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榕
(龙岩市江山中心小学,福建 龙岩 364000)
微课制作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吴榕
(龙岩市江山中心小学,福建 龙岩364000)
摘要:小学语文微课制作因其学科特点而有别于其他学科,要注意微课的目的,知识点要专一,要控制时间,有完整的教学步骤,有恰当的提问。
关键词:微课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习作修改
微课堂的研究始于2007年的美国,兴于2011年,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处于课程教学改革焦灼状态的人们看到了课堂改革的新希望。微课是翻转课堂中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1]。2014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进修学校的微导课程的制作培训,并立项参与了此课题的研究工作。近两年的时间我进行了微导课程制作的实践,发现小学语文微课制作因其学科特点而有别于其他学科。首先要注意微课的目的,知识点要专一;其次要控制时间,并且有完整的教学步骤和有恰当的提问等。下面我结合配套人教版三年级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一课的微课《中国的传统佳节》制作及微课在学生习作修改中的实践两方面来谈谈看法。
(一)教学目的凸显“微”。
任何一节微课都是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的,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剔除一切繁杂的修饰和多余的动作。微课不是展示老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工具,没有必要把微课制作得非常“炫”,那样只会本末倒置,只会让学生关注微课展示的外在效果,而忘记了实质的教学内容。我在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时,设计的背景是一座贴着对联的民房,房前爆竹升空,小孩提着灯笼嬉闹,主题采用标准楷体,画面紧扣民俗意境,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文字上。
(二)内容的掌握凸显“微”。
微课因其微小而必须保证知识点单一,要在十分钟之内帮助学生掌握很多内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比如我在上《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一课时,内容比较多,因为传统文化有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茶、中药、文房四宝、剪纸、风筝、彩陶等数不胜数。我在制作微课时主要定格在《中国的传统佳节》,知识点就是让学生掌握中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每个节日有什么习俗及它的来历。当然,传统文化有很多,通过指导分析、概括归纳,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时间安排凸显“微”。
微课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力基本在10分钟左右,微课因其普遍性,我们需要考虑到注意力相对较差的孩子。微课制作应该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过长的时间会让学生无法检查看完,从而产生挫败感,影响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我在微课制作时采用了简洁的表格式教学,教学时既省时又明了。如下表:
!"#$ !"%& !"’( !")*+ ,+-./0 1! 234、516、789: ;<=> ,+-.?@ AB! 2AB、CD、;<=> ,+E.F0 GH! IJ、KL、MN、OPQ: ;<=> ,+@./@ RS! TUV,WXY、Z[4: ;<=> ,+./ ]! ^_‘a、bcd4、efgc: ;<=> ,+h.?@ iP! jkD、lJm、2.n、o. ;<=> ,+p./p qr! st、uvkw、2qrx、yz{ ;<=>
过多的文字会让学生产生阅读疲劳,微课大多以演示和讲授为主,但是有些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还是需要给予必要的文字提示的。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时,我们把主要的内容用简洁的词语填在表格中,再经过老师的讲授,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归纳出中国传统佳节的时间、习俗、来历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的提问凸显“微”。
微课作为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视频,有一个无法避免的缺点——缺少交互。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方法,仅靠视频硬“灌”是不行的,所以在小学语文微课制作过程中也要提问,让学生暂停视频进行适当思考,作出判断后继续播放,比对答案。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时,我先后两次让学生暂停视频思考,第一次是让学生想想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传统佳节;第二次是让学生回忆一下在过这些节日时有哪些的习俗。留出细微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思考,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对于知识点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老师应该采用动态的字幕强调,仅仅靠说教学生是不可能牢固掌握的。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时,我把几个传统佳节的习俗采用“放大突出”的方法,一一展示在屏幕上,给学生直观刺激,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要传递的内容。
(五)相关资源的超链接凸显“微”。
无论我们考虑得多周到,微课总有局限性。为了培养学生选择和甄别资源的能力,我们有必要把相关的资源链接都贴在视频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我在《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留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等链接”,激发了学生全面了解传统佳节的兴趣。微课学习是放在课外的,学生因年龄特点,自主性不强,老师要对其进行专项的辅导和训练,教给其自主学习方法,联系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发挥微课的作用,学习修改符号的应用。
课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修改作文时一定要用的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看此微课,为自改习作做好准备。比如先让学生认识修改符号,学生才能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准确无误地标示修改的情况,避免造成文字混乱,而且能使教师的批改更规范,在自己的作文批改中正确使用最常用的修改符号。常用的有以下12种:
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能够明白无误地标示修改的情况,避免造成文字混乱以使修改的稿子保持整洁,理清头绪。
(二)发挥微课的作用,学习各种病句的修改。
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的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修改病句是习作自改中的难点。如何应用微导课程迅速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病句的修改方法也是我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成分残缺: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放声歌唱。”缺主语“谁”。
(2)意思重复:这种句子是前边说了一个意思,后边又重复说一遍,意思重复了。如:“我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这里“不正确”和“错别字”意思一样,连着用就显得重复多余。
(3)用词不当:这种句子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违反了句子的结构规律。如:“同学们热列欢迎新老师。”“热心”一词的意思是: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用在“欢迎”前面显然不合适。
(4)词序颠倒: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错乱了。如:“今年的麦子丰收在望,长势喜人。”小麦长势喜人,才能丰收在望,词序颠倒了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方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我们可以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平时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激励和碰撞,不时会造就思维的火花。这些火花如果不能及时收集整理,即刻就会化作灰烬,变成尘埃,最后也就无形无迹了。但如果能将这些火花及时整理拍成微课,灵动的思维就将化作一粒粒珍珠,将“微课”这根线串起,那么在我们的教育生涯里,它们便将成为奋斗的里程上的闪光印迹。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2012.10.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