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闫 华
公考培训热背后利益链条
文丨 闫 华
每年公务员录用面试前夕,都是社会公考培训机构最“火爆的季节”。五一小长假期间,当大家忙着游玩时,一些考生交了一两万元,把自己关起来上课,背名言警句背到崩溃,就为了在最后一搏中发挥出色。天价的培训并不意味着培训内容有多高“含金量”。治理天价培训,先治好考生的“心病”。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是中学语文课堂,而是公务员面试培训班的课堂上。五一节后的第一个双休日,全省公务员录用面试工作将进行,短短20分钟的面试时间,催热了面试培训市场。小长假期间,当大家忙着游玩时,一些考生交了一两万元,把自己关起来上课,背名言警句背到崩溃,就为了在最后一搏中发挥出色。
每年公务员录用面试前夕,都是社会公考培训机构最“火爆的季节”。“面试特训钻石协议班”“逆袭决胜定制课程”“大师密训班”……不仅各类培训课程让人眼花缭乱,而且培训价格更是高的离谱,从4天8800元、7天1.78万元,到8天2.98万元,“培训的天价”层出不穷。
有“考试”就会有对应的培训市场,这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只有公务员考试的培训,更不只有此次媒体揭露的针对面试环节的培训。甚至公务员考试培训热已经成为每年媒体定时聚焦的话题。检索近几年的媒体报道可以发现,随着报考人数的增长,培训机构的市场也应声做大,其中2010年就有媒体指出当年的“国考”培训蛋糕产值42亿。
天价的培训并不意味着培训内容有多高“含金量”。多数公考培训机构,所谓“密训”“特训”不过是组织考生背背政策规定、名言警句,熟悉基本礼仪、社会热点,讲讲答题模式、答题技巧等等,参加公考培训的考生虽说在基础知识方面有一定帮助,但多数考生经过统一培训,往往思维模式固化、答题刻板机械,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个性,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反而在面试环节拿不到高分,甚至是“丢分”。
一面是不菲的培训价格,一面却是常识性的培训内容,为何每年不少考生对培训机构还是趋之若骛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考生的“心理动因”也是个重要因素。其一“追高心理”,一些考生认为培训价格越高,师资力量就越雄厚、培训质量就越高、中榜概率就越大,也间接推高了“培训价格”;其二“跟风心理”,见到别人参加培训,生怕自己不参加培训“落后吃亏”,盲目地跟风培训;其三“安慰心理”,许多考生参加培训更多是寻求一个“心理安慰”,参加面试培训该花钱的花了,该努力的努力了,即便是面试没考好也不后悔。
一些面试机构正是抓住考生的这些心理,推出“天价培训班”,趁机“抢银捞金”。面试培训不过是它们又一次又一次的“趁火打劫”。虽然考生们也深知高昂的培训费用与学习成效并不成正比,但却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心病还得心药医。治理天价培训,先治好考生的“心病”。事实上,公务员面试,以考官对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地测评出考生的知识、能力、道德等有关素质。面试技巧是几天可以突击出来的,但从政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却要依靠长期积累,绝非短短几天就能培训出来。
公务员管理部门要加强考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引导考生正确看待面试,在提升自身素质上下功夫,而不是所谓的技巧上来“取巧”。另一面,物价门也要加强管理,加大对天价培训加强查处力度,防止它们漫天要价,让面试培训回归应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