程”;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别尔格尔说:“中国之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那么现在中国更希望通过扩大内需和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国内第一个撰文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是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博士,他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增速换挡,风险的凸显以及红利的转换的经济常态;厉以宁认为是经济增速放缓、调整结构、产业升级、动力转换的经济常态;吴敬琏认为是经济增长稳定,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率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经济常态。为了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初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是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竞争能力,发展经济的一项战略性决策。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解析
“新常态”,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El-Erian)提出,主要是指西方发达经济体在危机过后将陷入长期疲弱、失业率高的泥沼的状况。在中国,新常态则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发展阶段密切相联。“新常态”第一次出现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中“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再次提出要正确认识新常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描绘了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的主要表现和发展机遇以及风险。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是从粗放型、数量型、传统型常态转向集约型、质量型、创新型常态,是“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转换,告别了过去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其核心在于形成新的市场经济规则、运行机制以及新的市场结构与模式,并持续演进。中国经济新常态虽经济增长率有所放缓,但是经济绝对量的净增长仍然可以保持显著增长,经济增速放缓是趋势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降低,仍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总的来说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投资由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向多渠道、效益型投资;经济增长方式从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凸显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注重资源环境承受能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产生,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客观过程。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不合理,供给大于需求,产能过剩,创新驱动不就位,经济下行压力凸显,严重影响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提出“供给侧改革”是尊重经济规律的表现,是实现中国经济战略性转型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解读
在2015年11月初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1.中国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
供给理论来源西方供给学派,其中比较著名的是19世纪初风靡一时的“萨伊定律”。西方供给学派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分支流派,主张市场调节经济,而政府的作用是刺激经济增长。以马丁.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温和供给学派阐明财政赤字水平对资本形成和通胀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以阿瑟.拉佛为代表的激进供给学派描绘出政府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他们共同的着力点都是在试图“提供一套基于政府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通过一系列“抑富济贫”的顶层设计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和平衡政府预算。
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渊源有西方供给理论,更多的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更加注重研究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而揭示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下,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调整和完善,就是要通过对生产方式中的物质技术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双重维度的整合优化,从而更好地理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交互关系,以便在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2.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是着眼于供给端和生产端的管理,即对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投入方式、企业生产成本、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管理,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和生产要素错配,促进生产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结构等系列结构性问题化解和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问题。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创新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经济根基,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供给侧管理和制度创新,通过供给侧管理和制度建设促进或倒逼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明晰结构优化和制度改革的方向,形成新的市场动力。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确保资源要素有效供给和高效配置,对原来束缚资源要素供给、市场配置功能以及结构优化调整的制度进行改革创新,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构建有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三、应对经济新常态,推行“供给侧改革”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整体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尽管中国新常态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供给体系总体呈外向型、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过高等供给体系和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靠供给侧来解决。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适度进行需求侧管理的同时推进“供给侧改革”,不仅能调动生产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可以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且对缓解中国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针对性。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以前的经济结构层级低、素质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困扰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经济大而不强的根源所在。加快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使中国经济由粗放型、外延型、速度型、扩张型、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消费、低效益、不可持续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内涵型、速度适度、质量优先、积累与消费协调合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高效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供给侧改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等级、经济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阶段演化,促使经济发展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2.推动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目前,中国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日渐疲软,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重塑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促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机制的内核动力。“供给侧改革”将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和新机制,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机制完善的开放型创新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新旧动力转换,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已不仅反映在供应太强、市场难以承受,供求关系失衡,消费受到制约,更反映在资源配置失衡。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能够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4.扭转供需结构性矛盾,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需求侧来看,中国面对出口严重受阻、投资空间变窄,消费能力受到制约,中国现在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的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供需错位”已然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因此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改善供需现状,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扭转“供需错位”结构性矛盾。
5.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经济绿色循环低碳高效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可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是通过制度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密切关系,生态文明的本质是绿色发展,而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减少单位资源消耗或单位污染排放的产出率,从效率角度来看,二者是相通的。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尽可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达到同样的产出效果实现经济绿色循环低碳高效发展,解决中国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能源、环境在经济发展中是必要投入,以较小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所在。
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并不是意味着需求侧的退出,而是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再是纯粹依靠需求侧来拉动经济增长,两者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供给侧改革”本质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供给,实现供给与需求“无缝”对接,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总的来说,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增强长期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这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高度吻合,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改革”是非常及时必要的。
四、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快“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
1.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性,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的政策手段有所不同,不是扩大投资、增加财政支出和货币供应,而是要通过产业重组等手段化解产能过剩;通过降低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科技、教育和扶贫支出。这些政策手段的有效实施,只靠中央的顶层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地方政府积极地配合,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因为不论是去产能、去库存,还是去杠杆、降成本,特别是补短板,各个方面的任务都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调整,所以需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中央政府改革顶层设计的完善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相关政策的落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象发生。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央政府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指导方针,有针对性地开展“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措施。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稳步推进,需要中央政府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探索创新相结合,需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的积极性作用。
2.建立适应“供给侧改革”经济体制
加快“供给侧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市场规范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和过度,政府掌握资源太多、调控过度和不合理并存的经济体制转为市场成熟规范、政府恰当掌握资源、调控合理、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的经济体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由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转为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政府由权力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由经济型政府转为社会型政府。从中国经济体制层面上看,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建立适应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经济体制,需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主要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和政府对资源配置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调配,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政府有效管控作用,坚持市场在一般资源和政府在重要资源配置中的导向性作用的有机结合。
3.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推进“供给侧改革”
加快“供给侧改革”,需要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加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投入和研发水平,促使企业由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的产业体系向依靠科技创新产业体系转变。加快“供给侧改革”,同样需要增强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培育出一批新的企业群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与健康等可能成为新兴支柱性的企业。发展现代服务型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创新型、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使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企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企业创新驱动。加快“供给侧改革”,更需要注重发挥企业家责任,鼓励企业家做“供给侧改革”实践者,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把创新精神和市场结合起来,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
4.建立完善适应“供给侧改革”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人。加快“供给侧改革”,需要建立“统一开放、服务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以“就业准入、登记管理、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政策扶持”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人均人力资本水平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优化劳动力供给及人口结构,积极引入高端、优质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是加快“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5.以“供给侧改革”为政策指导构筑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以“供给侧改革”为目标,构筑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开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以“供给侧改革”为政策指导,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发展区域经济,助推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共赢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建立和完善互利互惠、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自贸区建设,目前,中国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将努力建设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中方提出的亚太自贸区(FTAAP),通过加快自贸区建设,开辟新的进出口市场、互通互联,把中国过剩产能和沿途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互利互惠,开拓对外开放新战略,实现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目标。加快“供给侧改革”,需要构筑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使中国经济紧密联系世界经济发展,从中寻求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
参考文献:
[1]苏秦.人民网评:以积极心态迎接中国经济“新常态”.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811/c1003-25441622.html.
[2]厉以宁.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是保持常态的经济增长.财经网,http://money.163.com/14/1201/16/ACD45IN200253B0H.html.
[3]吴敬琏.吴敬琏: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我们误读了什么?http://www.rmlt.com.cn/.人民论坛网,2015-02-28.
[4]海外专家看中国“新常态”展望经济发展走向.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j/2015/03-05/7102105.shtml.
[5]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1-30.
[6]张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问题、挑战和对策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5-05-01.
[7]贾康.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1-30.
[8]刘玉辉.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J].红旗文稿,2015-08-10.
[9]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15.
[10]王红茹.“需求侧改革”如西药,“供给侧改革”如中药[J].中国经济周刊,2015-12-7.
[11]李翀.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1-15.
[12]陶善才.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个着力点[J].领导科学,2016-02-01.
[13]李佐军.推进供给侧改革建设生态文明[J].党政研究,2016-02-26.
[14]肖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J].科学发展,2016-03-20.
[15]冯蕾,陈晨.解开“供给侧改革”的三个问号[N].光明日报,2015-11-30.
[16]肖明,王梦瑶.供给侧改革的创新逻辑[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11-17.
[17]龚雯,许志峰,王珂.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1-04.
[18]安宇宏.供给侧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6-01-08.
[19]王晶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经济发展动力[N].中国经济时报,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