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教育这五年

2016-07-18 11:31文丨张光册
遵义 2016年5期
关键词:大学城遵义市校区

文丨 记者 张光册

名城教育这五年

文丨 记者 张光册

“十二五”以来,遵义市大力实施“科教兴遵”和“人才强市“战略,以“4+2”突破工程、“9+3”计划和新“两基”为重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这个永远的话题,对于地处西部的遵义而言,无疑是沉甸甸的。但不管多难,教育必须发展,遵义也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

“十二五”以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遵”和“人才强市”战略,以“4+2”突破工程、“9+3”计划和新“两基”为重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市现有中小学(幼儿园)2952 所,在校生136万余人;小学辍学率为0.02%,初中辍学率为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85.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2%;高等院校6所,在校生6万余人;特殊教育学校14所,工读学校3所;全市有教职工8.8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73万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15%、99.27%、96.13%。红花岗区、汇川区、余庆县、凤冈县、道真自治县、习水县、湄潭县初步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基本普及十五教育督导评估验收。

补足学前教育短板

学前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遵义也不例外。学校容纳量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家庭经济困难等等原因都会影响孩子接受教育,为了更有效地补足学前教育短板,遵义市政府将市机关幼儿园一园变三园,将市文化小学一校变两址,2015年融资13个亿在中心城区新建15所中小学(幼儿园),2016年全部完工投入使用,新增学位约2.8万个。全市大力实施义务教育资源扩张工程,自“十二五”以来,中心城区共增加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约5.1万个。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人民群众对遵义教育评价的满意度日益提高,“办好教育为人民”成为遵义市教育的价值追求。

全市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一、二期3年行动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全市新建(改)建乡镇、村公办幼儿园从2011年128所到2015年的513所,公办幼儿园数量翻了4倍,实现了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省级示范幼儿园的示范效应,着力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依托遵义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建立了副县级机构的遵义市幼儿教师发展中心,并外迁新建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总园和两个分园。中心主要负责全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三园按三个片区对各县(市、区)学前教育进行管理和教研指导,支持各县幼儿园创建省级、市级示范幼儿园。

目前,全市省级示范幼儿园从2011年的2所增加到3所,市级示范幼儿园从11所增加到31所;2013年,全市全面实施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工作,5年市本级财政投入集团化办园资金2000万元,建成学前教育集团35个,覆盖604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及部分民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51.75%,并依托龙头园培训新教师,缩短新建幼儿园成长周期。目前,市县镇(乡)三级学前教育管理网络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得以健全和完善;加大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工作,2014年,市人民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各级政府从土地、教师和经费上支持民办幼儿园建设和发展,2015年全市全面开展民办幼儿园金银铜授牌工作,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认定一批普惠性优质民办幼儿园,切实减轻老百姓家庭经济负担。

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市公民办幼儿园从2011年576所增加到1167所,在园幼儿从15.9万人增加到22.7万人,教职工从6256人增加到17167人,其中专任教师从3572人增加到10514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67.3%提升到85.6%。

确保教育无死角

面对中心城区中小学大班额、入学难问题,按照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原则,“十二五”期间,遵义市新建和改扩建了一大批义务教育学校。2015年9月,遵义名校——文化小学新蒲分校、遵义市第四初级中学如期建成开学,2016年中心城区还将新(扩)建9所中小学,到时可以容纳更多学生就近入学。

几十个孩子挤在一起,夏天人挨人热得满头大汗,有时还会因为挪动桌子,使自己坐的位置变窄而经常和同学发生口角。这样的场景,现在只是留在了记忆中。

遵义市第四初级中学去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学生,七年级12个班,平均班额48.3人。小班额让杨连军老师感受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教学氛围。“当班里的孩子多时,管起纪律来,老师就像警察,很费精力。现在孩子少了,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因材施教,把课讲得更精彩。”在小班额一堂课的45分钟里,好多孩子都能被老师提问一遍,而这在以往的大班额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班额的出现,很快就得到了家长们的青睐,家住高桥康海花园的家长彭启学就是其中之一。彭启学告诉记者,遵义市第四初级中学在招生之初,小班额特色就吸引了他。“我儿子从文化小学毕业,以前一直纠结是读十一中还是十二中。遵义四中搬迁以后,老校区留下来继续办初中真是一件大好事,一想到四中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一个班起码比其他学校少10多个人的学习环境,我们决定让儿子读第四初级中学。现在看来,小班额教育让孩子有非常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儿子也越来越大方活泼。”

遵义市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大班额、上学难一直是市民十分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记者从遵义市教育局获悉,除了新建遵义市第四初级中学以外,2015年遵义市融资10亿元在中心城区新建中小学9所,包括红花岗区官井小学、官井中学、凉水小学、凉水中学、舟水小学、名城中学,汇川区一小、汇川二小以及遵义五中的迁建。而这只是遵义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系列措施中的一步。

五年来,遵义市出台了《遵义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新蒲新区教育优质资源,吸引教育人口向新区转移聚集。中心城区采用“退高进初、退初进小、退城进新”等办法,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2014年,市政府还出台具体措施,中心城区及县城所在地将以消除大班额为重点,把因新的建设搬迁或企业改制等原因而闲置的教育资源,全部用于举办义务教育。

截至2015年10月,遵义市已基本完成遵义市教育事业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4+2”突破工程(即学前教育工程、高中阶段突破工程、高等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寄宿制建设工程以及优美教室工程、围墙安全工程)推动教育工程超计划实施,全市教育资源扩张实现新突破。新“两基”工作(即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本普及15年教育)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在全省率先一年基本普及15年教育。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85.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城乡孩子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缤纷大学城

2013年夏天,当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新蒲新区科教园更名为遵义大学城的时候,这里就成为了遵义教育梦开始的地方。

2012年元月,遵义医学院新蒲新校区建设开工,象征着遵义大学城建设迈出了第一步,大学城的建设速度也是惊人的。占地近一万亩,计划投资100亿元的大学城,将汇聚遵义医学院、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遵义职业技术学院、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干部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遵义人才城和遵义大学体育中心(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10多个项目、建成后可以容纳10万学生。

2013年10月13日,经过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遵义医学院新蒲校区举行开学典礼,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新生正式入住新校区,遵义医学院成为大学城第一所正式启用的大学。这个总投资27亿元,占地1800亩,建成后可以容纳师生1.5万人,项目建设周期五年,分两期实施。

就在相隔不远的地方,遵义师范学院新蒲校区开工建设,该校区2700亩,计划投资48亿元,这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3年重点督办项目,严格按照综合性大学的标准进行规划,分两期建设。

投入资金17亿元建设的遵义医专新蒲校区,总用地73.8公顷,项目总建筑面积53万多平方米。2014年10月,4500余名新生入住新校区。2015年元月,遵义医专原汇川校区、桃溪校区全部学生及教学系部、行政办公部门全部迁入新校区,实现了“一校三区”的资源整合。

2014年,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启用,占地716亩的新校区中已建成15557平方米的综合教学大楼、八幢5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学生公寓楼和教学实训一组团、学生食堂、400米跑道标准运动场和风雨操场等建筑。到2015年,新校园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学生规模可达8000余人。

在大学城东侧,一片白墙青瓦的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遵义干部学院新蒲校区的所在。学院建成后主要有三个功能:教学功能、会展功能、研究功能;2015年2月被中组部列入地方性党性教育特色基地。

与此同时,规划总占地面积1039亩,总投资10亿元的贵州航天职院也已进场建设;而大学城商业街区被列入新蒲新区2015年五个十大工程之中,作为十大民生实事被新区抓在手中;即将建设的遵义人才城,主要包括人才服务中心、小微企业孵化平台、人才公寓等,将实现大学城与人才城的相互整合。

沪黔无缝对接

2013年,国务院相关意见明确上海市对口帮扶贵州遵义,三年来,上海帮扶遵义在教育上的帮扶资金超过5800万元,占总帮扶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充分体现了“教育优先”的帮扶理念。

据统计,至今所有的实施的53个教育项目中,除个别是盖教学楼外,大部分项目可分为三类:“爱心驿站”类的文化建设设施、录播教室类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和师资培训。

帮扶工作已有三年,深入上海援遵教师所在的遵义市及所辖湄潭、正安、道真、习水等县,能深切感受这群“上海教师”为老区教育带来的深切变化。

“谢谢倪校长、徐老师,我会好好学习,照顾好外公外婆……”2015年12月的一个周末,道真仡自治县平模镇顺河村的九年级学生刘艺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在学校支教的三位“上海老师”倪向东、徐峰、吴敏,经过50公里的山路颠簸之后,特地前来家访。

接过倪向东赠送的衣服,这个在寒冬中仍穿着一件单薄校服的女生,拿出热气腾腾的红薯、油茶招待她尊敬的“上海老师”。

由于家庭变故,刘艺从5岁起就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平时寄宿在学校,周五放学后搭每天仅有一班的公交,穿越50公里的山路回家,帮着外公外婆干农活:放牛,割猪草,煮饭,打扫卫生……

与物质的贫乏相比,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关心,形成的心理压力,更让这些支教老师担心。

作为“爱心驿站”负责老师,徐峰不定期地找刘艺谈心,辅导她功课,“现在的刘艺比之前开朗了许多,她立志将来当一名护士。”

支撑起前任留下的“爱心驿站”,这是来自同济第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徐峰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上海市杨浦区选派3名校长、12名教师组成支教小组,前往湄潭、正安和道真等县的3所学校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学校的留守儿童占有一定比例,这些孩子想读书、能吃苦、也懂事,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鼓励。”首批来到此支教的“上海老师”,在调研后建起了留守儿童“爱心驿站”。

“爱心驿站”每年确定30个左右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每天晚上6点15分到7点,为留守儿童辅导学业,释疑解惑,谈心疏导,点亮心灯。这一任务现在就传到了倪向东、徐峰、吴敏3人身上。

“‘爱心驿站’建立后,通过前后两批援助教师的努力,这批学生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提升,学习成绩提高也很快。”道真自治县玉溪中学校长韩峰说。

同住在顺河村的杨澳,在当天家访结束后,执意要走半小时的山路,去送他所尊敬的徐峰老师。“徐老师除了辅导课业,还会给我们讲外面的故事,放英文歌,鼓励我勇于担起男子汉的责任。”踩着满脚的泥土,杨澳说,在“上海老师”的鼓励指点下,他的数学成绩又提高了20多分,离他的教师梦又近了一步。

3年来,上海市先后投入帮扶资金5800余万元,实施教育帮扶项目53个;通过“金种子”培养计划等分批选拔上百名校长前往上海挂职学习;同时,“百名上海名师遵义行”项目派出专家到遵义讲课指导,拓宽当地教师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教学理念,努力为遵义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育骨干队伍。

“从已帮扶工作来看,上海方面资源雄厚,真帮实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遵义市教育局局长杜富川兴奋地表示,脱贫攻坚,教育先行,遵义与上海已于2015年5月成功签订《2015-2020年教育对口帮扶协议》,上海帮扶将成为遵义跨越式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开学典礼(龚琴/摄)

猜你喜欢
大学城遵义市校区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中国少年先锋队遵义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闭幕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