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阚 平
别拿手中权力做“经营”
文丨 阚 平
阚平,黑龙江省省直机关公务员,媒体特约评论员
心正则公,公则不为私利所惑,正则不为邪恶所媚。对党员干部来说,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党员干部从政用权只有坚持公正廉洁、公私分明,方能得到人民的信赖和支持。权力可以使人高尚,也可以使人堕落;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检验一个领导干部的官德高下,根本的就是看能不能始终坚持公心。
“有生意头脑没有错,错就错在把生意头脑用在了权钱交易上。”这是一位身在牢笼的领导干部对自己“经营”权力发自内心的忏悔。常识告诉我们,公权来自于人民权利的让渡。“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它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这是我们党性质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
心正则公,公则不为私利所惑,正则不为邪恶所媚。对党员干部来说,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党员干部从政用权只有坚持公正廉洁、公私分明,方能得到人民的信赖和支持。反之,“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言行上唯我独尊,就会在私字上打开缺口,私欲膨胀,陷入一种贪腐恶性循环之中:用权力谋取私利——用私利获得更大权力——用更大权力攫取更多私利……注定要身败名裂,人毁财空。
古人云:“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历史上,羊续悬鱼、山涛悬丝、苏琼悬瓜、周新悬鹅等拒礼之举,都是坚守公私之间的界限。封建官吏都能懂得的职业操守,作为以人民利益为己任的共产党人理应做得更好!
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有人摆不正公与私的位置,理不顺权与责的关系,对权力缺乏敬畏之心、戒惧之意,不知天高地厚,将手中权力视为“囊中之物”,把权力当作以权谋私的工具,在金钱面前做了俘虏。权力一旦改姓,“私”字就会无限放大,公权之裂缝,就会被私欲一点点撑大。古往今来,多少人被权力和欲望遮蔽了双眼,令后人叹惋不已,多缘于公权“经营”私利,这样的生意,无论手段再高明,也逃不出“赔本”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心是干部的保护神,有了这个保护神就不会“出事”;私心是干部的腐蚀剂,粘上了这个腐蚀剂迟早会“出事”。
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见兰考泡桐,人们想起焦裕禄;到大亮山林场,想起杨善洲。为什么有一些干部离开后人们会如此眷恋?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操守、很好的业绩。记得史学家说过,刘墉清贫,传千古美名,虽贫胜富;和珅贪婪,留万世骂名,富焉如贫。廉则民爱,碑自立,贪则民弃,墓自掘。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谁腐败,谁就要付出代价”,这是永恒的哲理。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在庭审时痛哭流涕;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在接受组织调查时称“肠子都悔青了”……可惜的是,这一切都已经晚了,贪欲之门不关,早晚会跌跤子。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深刻警示我们:用权力“经营”私利,必然走向腐败,失去党性的“身板”必然走向病变,步入深渊。
权力可以使人高尚,也可以使人堕落;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检验一个领导干部的官德高下,根本的就是看能不能始终坚持公心。如果在对待亲人时,权力过于亲切,则对待公众时,权力便必然变得冷漠;如果在对待亲人时,权力能够六亲不认,则对待公众时,权力就会懂得谦卑。陈云同志讲过:“大家是为革命来的,还是为做官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很容易,起初是干革命来的,以后是革命加做官,既革命,又做官。后来官越做越大,味道也越来越大,有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了,把革命忘光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领导干部就要对手中权力常怀敬畏之心,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时刻为百姓谋、不为个人计,追求更多为群众认可的名,争取更多对群众有益的利,才能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