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016-07-18 18:02孟志玄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出彩预设初中物理

孟志玄

摘 要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颓废的。科学而艺术地对待“预设”和“生成”,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我们才会步入理想科学课堂的境界。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预设 生成 出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预设”和“生成”似乎是天生的大冤家、死对头。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能否“预设”而不死,“生成”却不乱,让“预设”和“生成”和睦相处呢?这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精心“预设”,让“生成”更精彩

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

1.1预设准确的学情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差异和思维难以预料,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些不期而遇的问题,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

案例1:在《汽化与液化》中的蒸发内容,几乎所有的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有关因素”时,都采用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验证假设→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探究,而且采用了学生分组实验,这样瓶瓶罐罐一大堆,结果导致上课时间不够,许多“生成”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上课的效率可谓很低。

对于类似此课堂中未能解决的“生成”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地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预设”:针对这个问题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索是否真的有必要?在笔者看来,每个学生都进行这样操作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这些结论完全可以由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所以教师在预设过程中既要吃透教材,考虑到所教内容的知识点,逻辑关系,可能引起学生争议或难以理解的问题等,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习知识的起点能力,并且尽可能将自己置于学生角度去思考,进行精心预设,做到心中有数,临场不乱。

1.2预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是指周围教学环境资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正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在科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价值的情景,对于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案例2:《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片段:教师举起手中的多媒体投影仪的遥控器。

师:它为什么能遥控投影仪呢?

生:它是通过红外线来遥控投影仪工作。

师:请一同学上台,在讲台前向同学们示范遥控器是如何对投影仪进行遥控的。

同学们发现什么?

生:遥控器在遥控投影仪时是正对投影仪的。

师:你们有没有尝试过当遥控器不对准投影仪,比如朝反方向按?

学生尝试几次并成功了……

通过设置上述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情景,教师自然而然地从光的“直线传播”过渡到“光的折射”,“铺路搭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自然地衔接起来,既让学生巩固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创造了学习背景,促使学生质疑生活中的现象,产生问题,从而激发探究的动机。

1.3预设弹性的教学“空白”

在教学活动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因此,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包括心理空间、思维空间),并让学生利用这些“空白”自主活动,自己建构知识,逼近探究结论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快乐。

2稳中有变,让“生成”更丰富

课堂的生成是趋向于开放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成性资源将不断在课堂中出现,对教师的即时引导和课堂调控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这对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随“机”应变,顺应“需求”生成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在学生脑袋中,总有着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令教师措手不及。这时,教师是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既定方针”(教案),还是将学生出现的这种思维状态作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重新调整和组织自己的教学呢?

案例3:在用稀HCl和大理石制取CO2的时候,教师强调用稀HCl而不能用稀H2SO4,并解释了是由于稀H2SO4和CaCO3反应后生成了CaSO4,CaSO4微溶会包裹在CaCO3外面而阻止反应的进一部进行。但是过了一会儿,就有一学生提出:“把大理石敲碎和稀H2SO4反应,反应能继续吗?”这位老师并没有被这意外“吓倒”,也没有采用欺骗、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而是顺水推舟,让大家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这样不仅解决学生的疑问,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药品(稀HCl、稀H2SO4)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2借“机”施教,捕捉“意外”生成

叶澜:“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教师在课前不可能全面考虑到活动会发生的“意外”。这些“意外”会对我们的教学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应对。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2.3伺“机”而动,利用“错误”生成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确实如此,错误是孩子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所以学生的错误往往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通过这样的找错、改错、正确地回答,笔者想学生对北京时间和时区,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区时换算应该有更深刻的了解了,以后学生再碰上类似的问题,错误的概率肯定也会大大减少。

由此可见,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真实的课堂教学手段,我们没有必要对学生的错误遮遮掩掩。而且当自主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主流时,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或判断上的失误。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把“拨乱”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我监控、自己发现错误、剖析错误,通过探究、研讨后悟出真知。

3不断反思,让生成更广泛

教学中不是缺乏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捕捉和运用教学资源的眼睛。那么,如何练就一双慧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如果我们做到这些,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信息加工能力,能在课堂中即时准确捕捉、果断整合信息,巧妙运用信息,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做到“变”中有“变”,达到预设与生成的零距离、全融合,让动态生成更广泛。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命的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升华“预设”。我们只有科学而艺术地加以把握,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预设方案,把课堂还给学生,将“预设”与“生成”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出彩预设初中物理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中小银行的“出彩”机会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让每个人出彩是教学必须承受之重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