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明
摘 要 目前现实中种种师生关系的失衡事件表明中学生诚信品德不容乐观,诚信教育任重道远。强化青少年诚信认知,使他们获得诚信认同感,开展诚信实践与评价活动是内化中学生诚信行为,固化诚信品德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关键词 中学生 诚信 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近日网上一段视频,安徽亳州市蒙城县某中学一老师要求学生们交考试卷,但几名学生不仅不交考试卷,反而对老师进行辱骂,师生矛盾骤然升级,最终发生了学生群殴老师的事件。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迅速引发全社会的热议。人们不断追问,学校作为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为什么会屡次出现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失衡的不和谐事件?为此,不少社会有识之士和教育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群殴事件揭露了师生诚信关系的彻底失守,暴露了学校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
因此,如何加强新时期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创新诚信教育模式,激发青少年诚信动力,筑牢诚信道德底线,改善师生关系,提高青少年诚信水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1中学生诚信及其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
青少年时期本是良好个性和优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但出现了如本文提到的群殴老师这种缺乏诚信、散失师道尊严的行为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中学生诚信缺失的情况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和学校日常德育管理,我们发现中学生缺乏诚信的主要表现还有:学生考试作弊、上课期间偷去网吧、在家中骗取父母的钱,利用网络参与赌球、欺骗他人、借同学或老师的钱财不归还、言行不一,违反学校纪律,欺凌同学等等。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当今中学生的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令人担堪忧。
2中学生诚信及其诚信教育的缺失的原因
新时期青少年“诚信危机”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其原因繁杂,多变的。主要来自主观和客观原因。
2.1主观原因是青少年自身心理素质不成熟和个性发展的不完善
现在的青少年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像温室的花朵,缺乏社会经验,责任意识薄弱、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弱、逆反心理重;表现欲望强,自由要求高,约束要求弱;使他们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容易将一些负面的现象当成社会的本质,从而迷失方向, 做出种种缺乏诚信事情,甚至如群殴老师这种令人不齿的大事件,诚信危机带来了青少年道德的严重滑坡。
2.2客观原因
2.2.1社会发展中负面因素的不良影响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成熟、国家相关法制尚不健全、执法不能准确到位、全体公民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受市场主体的趋利性特点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造假售假”、“欺诈拐骗”等非诚信行为,在守信者收益小,失信成本低的错位利益驱使下,整个市场道德失范状态泛滥成灾,使得社会生活弥漫着不诚信的情绪和价值取向,浸润其中的人们自然容易被“染红”变色。而处于“道德典范之窗口” 的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感染这种“社会病毒”也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2.2.2学校德育教育的无力
(1)学校教育长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性,甚至德育智育化和弱化德育的做法,导致了德育积重难返的错位。
(2)学校和老师的失信行为,误导青少年对诚信的错误认识甚至效仿。如学校经常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一些虚假的短期行为;教师为了上一节公开课,经常要学生做假,配合当好“演员”,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往往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地印象。这些都最终导致了德育教育不能够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诚信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意识上未能够到位的严重后果。
2.2.3 家庭诚信教育的不足
父母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孩子接受诚信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诚信品质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诚信教育不尽人意,甚至往往严重缺失。有些父母受社会影响,从小就给孩子灌输“社会复杂,做老实人吃亏”之类的世俗观念;有的父母对孩子“成人”思想品德养成不重视,不作为。甚至个别家长自身对孩子出尔反尔,不讲诚信,为孩子树立了不诚信的“榜样”,这些都是造成青少年诚信缺失的原因。
3中学生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规定“明礼诚信”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品德形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强,是进行诚信教育和实践的重要关键期。学校是开展诚信教育和实践的主阵地。当今的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公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 既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4重新构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对策与体系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也说过: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再能恢复的。以诚信内涵为基础,充分调动和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资源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诚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德育工作的基础和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然。
4.1强化诚信认知,获得诚信认同感
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必须从诚信认知开始,使他们明是非,知道哪些行为是诚信行为,哪些是诚信缺失的不该为的行为。并通过榜样、身边的真人真事等来增强他们对诚信的认同感。
4.1.1加强诚信内涵教育,让学生充分感知诚信
学校要参照国家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道德修养课程等开发适合各学段青少年年龄和心理认知特征的诚信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制订完整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诚信规范,内容要涵盖学习、考试、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师生关系、理想信念等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各个层面,课程展现形式要多元化,并突出视觉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并以此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如主题班会、级会,国旗下讲话、小组讨论会、创设诚信长廊或花园,诚信主题墙报、诚信汇报会等,创设校园诚信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时时处于诚信和诚信教育的汪洋大海之中,丰富其诚信认知,浸染其诚信之品性,并使他们行之有范,不断有自教的内容、自查的方法、自律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充分感知诚信,认识和理解诚信的内涵和本质,获得诚信认同感。
4.1.2树立诚信榜样,发挥榜样的辐射作用
约翰·洛克曾经说过:没有什么事情能像好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教书育人之工作,诚信是基础。教师应该是诚信的典范,教师要以诚育人、以诚待人、以诚服人,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教师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因为学生的信任除了来自教师渊博的学识水平之外,更多是来自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处处讲究“诚信”,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作好诚信的表率和楷模。教师的诚实守信、实事求是,是诚信教育的根本所在。
同时,学校要把同学和社会上诚信守信的典型事迹及时在学生中广为传播,大力表彰,宣扬正能量,使学生人人知晓,个个羡慕,争相效仿,使校园成为“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一方净土。
4.2 聚焦诚信实践,内化诚信行为
诚信教育是养成教育,不但需要讲条条框框、更需要诚信主体的亲自实践、参与、体验和反思。正如约翰·洛克所说,我们不可能把学生关在密室里面,永远不准他和别人来往。他这样被蒙骗的时间越久,一旦走到光天化日之下,便愈加看不清楚了,愈加容易做自己与别人的牺牲品。
因此,学校要搭建形式多样化的诚信实践平台,设计形式新颖的活动,开展贴近生活,走进真实生活的诚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行,行中思,思中进。
(1)开展参观、走访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2)开展诚信考试活动。学校的每次考试都是学生践行诚信的最好机遇。学校应该每次考试都与学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认书,实现考场零监考老师监考,创造条件让学生践行诚信考试。
(3)开展诚信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调查发生在同学中、校园内的诚信和不诚信事例,进行正反对比和教育,如学生们查找出诸如说谎、抄作业、称病逃课、借了同学的东西不归还等身边不诚信事例,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开展党团日活动,举行以诚信为主题的宣誓活动和签名活动,签定诚信承诺书等深入开展“树诚信校风,做诚信学子”活动。
(5)搭建诚信教育活动的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平台,让青少年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表现如一,使青少年在家做诚实的孩子,在学校做诚信的学子,在社会做守信的公民。通过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按照社会对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及时“匡正”自身的言行,内化诚信行为。
4.3 突出诚信评价,固化诚信品德
教育评价理论证明,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能够通过评价活动本身引起评价对象的变化和改变。从而实现教育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调节和教育等功能。因此,开展诚信评价活动,能够有效地诊断学生的为人处世的行为,激发其诚信动力,教育和改进其不良行为,固化其诚信品德。
首先学校要建立诚信教育评价目标体系。评价目标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科学的教育方式与策略,目标还要体现阶段性和系统性。评价手段要具体、科学,好操作。其次,开展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活动,突出动态的形成性评价,实施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注重即时反馈和调整的评价过程发展。最后,评价过程要重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体作用,重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评价对象对照评价目标,开展“学习—自查—改进—提升”的循环评价活动,评价时既要看到成绩,又要找到差距,及时改进,在评价过程中使评价主体真正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从而实现如约翰·洛克所说的,在德行培养方面,教师不只应该进行劝导讨论它,而且应该利用教育的工作和技巧,把它供给心理,把它固定到心田里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诚信的养成是慢功夫,诚信教育更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诚信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诚信教育,内化青少年的诚信行为,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诚信品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3] 乔丰强.深化大学生诚信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