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晓,王 美
(1.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教务处;2.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十年我国微型学习研究综述
刘中晓1,王美2
(1.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务处;2.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杭州310018)
摘 要:微型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领域产生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从2006年开始,它逐渐成为我国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微型学习的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微型学习进行宏观分析,从基本理论、资源建构、实际应用和技术与设计等角度进行微观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微型学习;内容分析;宏观分析;微观分析;评价
一、引言
近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需要不断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数字化学习领域,相继出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无缝学习。如今又出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即微型学习。目前,微型学习已经成为实现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不断满足成人学习者的需求,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微型学习(Micro Learning)是指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双向交流,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的一种方式。微型学习最大的特点是以精简实用的内容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这有利于学习者在不连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知识内容。微型学习常常以移动终端作为载体,如便携式移动设备、手机、PDA等手持设备。[1]
笔者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获得2006年至2015年有关微型学习有效学术论文共141篇,以它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献来源、文献数量、文献内容等方面分析和梳理,从不同方面反映近十年我国微型学习研究的现状与进展。[2]
二、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笔者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库,通过高级检索,以检索项为“主题”,以检索词为“微型学习”或“微学习”匹配为“精确”的检索方式,剔除会议、报道以及重复研究的论文,共获得有效样本141篇,其中期刊论文110篇,硕士学位论文28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Content Analysis)对近十年我国微型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方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传统方法,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和定量性等特征,可用于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和意向分析等。内容分析方法是将非定量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做出关于研究内容的推断和结论。内容分析法的主要过程一般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分析推论等六个步骤。[3]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研究结果宏观分析
研究结果宏观分析包括对文献的来源和数量的具体分析。对近十年有关微型学习的文献进行宏观分析,有助于全面把握微型学习研究的总体趋势,了解论文内容之外的相关信息。
1.期刊来源分析。近十年有关微型学习的主要期刊分布如表1所示,141篇论文中,高校硕博士学位论文有31篇,占总样本的21.99%。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6篇;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7篇;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5篇;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3篇,其它的散见于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等。以上说明微型学习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各大师范高校,并且主要是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高校。
表1 2006年-2015年期刊来源分析
有关微型学习的论文期刊来源具体如下:《中国电化教育》20篇,占总样本的14.18%;《软件导刊》19篇,占总样本的13.48%;《现代技术教育》9篇,占总样本的6.38%;《中国教育信息化》7篇, 占总样本的4.96%;《电化教育研究》5篇,占总体样本的3.55%;《中国远程教育》和《远程教育杂志》各4篇,分别占总样本的2.84%;《开放教育》3篇,占总样本的2.13%;《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和《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各2篇,分别占总样本的1.42%。还有1篇来自《教育与职业》。从期刊的层次可以看出,基本上都属于核心期刊,这表明微型学习的研究水平和质量都是相当高的。有关成人教育方面的期刊如《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研究》、《职教论坛》、《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等有12篇,占总样本的8.51%,这说明微型学习逐渐成为成人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另外有22篇散见于各大高校学报和其他期刊,占总样本的15.60%。
2. 文章数量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机、PDA等手持移动新媒介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新媒介环境下的微型学习逐渐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十年对微型学习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至2015年,微型学习研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数量年份及比例分布
有关微型学习的学术论文于2006年开始出现,2006年—2007年相关研究几乎停滞不前,论文仅有2篇。一篇是梁彦清的《美国微型学校述评》,提及微型学习共同体。另一篇是祝智庭的《全球人人电脑运动与学习革命新浪潮》,提出随着便携的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技术开始进入学习者的生活,在数字化学习领域产生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无缝学习、微型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预示着学习革命的新浪潮即将到来。[4]2008年-2009年有17篇论文。微型学习相关论文基本呈逐渐递增的趋势,2011年和2012年论文总量达到36篇,占总体样本的21.99%,并且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等核心期刊,典型的有胡通海的《面向成人学习者的微型学习资源分类研究》、吴明超的《微投技术支持的微型学习设计研究》和程志的《活动理论观照下的微型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等。2014年论文数量达到29篇,主要从微型学习的资源、学习方式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如李龙的《论“微型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祝智庭的《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和李舒愫的《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共建及其系统原型》等。
微型学习研究成果逐年增加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关注热度逐年增加与微型学习在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基本吻合。从2005年开始,奥地利的Innsbruck大学发起并主办微型学习国际研讨会,此后每年举办一次。历届的主题分别如下:2005年,微型学习:数字化学习之后出现的概念、实践和技术——学习和工作在新媒体时代;2006年,微媒体和数字化学习;2007年,数字微媒体生态学知识转化;2008年,微型学习与能力建构;2011年,微型学习和移动生态学;2012年,微型学习经验的设计;2013年,微学习及移动学习成果:移动学习策略及学习效率评估。[5]2002年7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欧盟《数字化欧洲行动计划》开展一项名为“MOBI learn行动”的移动学习专项研究计划;2001年10月至2004年9月,英国学习与技能发展处(LSDA)以及意大利、瑞典的一些大学和公司联合开展M-learning研究项目;2008年,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Keegan)主持欧盟达·芬奇研究计划的“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项目;2002年,我国教育部开展“移动教育项目”;2002年—2005年,我国教育部高教司试点“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等。这些活动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微型学习在我国的发展。[6]
(二)研究内容微观分析
借助内容分析方法,笔者把总体样本分为微型学习基本理论研究、微型学习资源建构研究、微型学习应用研究以及微型学习技术与设计研究四类。
1.微型学习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研究为微型学习的研究提供基础,可以更好的帮助研究者了解和掌握微型学习的渊源。对于微型学习基本理论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微型学习的概念、特征、理论基础等方面开展。刘超的文章《微型学习研究综述》对微型学习的概念、特征概括较全面,阐述了微型学习概念的演变,提出Theo Hug, Peter A.Bruck和 Martin Lindner三种微型学习的定义,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方面总结微型学习的内涵,认为微型学习具有时间随意性、地点不固定性、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方式多样化等特点。[7]张浩的博士学位论文《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对Micro learning中的micro进行细致剖析,认为具有微、小、轻等含义,微小的学习模块借助于便携式的移动学习设备,知识能够相对容易地被掌握、存储、记忆、转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轻松的状态,学习之后获得娱乐性的学习体验。[8]丁大鹏等人的《微型学习探析》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微型学习理论基础的文章有张浩的《微型学习:理念、环境与资源》,提出微型学习的认知理论基础,将一种适应新媒介的联通主义观用于微型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交流工具将微型学习的许多模块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网。[9]张天云和崔玲玲的《微型学习过程及机构设计理论基础探悉》提出将程序教学理论用于微型学习过程中,使处于非连续注意状态的学习者具有很高的学习动机。[10]理论基础的研究有助于微型学习的健康发展,因此是非常有必要的。
2.微型学习资源建构研究。资源的设计是微型学习研究的主要对象,资源建构逐渐成为微型学习的研究热点,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者主要从资源的存在形式、定制、资源聚合以及资源的分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微型学习资源的存在形式、定制、聚合的文章有张浩的《微型学习理念、环境与资源》,他指出微型学习资源最广泛的来源是Web2.0应用中大量的用户自创内容,微型学习的定制主要采用熟知的聚合技术将学习资源共享,通过Widget服务方式传达给指定的用户。[11]陈琳在《适于成人学习者的微型学习资源系统探析》一文中指出,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和Web的发展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大量优质的、直接或间接的微型学习资源,微型学习资源的定制主要采用桌面Widget(微件),微型学习资源聚合主要采用RSS、Mashup等聚合技术。[12]资源的分类是微型学习资源建构研究的热点,这方面的文章也较多。胡通海在《基于实用性视角的微型学习资源分类研究》一文中选取社会化标签(TAG)分类方式,基于实用性视角将微型学习资源分为医疗健康、家庭理财、生活休闲、体育运动、综合素质、电脑网络、防灾避险等,从资源类型、资源获取途径、学习者群体、适切时长四个视角建立立体开放的分类模型。[13]顾小清在《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研究:终身学习的实用角度》一文中以终身学习的要求、微型学习的特点和实用性的取向作为依据,采用大众分类和小众分类相结合的方式,把微型学习资源分为语言短训、职业技能、轻松百科、生活保健、家庭理财和文化涵养等六大类。[14]陈慧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微型学习资源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结合现有微型学习资源的优势及微型学习设计模型,构建新的微型学习资源教学模型,用于课堂教学。目前,微型学习资源体系的研究还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如何建构全面、系统的微型学习资源分类体系,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和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3.微型学习应用研究。微型学习应用是把微型学习的相关理论用于具体情境领域,以期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微型学习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现代技术的应用方面,如朱学伟的《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指出微型学习可以使用一种时间很零碎、很短暂的移动应用软件达到学习目的。这些碎片应用软件主要包括即时通讯软件(QQ、Skype、Gtalk等)、微博、基于位置服务应用(Foursquare、微领地、街旁等),还有各种休闲类手机游戏、电子小说、新闻阅读软件、各类点评应用、视频网站客户端等,并对上述碎片应用的微型学习设计原则和流程进行设计。[15]周艳的《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策略研究》着重分析微博在微型学习中发挥的优势和微型学习策略,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微博在微型学习中的可行性。[16]在具体领域的应用方面,李振亭的《微型学习:成人教育的新途径》和孙朝云的《微型学习策略解决成人教育质量问题的探讨》都提出微型学习应用于成人教育的建议或策略。应用于远程教育的文章有张豪锋的《移动微型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应用于翻转课堂和微课的文章有罗柳垠等人的《微型学习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和王正华的《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微课教学设计探微》,应用于英语教学的文章有陈莉斯的《移动微型学习理论指导的英语单词记忆研究》和张栋科的《移动微型学习应用于英语词汇学习的可行性分析》,这表明微型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从整体来看,应用研究成果大都停留在理论框架上,在具体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论证。
4.微型学习技术与设计研究。微型学习是继数字化学习之后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技术之上的学习,技术是其支撑媒介。微型学习相关技术主要包括无线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终端分析技术和微型学习系统开发技术等。[17]微型学习的快速发展需要与相关技术完美的结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如郑军的《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将视频技术与微型学习设计相结合,勾勒出微型学习视屏系统模式。[18]吴明超的《微投技术支持的微型学习设计研究》介绍了微投技术在微型学习方面的具体应用,分析比较普通微型学习和基于微投技术的微型学习要素之间的差异,基于联通设计和交互设计提出基于微投技术的微型学习设计方案。[19]山峰等人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型学习实证研究》探索移动终端上的有效微型学习模式,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创建“数据结构”课程学习公众号。[20]微型学习的研究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要继续关注微型学习新发展,特别是在新技术方面的发展。
四、 研究展望
从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关于微型学习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分析现有文献资源,立足微型学习当前的研究状况,展望未来的发展,微型学习在后续研究中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本理论研究
基本理论研究是微型学习研究发展的基础,只有扎实做好基本理论研究,才能为后期微型学习资源的建设、应用等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我国关于微型学习的研究从2006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有关微型学习的概念和基本特点还处于分析整理阶段,这样容易导致研究方向的不确定性。基于此,我国微型学习的研究者应多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把握微型学习国际研究方向。另外,微型学习的实现需要多种理论和技术的支持,研究者应积极吸收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微型学习提供服务支持。
(二)资源建设研究
微型学习的资源建设主要是构建学习内容及方式,具体包括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环境资源建设等。微型学习资源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具有实用性,利于推广和应用,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停留在微型学习资源分类的研究上,对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和资源的推广还需进一步努力。对于微型学习资源的建构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够深入课堂,对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使资源建构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另外,如何满足不同终端设备的要求,是微型学习资源建设面临的挑战。制定一套微型学习资源建设标准,是微型学习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应用平台研究
微型学习资源的建设是否有效,能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要在具体情境中得到验证。目前,微型学习已经应用到终身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等领域,逐渐成为成人的学习方式。微型学习不断渗入到各大高校的微课程设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研究者要继续扩大微型学习的应用领域,使这种学习方式无形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微型学习的应用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持,良好的学习平台主要借助于网络设备、移动通讯设备实现。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要考虑交互界面的可操作性,使学习者易上手,能够保证他们在非连续注意状态下的学习效果。[21]微型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很大区别,学习内容以小单元、小知识块的形式存在,它的未来应用走向还需进一步探索。
(四)技术开发研究
技术作为微型学习有效实施的外部支撑,需要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者应时刻关注如何将新技术引进微型学习领域,实现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的学习。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开发有一定差距,研究者需要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微型学习实际现状进行创新。需要指出的是,当今技术层出不穷,研究者不能盲目的、不加选择的将新技术应用到微型学习中。另外,研究者需要与技术开发人员、相关行业人员积极沟通,不断总结、反思和改进,选择合适的技术与微型学习有机结合,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推广微型学习,扩大其应用范围。[22]
参考文献:
[1]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
[2]夏云,李盛聪.近年我国泛在学习研究文献的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5):36-37.
[3]李芳.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1.
[4]祝智庭.全球人人电脑运动与学习革命新浪潮[J].中国电化教育,2007(7):1-4.
[5]张振虹,杨庆英,韩智.微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16-18.
[6]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8(6):94-96.
[7]刘超.微型学习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3):6-7.
[8]张浩.新媒体环境中的微型学习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78.
[9][11] 张浩.微型学习:理念、环境与资源[J].现代教育技术,2009(4):50-52.[10]张天云,崔玲玲.微型学习过程及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探悉[J].教学研究,2011(1):60-64.[12]陈琳,郭阳,胡通海.适于成人学习者的微型学习资源系统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12):71-73.[13]胡通海,汪颖.基于实用性视角的微型学习资源分类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1):24-26.[14]顾小清,查冲平,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研究:终身学习的实用角度[J].2009(7):41-45.[15]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91-93.[16]周艳,王忠华,麻小丽.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6):93-95.[17]唐燕妮.基于移动终端的微型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4.[18]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白昱.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21-24.[19]吴明超,李子运.微投技术支持的微型学习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2-114.[20]山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型学习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1):97-103.[21]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使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 (2):10-13.[22]刘奉越.新生代农民工远程学习障碍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6):22-26.
(责任编辑:刘奉越)
Micro Study Research Review in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
Liu Zhong-xiao,Wang Mei
Abstract:The micro learning is a new way of learning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learning. Starting in 2006, micro learn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micro learning related literatures as the research sample, using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undertake macroscopic analysis, using microscop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of basic theory research,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nd design.
Key words:micro learning; content analysis; macroscopic analysis; microscopic analysis;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 (2016) 02-0056-05
doi:10.13983/j.cnki.jaechu.2016.02.012
收稿日期:2016-04-11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16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基金项目“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能力融渗培养体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编号:Z16JC060)和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编号:2016SCG341)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中晓(1987-),男,山东临沂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务处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