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巍,曾祥平(广州铁路公安处 技术科,广东 广州510010)
气割痕迹分类、形成机理及特征初探
王松巍,曾祥平
(广州铁路公安处 技术科,广东 广州510010)
摘 要:犯罪现场气割痕迹指犯罪嫌疑人使用气割工具分离特定客体,在切割部位因高温作用而引起的变形。气割痕迹检验的目的是判断现场提取的分离体与切割余材是否构成同一整体,为破案提供证据,这与整体分离痕迹检验的目的完全相同。气割痕迹是相对独立的,而该类痕迹的检验原理与其他痕迹的检验具有共同性,都是基于同一认定理论,运用化学、断裂力学、材料力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痕迹的形成机理、痕迹特征的变化规律等。
关键词:气割痕迹:痕迹特征:痕迹检验
利用气体火焰的热能将金属材料分离的方法称为气体火焰切割,简称气割。气割的主要工具是割炬、气瓶、辅助工具等,切割的对象是一般结构钢。犯罪现场气割痕迹指犯罪嫌疑人使用气割工具分离特定客体,在切割部位因高温作用而引起的变形,其基本特征为犯罪行为所形成的变形,特点表现为偶发性、局限性、立体性以及遗留物多等。检案表明,气割痕迹在分析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职业特点以及串并案件、揭露伪造现场、缩小侦查范围、为诉讼提供证据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对现场上的气割痕迹及其特征应该进行全面、细致、客观的勘查和检验。本文对气割痕迹的分类、形成机理和特征展开讨论。
气割痕迹常出现在利用火焰切割方式破坏现场障碍、制作作案工具以完成作案的案件现场中。因为造痕体局限为气割专用工具,承痕体局限为气割能够切割的金属,它在刑事案件现场中出现频率较低,所以对该类痕迹的研究利用不多,定义和分类也不明确。从痕迹检验的角度来看,气割痕迹虽然既不是传统的工具痕迹,又不是常见的特殊痕迹,但是在痕迹形成过程及痕迹形态特征等方面又与工具痕迹、特殊痕迹存在一定的联系。从分析利用率来看,火焰切割痕迹应该属于特殊痕迹。
首先,气割痕迹不符合工具痕迹的基本特征。工痕是持械直接作用于客体引起的变形,气割痕迹虽然有持械动作,但是械具没有直接与客体接触,造痕体是氧气助燃的火焰,引起的变形只能反映械具的种类,不能反映械具的个体特征。
其次,气割痕迹与工具痕迹在造痕体认定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同一认定理论在工痕检验中屡见不鲜,尤其是钳剪痕迹的刃口切割、刃侧挤压痕迹,在接触部位引起承痕体变形过程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反映的直接作用痕迹明显,可以直接作为认定的依据[1]。而气割,是通过高温氧化作用,氧气助燃使金属熔化形成切缝,达到承痕体分离的效果。检案证明,气割过程中因为氧气纯度、流量不同,切割倾角不同,同一个切割工具进行两次切割,在承痕体上遗留的特征也不同,不存在造痕体同一认定的可能性(见图1)。
最后,气割痕迹从痕迹检验角度来看,更符合特殊痕迹的整体分离痕迹。因为气割痕迹在分析利用过程中,主要以整体分离检验为主,切割后的线条痕迹检验为辅。在气割过程中,整体物质被切割为两个分离体,宏观上整体物质的外观形态是连续的,物体分离后,其连续的外观形态可以在分离体上反映出来,检验依据的理论和检验过程与整体分离痕迹检验相近。切割后线条痕迹的检验,目的是证明两个分离体同时被同一气割火焰作用过,也属于整体分离痕迹检验中的分离面检验。气割痕迹检验的总体目的是判断现场提取的分离体与切割余材是否构成同一整体,为破案提供证据,这与整体分离痕迹检验的目的完全相同[2]。
图1 同一切割工具对同一块钢板两次切割,特征明显不同。
气割是指氧气切割,也称氧-火焰切割。它利用可燃气体(乙炔、丙烷、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由氧助燃产生的热将金属表面加热到一定温度(该温度高于熔点)后,喷出高纯度、高流速度的切割氧,使金属表面燃烧生成熔渣,并释放出大量的热[3]。金属燃烧释放的热、高温的熔渣以及气体火焰产生的热不断加热金属的下层和切口前缘,使之达到燃点,直至金属的底部,同时切割氧流将熔渣吹走,从而形成切口将金属切割分离(见图2)。
图2 气割过程
首先,气割痕迹形成于金属的燃烧过程,与普通的金属变形有本质的区别。金属材料都是以多晶体的形式组成,金属变形的本质是滑移问题,遗留痕迹均表现为晶体的重新排列与堆积,物质属性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而气割痕迹的形成,是金属多晶体在火焰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反应,金属的物质属性发生了质的变化,作用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
其次,气割痕迹的遗留必须具备金属能被气割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被气割来切割的,例如铜及铜合金就不能用气割来切割。气割的实质是金属在氧气中燃烧形成熔渣,熔渣被吹走形成切口。因此,被破坏客体的熔点和燃点要低于切割氧和乙炔的燃烧温度。如果客体金属在氧气助燃的乙炔中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太少,不足以将金属加热到燃点,则该客体不能被气割,遗留气割痕迹可能性不大。
从特征分类上看,气割痕迹特征与整体分离痕迹相似,根据特征属性可以分为:分离体的固有特征、气割特征和分离特征。
图3 气割形成整体分离痕迹
分离体的固有特征在气割痕迹中的表现为金属的成分、色泽、金相组织、杂质和外观固有花纹形态等,这类痕迹的检验主要是从宏观上寻找可疑分离体,筛查重点分离体。气割特征表现为金属的熔断、切口的燃烧痕迹和熔渣的颜色、形态等,这类痕迹的检验主要是从工具种类方面判断作案工具。如果从理化检验角度出发,通过熔渣成分检验,可以确定火焰种类。分离特征主要表现为分离缘和分离面的形态。气割后的分离体与被分离体的相邻分离缘虽然由于切割遭到破坏变形,但是分离缘上的凸凹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同时分离过程不能完全沿着人为设定的方向进行。分离缘的形态具有较高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将分离缘形态作为检验的依据,具有较高的价值意义(见图3)。
气割后的分离体与被分离体的分离面形态作为检验的依据,主要表现为线条痕迹特征的有无、形态、数量多少、线条间距宽窄等。因为气割的破坏是同时对分离体与被分离体作用,火焰同时作用于金属表面及内部,可以说是一次作用两处痕迹,且两处痕迹反映同一燃烧过程,所以两个分离面会遗留相同的线条痕迹(见图4)。
图4 气割痕迹中的线条痕迹
从影响气割痕迹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上看,气割的工具种类和操作过程对气割痕迹特征影响较大,具体有切割氧的纯度、流量、流速和压力,切割氧流的形状,气割倾角等。犯罪嫌疑人在现场作案过程中,往往不断调整切割氧和乙炔混合气的流量和气割倾角,多次、反复对物质进行切割,导致遗留的气割痕迹特征反映不完全或特征重叠。例如,2013年3月某单位宿舍发生入室盗窃案,犯罪嫌疑人利用气割方法破坏防盗网,一根钢筋被切断,断痕清晰,呈不规则状;在对外围现场搜索中发现附近草丛内有钢筋一根,钢筋两端断痕清晰,从钢筋的材质、断痕的外观形态判断符合防盗网钢筋分离。但是因为嫌疑人在切割过程中紧张,追求速度,切割氧和乙炔流过大,燃烧时间过长,导致钢筋断痕线条被熔化的金属覆盖,痕迹特征反映不完全,线条比对检验不能完成。
气割痕迹是相对独立的,而该类痕迹的检验原理与其他痕迹的检验具有共同特性,都是基于同一认定理论,运用化学、断裂力学、材料力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痕迹的形成机理、痕迹特征的变化规律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犯罪现场痕迹物证得到了充分的利用[4]。气割痕迹等众多新兴痕迹容易被案犯忽视,在侦破各类刑事案件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书杰.工具痕迹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5-12.
[2]戴林.特殊痕迹检验[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284-285.
[3]宋思利,高进强.切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46.
[4]欧焕章.犯罪现场勘查学教程[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5.
责任编辑:贾永生
A Probe into the Classification,Mechanism and Features of Gas Cutting Traces
Wang Songwei&Zeng Xiangping
(Technology Office,Guangzhou Railway Public Security Division,Guangzhou 510010,China)
Abstract:The gas cutting traces in a crime scene refers to the transforms caused by the high-temperature working on the cutting parts when the suspect separates a certain subject with gas cutting tools.The inspection of traces aims at judging whether the separated parts and the rest parts belong to one subject,which can provide evidence for solving the case.Gas cutting traces are independent,and the principle of inspecting such traces is the same as that of inspecting other traces,i.e.,to study the mechanism and changing rules of traces with the knowledge of chemistry,fracture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mechanics while based on the same identifying theory.
Keywords:traces of gas cutting;trace characteristics;inspection of traces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92(2016)02-0047-03
收稿日期:2016-02-20
作者简介:王松巍,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广州铁路公安处技术科痕迹检验工程师,主要从事现场勘查和痕迹检验工作;曾祥平,男,广东韶关人,广州铁路公安处技术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现场勘查和痕迹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