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6-07-18 07:57陈朗
考试周刊 2016年54期
关键词:议论文初中语文

陈朗

摘 要: 传授语文知识和渗透思想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两大功能。本文主要从语言、内容、情感、教法、板书设计、课外延伸六个方面专门探讨初中议论文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力求从多种方法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议论文教学,更好地发挥议论文体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议论文 创造性教学 德育因素

文学能影响人的理智与感情,影响人的整个精神,对人的政治思想和崇高道德情操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文学有这种作用,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成为重要的精神道德力量。中学语文学科议论文体的德育教育因素,正是这种精神道德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笔者就如何挖掘初中议论这一文体的德育因素做了粗浅探讨,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从议论文教学的语言分析中挖掘德育因素

语文课本身有其特殊性,因此,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蕴含在课文教学之中的,议论文体教学更是这样。斯大林说:“思想的真实性表现在语言中。”福师大孙绍振教授在《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学实践研讨会》中强调:“有出息的老师不要离开文本,要把教学放在语言中,语文是特殊的咬文嚼字。”因此,分析要从语言入手,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的组织及语言形式的种种问题,领会思想内容。例如,鲁迅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深刻犀利,给一切虚伪反动以无情的批判。“积极配合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进军,为培养与这一进军相适应的一代新人和新的道德风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学习他的文章就要从他的语言入手。如初中第五册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紧扣犀利\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的分析,学生感受到了反动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没有失掉自信的大有人在,要去看“地底下”。扣紧语言“……不惊诧……不惊诧……不惊诧……就惊诧了”的分析能激起学生对《“友邦”惊诧论》中“国民党政府”无耻嘴脸的愤慨,激起学生的爱国感情。富兰克林的《哨子》中,通过仔细分析“哨子”在文中不同地方的含义,能使学生受到许多为人处事方面的思想教育。因此,我们要从议论文语言教学中挖掘德育因素,这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正如全国中语会会长陈金明先生说的:“加强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本,否则,空泛人文性比比皆是。”当然,不能片面强调思想内容教学而忽视语文自身教学。从语言入手,避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议论文的语言富有思想性,从语言分析中挖掘德育因素,并把德育因素蕴含在语文知识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接受。

二、从议论文教学的思想内容中挖掘德育因素

从议论文自身特殊性来看,它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冷冰冰地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而要尽量挖掘材料包含的人文内涵,注重道德与情感的熏陶”。初中许多议论文都是文质兼美、文道统一的好文章,其内容以道理和典型事例为主。教学中教师应更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把阐述的道理或作为论据的典型事例的教育意义暗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且在阐述论说中挖掘爱国主义理想、道德、情操等德育因素。如议论文《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教学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桩桩血写的事实,告诉学生不要忘记历史,日本右翼分子不正视历史,必定被写进历史不光彩的一页,为人民所唾弃。还可以做一次语文活动,让学生收集日军侵华的罪证,作为课文论据的补充,进行创造性教学,通过对议论文内容的深入挖掘,提高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陶冶他们的心灵,净化他们的情感,激发起崇高的爱国热情。这样日积月累,就有了德育积淀,从而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支配学生行动,确立共产主义理想,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从而达到德育效果。

三、从议论文教学的情感体验中挖掘德育因素

初中时期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时期。利用议论文中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操、辨别能力,对他们心理品质的形成会起重要作用,也是形成健康道德观的重要一环。也许有人认为议论文中很少有情感体验因素,其实不然,也有许多议论文中是情感体验教育的好教材。何谓情感教育呢?情感教育是美感教育的特殊功能,利用人们真情实感受到文艺感染并从中获得教育。许多议论文都立场明确,爱憎分明。我们要在教学中挖掘作者的这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既获得知识又受到感染。如学习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紧紧抓住作者留美后的体验和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感受,有力证明“做研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引导学生体验不同体制国家的不同教育,甚至可以让学生做一些针对不同国家教育差异性的粗浅研究,进行创造性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性格、语言行为更完美,并以实际行动接受作者的观点。

四、从议论文教学的教法优化中挖掘德育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记住,你不仅是活的知识宝库,不仅在他们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你们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雕塑家的特殊雕塑家,教育人,造就真正的人就是你的职业。”教师应当把知识技能传授和德育结合起来。教法上力求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死的的知识”变活,营造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创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同时,陈日亮在《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学实践研讨会》上指出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预设,“要文字化,要节制”。所以,教师语言要精美洗练,充满激情,富有情感,言传身教,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乐中自教,从而完成德育因素的挖掘,培养品学兼优之才。

言传身教是语文教师进行德育因素挖掘的重要前提。只有把“言传”和“身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旗帜鲜明,观点正确,充分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恶,并以此感染教育学生,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在教育课改新形势下,教师给学生‘一杯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学生的求知和做人,直接关系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那么,教师要给学生一杯‘纯净水,而自己必须有一桶‘优质水”。试想,一个教师上《俭以养德》这篇议论文时,费尽心思设计导语,从学生日常见到的浪费现象说起,导入正题,夸夸其谈,要求学生讲究节俭,自己却把断了一截的粉笔扔得满地都是,挖掘德育因素从何谈起呢?没有“身教”岂能服人?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很有道理的。

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乐中自教是语文教师挖掘德育因素的有效手段。在快乐中受教育,学习知识,是心理学家已经研究成功的经验。陈成龙老师说:“语文教师是天生的创造者。”议论文教学本身就枯燥,在挖掘德育因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求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将其兴趣自然引到教育目标上。议论文教学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把历史名题、名人逸事等引入新授内容,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产生需要、尝试、掌握、成功的意识和热情。在探究中,通过启发,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有情可抒,进而达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目的,取得德育渗透效果。还以教《俭以养德》为例,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的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谁也管不着,这种看法正确吗?学生便会热烈地讨论。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探求正确结论。等到结论见分晓时,学生也在愉快的学习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议论文教学要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教法上下一番工夫是不可忽视的。

五、从议论文教学的板书设计中挖掘德育因素

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性、总括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是进行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有资料显示,近年来人们研究板书的重点主要放在知识内容、间架结构和变化形式上。而忽略从中开掘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尤其议论文教学中更是如此。

笔者以为,这是一大块可挖掘德育因素的天地。教《谈骨气》这篇议论文时,精心构思更为直观的板书,体现渗透思想教育的设计思路。整则板书像一座优美的“亭子”,内容精要,结构美观,含义深刻,浑然一体。既有内在美,又有外在美。“亭子”顶端是观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非常醒目。每个人都会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自豪,爱国感情油然而生。三根“柱子”是三个分论点,“基石”是三个典型事例,有力支撑着“亭子”,不能不让人信服。这是议论文教学中语文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是板书设计中挖掘德育的教育典型案例,具有咀嚼不尽的韵味。

六、从议论文教学的课外延伸中挖掘德育因素

成功的教育不只限于课堂,人们往往只关心学生课堂能学到什么,而忽略学生课外能做什么,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绝不仅限于课堂,更重要的体现应该是在课外。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爱国情感等,目的是学生离开课堂,离开老师后能延续,这才有效果。笔者教每一篇议论文时,都注重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课外文章或收集能为课文观点服务的典型事例;或就某些社会现象让学生给个说法,进行一些课外练笔;或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道德实践。这样,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会延伸到课外,效果良好。

总而言之,初中议论文是一座富有的金矿,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注意有意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在教学中不断挖掘、总结议论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找到更多突破点,让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让学生长知识的同时提高道德素质,是教学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5:38,82,87.

[2]苟玉洁.提高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议论文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议论文阅读专练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