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武
摘要:文章采用统计分析、典型调查、聚类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全面掌握了桂西资源富集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系统聚类划分生态特色农业区,并根据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广西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对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提出了该区域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分区方案和发展方向。为该区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资源富集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分区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6)02—0024—06
桂西资源富集区(以下简称桂西地区)是指地处广西西部河池、百色和崇左三市所辖区域。面积87456km2、占广西总面积36.54%,人口900.52万(2013年末),占广西总人口的17.05%。桂西资源富集区集大石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社会发展欠账多,扶贫攻坚难度大,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问题突出,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尽管桂西资源富集区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丰富,发展资源型产业潜力巨大。但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是滇桂黔石漠化综合防治核心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比较落后。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桂西地区经济竞争力,促进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桂西地区的生态特色农业并实现产业化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桂西资源富集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的逐步枯竭,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桂西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逐步显现出来。其远离大城市,大工业少,很多自然资源尚未开发利用,因此,其环境优良,空气质量上乘,风景优美等优势相当明显,这对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有优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在国家政策的拉动下,桂西地区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优势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农业生产逐步向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方向发展。生态特色优势产业迅猛发展,产业集群初具雏形,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2012年,桂西地区甘蔗种植面积468893hm2,占广西种植面积1128020hm22的41.57%,甘蔗产量3244.2417万t,占广西甘蔗产量7829.71万t的41.44%。桑园面积56183.33hm2,占广西种植面积175150hm2的32.08%,蚕茧产量95259t,占广西蚕茧315700t的30.17%。果园种植面积148841hm2,占广西种植面积997230hm2的14.93%,产量121.58万t,占广西水果产量121.58万t的11.79%。木薯种植面积52796hm2,麻类种植面积2998hm2,药材种植8876hm2。这些特色农业产业逐步成为桂西地区重要主导产业。
1.2生态特色农业成为桂西地区农业发展新趋势
桂西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大量推进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生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集中,区域化布局越来越明显,产业聚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不同的产业带。一是甘蔗生产布局向优势区域布局,形成右江河谷、崇左甘蔗产业带。二是桑蚕逐步向宜州、环江、都安等优势主产区集中,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三是木薯生产向基地化方向发展,形成百色、崇左木薯发展基地。四是水果业也向特色品质、特色加工品种、杂果类品种方向适度发展。形成以右江河谷和崇左为中心的香蕉优势区,以崇左为重点的菠萝主产区,以河池市为重点的山葡萄产业带,以左右江河谷为重点的芒果产业带,以百色市、河池市为重点的板栗主产区。五是剑麻生产向园区化方向发展。围绕扶绥山圩剑麻工业园,在崇左、百色的部分县逐步发展成为剑麻生产基地。此外,河池和百色岩溶地区的中草药产业也逐步形成,百色的田东、田阳,河池的都安、大化等地的竹子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产业化方向发展。
桂西地区各地还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推广“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多种生态模式和生态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逐渐成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新亮点。与此同时,岩溶地区充分利用各地奇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优势,探索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初具规模。
2桂西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1耕地散、小,制约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桂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面积大,开发难度大。山多田少,旱涝频繁,除河谷地带外,无成片耕地分布。且由于山区耕地坡度大,土地条件差,既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也难以配置机械化手段进行耕作和管理,不利于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和科学技术推广,生产主业是靠手工劳动,生产效率不高,这是制约桂西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因素。
2.2经济相对落后,制约生态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由于自然环境影响,桂西地区经济总体上还是很落后的,绝大多数县财政都十分困难,无力投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环境差。由于受交通运输和土地资源的缺乏因素制约,工业相当落后,而种养业的规模很小且很分散,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成本高,回报率低,回收周期长,风险大,因此很难吸引外来资金投入农业项目的发展。各县只有一些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都很小,加之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大都处于艰难的维持状态,很难发展成为引导当地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由于产业链短,难于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因此,影响了优势特色农业的培育发展。同时,桂西资源富集区的财政状况、金融资产状况、投资状况等都不是十分理想。该区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仅靠银行贷款和政府扶持重点项目建设,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利用外资甚少,上市融资企业屈指可数,开发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当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科技发展滞后,开发技术相对缺乏,制约了生态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桂西资源富集区矿产资源富集,资源型经济在该区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但由于科技发展滞后,缺乏相关的开发技术,当地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短的问题非常突出。大部分工矿企业产品缺乏深加工,处在提供初级产品、低附加值的产业低端,而且企业规模也比较小,竞争力不强。一些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也缺乏科技开发,使得农业产业化进程步履维艰。另外,由于当地经济主要依靠项目投资来带动,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且高污染、高能耗,给桂西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严重的影响。
2.4生产经营者文化素质偏低,制约了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桂西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有近百万的剩余劳动力,但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每万个从业人员中拥有高中、中专、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很低。此外,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务工,留在农村大部分为老、幼、妇等文化体力素质较低人员,他们接受各种新事物和科技的能力弱,导致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难,阻碍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劳动力素质的偏低,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这也成为桂西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升的一大障碍。
3桂西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功能分区
3.1分区原则
3.1.1生态平衡原则 生态特色农业的分区要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相互平衡,做到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促进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3.1.2一致性原则 为发挥资源优势,应保持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一致性、农业系统环境结构和功能一致性、发展方向与模式及采取的技术措施协调一致、分区的指标体系与总体规划目标一致性原则。
3.1.3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相结合 按照宏观调控与微观协调的原则,在不同地区的生态、经济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差异性的归类综合,把具有不同生态、经济、社会特点的区域划分开来,而任何一个区域都有内部的共同型,实行同类相聚,使环境差异在同一区域内相对较小,而区域之间相对较大。
3.1.4区域共轭性原则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过程和人类社会双重作用之下进行的,在进行区划时应尽量保持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同时,在收集、整理统计资料时以县为单位,因此功能区与行政区的界线一致,有利于规划的编制和落实,也使划分结果和治理措施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2分区步骤
(1)搜集基础资料;(2)运用数学方法对各个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区划的指标体系,并明确各指标的概念或量化标准;3、进行生态农业区划;(3)参考有关的区划成果,特别是农业区划方面的成果,并根据行政区域调整最后的区划界线,绘制生态农业区划图。然后结合区划图进行区划结果分析。
3.3指标体系
3.3.1分区依据 桂西生态特色农业分区是在河池、百色、崇左三个地级市的范围内,以促进生态特色农业发展为目的的区域划分,在选定依据时主要考虑各地区的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社会经济水平,结合生态环境的差异,这样既可以抓住问题的本质,又不至于评估体系过于庞杂重复。
(1)自然生态条件是区域自然环境分异的基础进行生态特色农业的分区,要考虑各个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差异,如降水量、光照、活动积温等,由于三个地区经纬度跨度不大,而且本次区划侧重于三地的生态特色农业,因此自然生态条件方面仅选取年均降水量、森林覆盖率来作为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生态特色农业分区的直接依据,但是它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相关性。一方面表现为高度发达的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落后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往往也十分恶劣,这种相关性在许多地方存在。在本次区划中,从实际操作性出发,选取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等指标来进行评定。
(3)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桂西部分地区的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有着完善的产销体系,其所发展的模式及农产品类型各不相同。在进行分区时,考虑到根据农业优势部门和商品化、集约化程度这些综合因素来分区,有利于各地区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农业模式促进发展,因此,选取了各个县的农、林、牧、渔产值比,以及桂西地区有代表性的农作物,如甘蔗、木薯、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重来反映各县、区的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3.3.2分区指标体系的建立 由以上分区依据建立下列指标体系见表1。
3.3.3生态特色农业分区的数学方法、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
(1)应用系统聚类法划分生态特色农业区
现将聚类步骤简述如下:
①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标准化转换
采用标准化转换法处理,其公式可表示为:
V南部河谷丘陵农牧蔗生态特色农业区,包括江州、扶绥、龙州、大新、宁明、凭祥等县(市、区)。
3.4.2各分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以上5个生态农业区,14个主要的生态农业区划指标平均值见表2,从表2可看出各区生态特色农业建设的基本情况。根据这一基本情况,结合各区生态特色农业自然资源及科学发展观,同时提出各区生态农业建设途径及发展方向。
(1)北部低山丘陵农林牧生态特色农业区发展方向。
本区可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发展山区粮药套种模式、林菌特模式、农林草、农林药、林畜鱼等复合生态模式,保护现有的水源林和用材林,对裸地和裸岩石砾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增加灌木、藤本植物覆盖,改善山坡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利用丰富的牧草地资源,发展畜牧业,牛、羊、马等草食性牲畜,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获得综合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今后应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注重发展粮食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同时发展林业和渔业,扩大油桐、油茶、构树等经济林木种植,还要注重茶、果、药材、木薯、剑麻、烟叶等生态特色农产品的开发。
(2)东部低山丘陵农牧结合生态特色农业区发展方向。
本区要继续搞好基本农田建设,解决粮食供应。在岩溶覆盖面积大的地区,应采取农林牧综合发展生态模式。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复种指数。进一步发展立体生态特色农业开发模式,立体种植、立体种养和立体养殖模式并举,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的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山坡地生态系统的整合效应,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封山育林。节节拦蓄坡水,修小水库,库中养鱼,库边栽树养畜禽,库下发展水田,保水、保肥、保土,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的统一。今后要继续发展沼气生态工程,以养猪为纽带,实行种养结合,建立猪—沼—果、饲草—猪—沼、菇—果、粮—鱼的食物链,秸秆和塘泥返田,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在搞好农田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农田防护林和经济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促进农民增收及农田生态平衡的稳定。注重茶、果、药材、木薯、烟叶等生态特色农产品的开发。
(3)西北中低山农林牧生态特色农业区发展方向。
今后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继续抓好粮食生产,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立体种养模式,在空间的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山坡地生态系统的整合效应,可采用粮林间作,林草畜模式等。可在水库中养鱼,库边栽树养畜禽,库下发展水田,保水、保肥、保土,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的统一。继续发展林业,抓好经济林、用材林和水源林基地建设。在低山河谷地带可以发展板栗、核桃、柿子、红枣等经济林,林下可种植土特产品云耳、木耳、香菇,同时扩大当地生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继续发展畜牧业,区内石山区的灌木和四边草地,适宜发展山羊和肉用牛。
(4)中部右江河谷农牧果蔬生态特色农业区发展方向
本区的农业发展优势很明显,右江河谷土地平坦肥沃,水利灌溉条件好,可作为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本区水稻、甘蔗、花生、豆类单产较高,水稻宜实行双季稻、加冬菜或绿肥等一年三熟制。可在甘蔗地里间种、套种花生、黄豆等,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本区渔业产值比重较低,牧草地资源丰富,可在库区河谷建立鱼—鸭混养模式,鸡、鸭、鱼、猪立体养殖模式来发展渔业和畜牧业,同时加强沼气工程建设。今后应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扩大粮食、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及销售市场。提升本区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可引入贸工农综合经营模式,采用专业市场带动型,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农副产品市场,为农民产销直接见面提供交易场所;或者技术协会带动型,围绕某个项目的主要生产建立民间技术协会,并通过协会向会员提供技术、良种、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服务,把生产、科技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体现的贸工农综合经营模式,有利于延长食物链、生产链和资金链,农林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5)南部河谷丘陵农牧蔗生态特色农业区发展方向
本区由糖蔗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产业,今后要稳定发展甘蔗种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含糖量,发展糖业循环经济,形成蔗渣综合利用、成品糖深加工、废糖蜜深加工、甘蔗叶深加工等为主的产业链。同时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甘蔗、木薯、瓜果等间种、套种模式。利用其良好的农业生产优势,多建设新的沼气生态工程。继续发展糖蔗、剑麻、龙眼、木薯、瓜果、蔬菜等特色产品。
在岩溶覆盖面积大的地区,今后应采取农林牧综合发展生态模式。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发展亚热带经济林、果业,加大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推广立体种植模式,山上种植水源林、经济林,在林下种植牧草,山下的耕地种植玉米、黄豆等旱作物。由于喀斯特地区多为石灰岩陡坡,土层薄,可以垒石为坎,修筑高质量的梯田,在条条梯阶地上实行玉米、大豆、甘薯等不同作物的间作套种,使植被覆盖地面,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同时可以发展畜牧业,增加草食性牲畜饲养,养猪肥田,农牧结合,发展立体种养模式。提高秸秆利用率,以养殖业为纽带,大力发展沼气工程,改变能源供给方式,减少森林资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