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难题都是良机

2016-07-17 02:24杨胜大
人民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学科课程学校

杨胜大

新高考已然起航,高中改革也势在必行。如何构建更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真正适应学生的需求?面对“7选3”选考,如何组建教学班并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接“考招改革”并引导学校实现“轻负、优质、高效”的绿色发展?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探索着。

从新高考中拎出课程设置的主线

一段时间以来,浙江省义乌中学贯彻选择性教育理念,发挥教师的专长、借力社会和家委会的优质资源,开发、开设出15 3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但是部分课程的开发还不成熟,课程体系尚不完整,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与学生修习的兴趣和效果之间的联系还有待继续挖掘。如何在多样化开发、开设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課程改革,走出课程的“碎片化”之困?新高考为学校指出了方向。

考试招生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扩大教育的选择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未来专业选择空间也扩大了,因此产生了新的课程需求,学生希望学校提供选考、生涯规划、未来的职业选择等新的课程载体。

学校在现有的课程架构下,依据新高考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整合、增删、改编、拓展、延伸”等处理,在高中三年全程开发、开设生涯规划微课程群,包括:生涯认知、生涯指导、生涯讲坛、生涯体验、生涯咨询等几大模块。

生涯规划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学生社团等有机融合,形成课程链,串联起相关课程与活动。比如,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取向调整到“为学生感知、体验经济社会中的职业服务”上来,与生涯规划教育有机衔接;社会实践类选修课通过让学生感知、体验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使学生认知职业的学习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使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创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学生社团,通过宣传栏、手抄报、学校网络平台、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

课程链继续延伸拓展,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生涯课程网络。比如,通过“购买服务”,学校借助社会机构研究成果、企业员工培训等相关生涯规划资源,为学生指点迷津;邀请高校招生组老师来校开展“对接中学”活动,对高校部分专业的培养计划、专业前景、就业方向等进行解读;开展毕业校友“情系母校”活动,为学生搭建更为“校本”的专业咨询平台和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学校家委会“志愿奉献”活动,为学生提供社会经验,家长现身说法职业生涯体验过程。

深挖新高考的“选择性”理念,对接学校课程的选择性,学校由此找到了一条重点在专业选择、未来职业选择的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主线。沿着这条主线,学校对过去几年开设的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整合,最终形成42门精品课程,集中优势资源培育,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活力。

生涯规划是新高考为学校课程设置指引的一条“明线”,另外,新高考的“选择性”理念背后还隐藏着一条“暗线”:核心素养。

考试招生改革以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部分考试科目、选用考试成绩,学生成绩差异总体变小;同时,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重视面试,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到课程中,就需要围绕“核心素养”这一主线深化推进。

比如,《伏锐说书》是语文老师伏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开发的校本选修课,从2009年开发至今,经历了由《明清小说评议赏析》《评书技艺》到《伏锐说书》的嬗变,内容从对传统小说片段的评叙说表到对义乌本土文化故事的发掘、整理、演说,到侧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演讲技巧和传统文化底蕴等方面,逐渐转向课程背后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乌中学各学科组忠实国家课程基本价值追求,找寻支点,清晰课程建设逻辑起点,按学科领域分类分层建设课程群,支持学生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

在落实国家必修课程基础上,学校精开精设选修课程,每周选修课占总课时20.51%。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占58.33%,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生活素养”建构课程群;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占12.5%,引导学生专业发展,培养学生闲暇生活能力,实际上也立足于核心素养。

解决“组织变革”难题需要制度创新

一所学校很难提供“7选3”全部35种组合的类型班级,却必须充分保证不同课程、不同学程、不同学层、不同考程的学生的选择权。学校的教学组织如何变革?这是个大难题,考验着学校的智慧。

新高考实施有一个必经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在高一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班集体,对班级有深厚的感情,如果完全依据新高考的选择,对原有班级进行拆班、分班、组班,学生并不欢迎。因此,学校决定实行“行政班、教学班双轨并行”的组织管理制度。

高一组建的行政班3年不变,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班级凝聚力。高一下学期,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科根据学生的学力、意愿开展分层走班;“7选3”选考科目根据学生选择情况从高二上学期实行分类走班;校本选修课程依据学生兴趣实行分项走班,高中3年坚持开展。

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行政班成了学生“成长的家园”,成为学生道德养成体、文化共享体、精神归属体、学习共同体,尤其有利于高一新生的初高中学习生活衔接。新组建的分层、分类、分项的教学班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是学生学科发展、学业成长的平台。

学校在设计走班教学方案时,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推演与论证,并制订预案。比如,针对走班教学可能出现的教师分工不明确、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学校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向每位教师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学生信息表;设置了个性化的教师授课课程表和学生位置安排表;制定教师晚自修坐班轮流表,统一安排每个晚自修第二节课由教师在作业批改教室轮流对学生进行答疑指导,并精心设计了学生疑难问题答疑信息记载表;落实了学生作业情况检查表、课堂教学情况反馈表等方面的内容,等等。

在学校每一次变革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问题,而一个新问题的产生往往会撬动一系列变革。比如,学生流动性加大带来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重构问题是走班教学背景下产生的新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包括:“全员德育制”,形成“全员、全程、全域、全心”育人的氛围;“导师负责制”,教学班任课老师也是学生的导师,要建立师生情谊,学中导,导中学;“学生顾问制”,利用好学生资源,加强生生指导和交流,等等。

制度创新并不总是宏观层面的,还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微创新。

比如,学校发现,在忙碌的走班过程中,学生常常出现在上课前忘带自己分层课程的学习资料和作业本、试卷等情况,有时甚至不明确自己从这个教室走到那个教室接下来要学什么。因此,学校创新设计了“走班候课制”,要求师生在课前2分钟准备好上课用品等候正式上课。各教学班老师都要准备一份日期式的学习细目表和任务驱动单,包括“学习前置式”的课前导学纲要和反馈问题,“学习互动式”的课中探究情境和有效设问,“学习巩固式”的课后分层作业和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式”的课余学习体会和经验交流,帮助学生快速回忆学习内容,进入学习状态。

针对学生流动性大、考勤难度加大的问题,学校引进了电子班牌考勤系统,实行“电子班牌考勤制”,并借此机会全面升级学校空间建设。包括:进一步整合优化了教学中心各办公室,开展学科文化教研室的建设,配备了新的学科功能教室和专门的分层、分类走班作业上交室和个性化辅导室,有力地支持走班教学。

巧对新高考带来的教师需求“潮汐”现象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有充分自主的选课权、选考权,依据学生选考内容和选考时间实行走班教学应该成为教学常态。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选课人数多,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多,学科分层、分类多,不同的选课组合也多,教学实施和组织过程中的变量大为增加,教师需求的“潮汐”现象由此而生。

什么是教師需求的“潮汐”现象呢?

一方面,由于新高考提供“7选3”选考和两次考试机会,不同学年学生对学科组合的选择总体上有所不同,容易出现“今年选物理多,明年选生物多”的类似现象,教师需求也随之“潮涨潮落”。即使是同一学年的学生,根据选考情况不同,也会出现学科教学需求的变化。比如,学校高二年级目前共876人,其中有319人参加了第一次物理学考,占比36.42%,没有学生选择选考;在下次考试期间,有557人初步确定选考物理,占比63.58%,选考人数陡增并且对物理学科学习的深度有进一步要求。

另一方面,选考科目定于每年4月和10月开考,考前考后学生会根据考试情况调整选课计划,这时正处于学期中,因此会出现教师周课时数在一个学期内的较大浮动。

针对教师需求的“潮汐”现象,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借此提升教师团队专业发展水平。

学校对教师提出“1+1+1”要求,即每位教师要上好一门专业课,一门选修课,同时带好一个社团、当好一名班主任或者当好学生二次选考的成长导师等,以教师的多重身份灵活应对教师需求的变化。学校进一步培养“一专多能”的具有跨学科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发展教师第二专业,比如历史-政治、物理-通用技术、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实现互教。针对选考后学期内的教师需求变化,学校通过大小课、长短课、滚动开课、跨年段任课等方式调适教师需求与供给关系,这要求教师打通不同学年界限,融通学科选考和必考课程,聘之即来,来之善教,教之必胜。

针对教师需求的“潮汐”现象,学校还进一步尝试并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实行“教师走校制”,这将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开放和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

同时,学校还需要针对“潮汐”现象有可能带来的问题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树立教师的“大学生观”,让教师把全年级甚至全校的学生都当成是自己的学生。实行全员德育制,让德育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全员、全程、全域、全心”育人的氛围。另外,树立教师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尤其注重引导在分层分类走班中负责较低层次、较小众类别学科教学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适应新考招的评价全面升级

在学生评价方面,实施“诚信立本,过程痕迹”的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直接对接新考招政策。学校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新颁发的综合素质评价文件精神,重新修订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细则,注重过程痕迹,保留原始材料,从学生品德养成的自主表现、平时的上课考勤纪律情况、作业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查考试的成绩情况、团队合作情况、体艺活动参与情况、选修课修习情况、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青年志愿活动情况等维度进行综合考核。坚持诚信立本,实事求是,按照“自评—组评—师评—校评—公示—申诉—答复—记载—录入学籍—存档”的程序依次展开,注重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和学科学习水平提升进行的学生发展评价。

在教师评价方面,实行“多劳多得,适量差距”的绩效考核,适应教师需求的新变化。比如,根据教师工作量的不同,教师工作报酬按绩效考核,采取“工分制”计算。计算公式为:上课工作量津贴=课时分值×周课时数(周教案数×2或1+周授课数)×上课周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对于学生选课人数不多的教师,绩效考核时“温馨瘦身”,鼓励必修课少的老师多上校本选修课。教师的工作量考核逐渐从“周课时”过渡到“学期(段)课时”或“学年课时”。

在教学评价方面,开展“文化培育,行为自觉”的考核评价,配合选课走班带来的组织变革。比如,老师定期开展“教学反思”沙龙,交流教学心得,撰写教学随笔,互评互学,形成常态化的制度,进而形成文化。教学业绩关注“增量考核”,学校根据组合教学班前的平均分和有效分为对照参数,在各级各类考试测验中精细化分层、分组对比,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培育优质的育人文化环境。重视学生“满意度”在教师绩效中的体现,学校通过定量的分项数据考核和定性的语言描述,由学生指出教师教学的优点和努力的方向,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义乌中学坚信课改方向,探索考改新路,贯彻“问题思维”,把每一个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都当作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且行、且思、且变中寻找并发现选课走班教学的规律,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学校转型。

猜你喜欢
学科课程学校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