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莉 肖汀
盐酸左西替利嗪递减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丽莉 肖汀
目的 探讨盐酸左西替利嗪递减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03—2016-02凌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0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把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53例,对照组单纯应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递减疗法治疗,治疗组应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递减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3.02%(44/53),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6.04%(35/53),治疗组临床疗效要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应用盐酸左西替利嗪递减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盐酸左西替利嗪;复方甘草酸苷;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l,CU)属于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指的是黏膜和皮肤的小血管发生渗透性加强甚至扩张而造成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该水肿反应每天均为持续发生,当持续时间在6周以上时称为CU[1]。该疾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其可能和免疫、环境以及遗传等多方面原因相关。其中属成年人较为多发,具有较高临床发病率,且病情顽固难以根治,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受到严重影响[2]。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盐酸左西替利嗪递减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CU的临床疗效,特选择凌源市中心医院106例CU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03—2016-02凌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U患者10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把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3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37.45±4.68)岁;患者病程3个月~6年,平均病程(2.23±1.21)年。治疗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7.83±4.83)岁;患者病程4个月~7年,平均病程(2.45±1.33)年。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全部患者均存在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均通过CU相关诊断标准[3]予以确诊。②患者就诊时见风团皮损。③年龄18~70岁,性别无限制。④治疗前1个月没有应用长效皮质类固醇激素,1周中没有应用其他抗组胺药物和皮质类固醇激素。⑤没有并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系统性疾病、高血压、低钾血症、醛固酮症以及糖尿病等。⑥均获得知情同意,且能有效遵医嘱完成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与哺乳期以及近段时间有生育想法的育龄期女性。②属于胆碱能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划痕症以及其他明确原因所致荨麻疹等特殊型荨麻疹患者。③对盐酸左西替利嗪和复方甘草酸苷药物过敏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53例患者单纯应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生产厂家: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84566)递减疗法治疗,具体方法:治疗第1周,服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5 mg,每次服药间隔时间应在12 h以内;治疗第2~3周,每次服药间隔时间应在24 h以上;治疗第4周,每次服药间隔时间为48 h;持续治疗4周。治疗组53例患者应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递减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具体方法:盐酸左西替利嗪递减疗法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每天服用3次,50 mg/次,持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情况,并采用4级评分法评估治疗效果;参照DLQI量表[4]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变情况,得分越低说明生活质量越好。①瘙痒程度:无瘙痒感为0分;轻微瘙痒感为1分;中度瘙痒感,影响睡眠质量,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为2分;重度瘙痒感,每天由于瘙痒而显著影响睡眠,第2天感觉疲乏,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为3分。②风团数目:无风团为0分;风团数10个以内为1分;风团数11~20个为2分,风团数20个以上为3分。③风团直径:无风团为0分;风团直径1 cm以下为1分;风团直径1~2.5 cm为2分;风团直径2.5 cm以上为3分。④风团发作次数:无风团为1分;一天发作1次为1分;一天发作2~3次为2分;一天发作超过3次为3分。⑤风团发作时间:无风团为0分;发作时间4 h以内为1分;发作时间4~12 h为2分;发作时间12 h以上为3分。
1.6 疗效评价指标 依据症状总积分下降指数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总积分是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直径、风团发作次数以及风团发作时间的每项积分和。治愈:患者症状总积分下降指数90%以上;显效:患者症状总积分下降指数60%~90%;有效:患者症状总积分下降指数是20%~59%;无效:患者症状总积分下降指数小于20%。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2.0完成所有数据的统计处理,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应用率(%)与(±s)表示,应用t与χ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准。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t=10.41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析(±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治疗组 53 13.28±5.94 5.53±1.27 9.301 0.000对照组 53 13.29±5.82 9.24±2.26 4.639 0.000t0.009 10.419P0.993 0.000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表2) 治疗组53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83.02%(44/53),对照组53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66.04%(35/5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要显著好于对照组(χ2=4.025,P=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
CU指的是每天或是几乎每天发生风团与瘙痒,且维持时间均在6周以上,其临床症状主要有红斑与风团等表现。大部分CU患者没有确切诱因,且发病机制各有差异,病程迁延,患者通常需承受较大痛苦[5]。CU的发病不但和IgE介导的体液免疫相关,而且还有细胞免疫参与,比如Th1与Th2的比例失调,可能和Th1功能减退以及Th2功能亢进有关系。现阶段有相关研究表示[6],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对炎症介质组胺的释放,主要是由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IgE所致,从而促进炎症因子释放,主要包括生物活性物质5-羟色胺、白三烯以及激肽等,导致患者发生一系列皮肤、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黏膜与皮肤微血管发生扩张、血管通透性明显加大、腺体分泌加多以及平滑肌痉挛等。
临床治疗CU的方法众多,但是均未获得理想疗效,现阶段大部分是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其虽然能对CU的病理过程予以针对性地治疗,但是不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使得治疗过程中实现有效治疗而疗效消失后又出现复发。联合应用或是交替应用多种抗组胺药物,且将H1受体拮抗药物作为主要药物,而H1受体拮抗药物联合H2受体拮抗药物治疗大部分疗效不明显。
盐酸左西替利嗪属于新型强效抗组胺药物之一,是盐酸西替利嗪的R-异构体,是一种高选择性的外周H1受体拮抗剂,不但能够对过敏反应的速发相予以抑制,还能通过对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与粘附以及中性粒细胞形成白三烯予以抑制,来控制过敏反应的迟发相。将其应用于治疗CU,不但能快速控制风团与瘙痒,药效持久,而且在患者体内代谢的半衰期较长,患者用药依从性高,用药能够逐日递减。复方甘草酸苷属于一种复方制剂,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中药甘草的活性成分)、甘草酸苷、盐酸半胱氨酸以及甘氨酸等。其药物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以及抗原细胞过度激活T细胞,改善T细胞对细胞因子的释放,以此改善Th1和Th2的比例失衡,抑制花生四烯酸出现级联反应的代谢酶磷脂酶A2的活性,控制脂氧合酶磷酸化,从而限制炎症介质的产生,主要有白三烯、缓激肽以及组胺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3.02%(44/53),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6.04%(35/53),治疗组临床疗效要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要显著优于单一用药,其原因可能是因为CU应用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能够实现各自的药理机制,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协同效果,疗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盐酸左西替利嗪递减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CU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2]唐路得,张沿君,高晓萌,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3):317-321.
[3]李玲玲,张玉杰,尹利莎,等.白介素25、33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4):284-286.
[4]黄彦,梁承志,吴志洪,等.息敏颗粒合穴位敷贴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Rantes、Mcp-1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320-322.
[5]何君,邢艳.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和IgG检测的临床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7(4):417-421.
[6]刘丽娟,杨晶,尚元元,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1):42-45.
2016-05-19)
1005-619X(2016)12-1310-03
10.13517/j.cnki.ccm.2016.12.035
122500 辽宁凌源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张丽莉);110001 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