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2016-07-17 05:51廖伟李萍林洁
人民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民族课程学校

廖伟 李萍 林洁

建于1906年的重庆精一民族小学,是重庆市主城区唯一的民族小学,师生来自汉、回、苗、土家等10余个民族。一幅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壁画至今仍保存于学校中,上面有7个不同民族的孩子,神情愉悦,或看书、唱歌,或跳舞、放风筝……壁画上方斑驳的标语写道:“各族儿童互学互敬,天天向上精益求精。”直到今天,学校的每位教师都有过在这幅画前“读画”的经历,它让老师们都能体会到学校深入骨髓的一种特别使命,从建校之初至今一直未变:发展我国的民族特色教育,搞好民族团结工作。同时,这种使命也赋予了我们一个长久的教育主题: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做事,不断凝聚向心力,让大家共同进步。

多元思维给课堂更多的可能

对学生初始状态最敏感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了,也是最需要我们考虑多元思维因素的地方。学校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即我们的教师从备课、课堂指导到课后辅导和作业,都会很自然地有一个多民族的观念,会从多个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民族习惯出发,尽自己可能把事情考虑周到,不让孩子们因为民族不同而产生对课程的误解。

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意思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美好的东西,要能够各自珍视这些美好的东西,同时也要能够欣赏他民族、他人的美妙,这样大家都可以共同享受、欣赏彼此之美,让不同的美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

课堂教学也可以借鉴这一理念,一方面,在我们学校的课堂上的确会有多民族的学生,另一方面更有普遍意义,实际上课堂就是由不同文化主体互动共生的产物,这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潜在的教材编纂者三大主体,三个课堂参与主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文化,有其主导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各美其美”,就是要承认教师、学生和专家各有自己美好的地方,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能够有足够的自信,展现自己的优势,都要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接下来另一个境界就是“美人之美”,课堂中的各个主体,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能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都能够倾听、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看到别人的长处,欣赏别人的优点;这样就能达成一个更高的境界——“美美与共”,就是要能够共同创造一个大氛围,形成知识、意识、思想上的某种共识。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的构成也是复杂的,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美,相互之间也要学会欣赏、包容和共生。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重在让教师体悟这种“多元一体”的状态,不强求一种模式或标准,但我们也会树立一个方向,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方式,努力去达成。我们认为好的多元思维课堂,必须有一个轻松宽容的环境,在这种课堂上一定会有“三声”和“三话”,即课堂上常有掌声、笑声和辩论声,学生在课堂上要能讲自己的话、讲真实的话、讲有创见的话。课堂首先要围绕主题,教师最大的作用就是护航课堂不偏离主题航向,而学生在这段航程中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我们就是要看哪个课堂的“三声”和“三话”更多,哪个课堂就是更好的课堂。这样,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充分交流的平台、交锋的平台、交融的平台,最终使教学更加有效,学生收获更多。

多元的思维方式还引导着我们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不只是课堂参与者的多元,我们还引入了“友善用脑”的课堂策略,在课堂上尽可能不要给学生大脑的某一部分太大压力,让多元的教学资源进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感觉以及混合感觉,使大腦的不同区域都参与到某一主题的学习进程中。为此,我们不断地把一些看似不可能在课堂上出现的东西慢慢变成课堂资源,我们先后开发了音乐、游戏、健脑操、思维导图、冥想等多种学习方式,这些不同的行为都被我们植入了学习目标,成为一种学习的手段,最终给孩子们一种有效却不累的学习体验。

多元思维方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正变得越来越精彩,而课堂的形式也呈现了更多的样式。

相互理解、欣赏,打牢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

多民族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的文化特色。我们利用好这一特色,增进各民族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欣赏、接纳,从小打牢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

我们为校内各民族学生开发了“基本认知课程”,包含民族语言概述、民族书画初探、民歌民舞民乐及民族运动简介等各民族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主要在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校本课时内实施,它让学生们对坐在边上的其他同学的民族属性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让不同民族背景的孩子们都能没有文化隔阂地成为朋友,最终达成民族团结的目标。

我们还编撰了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民族知识读本》,共六册,让学生感受各民族生动、鲜活的文化。我们还在德育的范畴内增设了“民族修养课程”——包含品读民族经典、民族礼仪、民族爱心行动、民族家教、感恩惜福等内容,利用朝会、班队会、课余时间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受到各民族优秀品德文化的熏陶。

我们创设了“民族技艺课程”——包含民族艺术、民族体育、民族科技、“非遗”传习、民族游戏等内容,是了解民族特色技艺的校本课程,主要在每周二下午的课程辅助活动时间进行,以动手、活动等方式授课,重在对各民族传统技艺有个整体认识。只有能够深深地体验到对方的情感,与之共情,大家才能成为和谐共生的一家人。

我们还开发了一些活动课程。比如,“民族节日课程”——包含民族体育文化节、民族歌舞文化节、民族工艺文化节、民族科技文化节、民族节庆等,是发挥学校传统优势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结合区域性的文艺、科技、体育等竞赛和学校的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集中课时实施民族节日课程。再如,“民族探寻课程”——这是一门相对深入的研究性的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案例考察深入研究学校所在地及周边的一些民族现象。如:“巴渝民族文化专项研究”“‘打望老街重庆母城文化研究”“走进少数民族地区活动”“世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春秋季社会实践”等,多是利用社会上的民族教育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结合综合实践课和对外交流活动,选择适宜的时间集中开展此类课程。

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长年坚持对各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也使学生们对文化的多样性有了切身的认识,学生们普遍有了一种文化宽容心,更能够理解其他民族、其他文化背景学生的所思所想,而这种理解便是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在与人的交往中,学生也更能够给予他人表达自己的机会,当意见相左时,他们也能够设身处地地先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因此,我们的孩子会有更广的思考角度。多民族、多文化交流、交往、共生的意识也深入人心,成为民族团结的一块坚实的基石。

“多元一体”让校园更美好

1906年建校之初,精一民族小学以“民族”身份立存,后虽于抗战时期炸毁,但原地重建至今,“民族教育办学特色”一直给精一人以生命的滋养,学校历来也以“多元一体”的文化作为自己的特色加以发扬光大,久而久之,最终凝结形成了今天“多元一体,惟精惟一”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包容、理解、共生、共同进步,它不仅存在于校园的景物中,更存在于师生的心中。

在校园中,我们能够看到在小操场上的“校史苑”,那里的每一寸可利用空间都陈列着各民族的物件、剪纸长廊、川剧脸谱艺术墙、书法长廊……学校顶楼的空地也被改造成“非遗苑”,布置着巴渝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和介绍……但这些看得见的东西都不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人心,人们都认同的一种文化观念才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学校一、二楼之间阶梯的背面有一隅毫无存在感的“∠”形角落,今天它经过精心设计,被命名为“省己角”,上面满是色彩鲜明的学生手印,成为学校一景。这个角落之所形成今天的模样,就体现了一种师生间的包容与理解。以前,经常有学生在此玩闹,白墙上蹭满了各种黑印:土坷垃、脚印、手印,屡禁不止,非常不美观,虽经过多次粉刷,但过不久又会脏乱不堪。于是我们开始从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想在白墙上留下自己玩耍的印迹,那是他们的天性,就像面对一张白纸,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要画上自己心中的图画一样,那我们为什么不支持他们的天性?我们索性就让孩子们尽情地印上自己的手印,于是各种彩色的小手掌就出现在了墙上,学生们因珍惜这些自己的小掌印作品,便能自觉地保护起此处环境,并开始反省之前的行为。这里面的逻辑非常简单,当你能够以一种理解、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孩子时,孩子们也会理解你的苦衷,最终校园就会在这种理解和宽容中成为一体,不分你我。

精一校园这种理解文化还延续到每年五月的“民族大家庭盛会”上。学校每年都会和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各族师生开展“爱在精一”心连心活动。藏族、瑶族、苗族、土家族的学生与精一民族小学少先队员的家庭结对认亲,以“同吃同住同学习”方式共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探访红岩革命纪念馆、研究城市历史风貌,共同开展少数民族家庭慰问、社区图书馆服务、中国科技发展成果体验,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讲述自己的未来梦想、感受重庆学生家庭的温暖。体验式活动促进各族学生的合作、沟通、协作,加深對多元社会形态的了解,爱家爱国的朴素情感油然而生。

这种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态度,在精一民族小学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它让校园中的人际关系良性循环起来,进而促进着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

猜你喜欢
民族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MINORITY REPORT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自行车的发明
民族万花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