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真经“藏”在哪儿
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李文送
我认为,真经未必在“名”校(《人民教育》2016年第17期),真经也未必不在“名”校。问题的关键是:真经到底在哪儿?
人们为什么去名校取经?因为名校之“名”基本建立在其教育教学的成功实践经验基础之上。教育真经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规律,即教育真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现真理和生成思想的根本途径。陶行知说:“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
名校之“名”应该来自教育思想的引领。但是,教育真理有一定的适切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是荒谬的。”向优质学校或优秀教师学习时,一是要学习其教育思想,二是要注意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融会贯通。
名校的实践经验和教育思想里藏着真经,就看我们能不能找得到。
“外来的和尚”未必好念经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家街第三小学 张玉成
人们常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联系《人民教育》2016年第17期《真经未必在“名”校》一文细细品读,又品出别样滋味:要想把名校的“经”在自己的学校里念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外来的和尚”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名校真经大都取自区域外较远的地方。这些经验引进后,有的因为缺少相似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支持而举步维艰,有的受到区域教育环境影响而不得不改变,很难续写辉煌。
“外来的和尚”往往治标而不治本。引进名校经验,短期内可能会有显著效果,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引进大都是以外部资源“强灌”本土教育,存在堰苗助长的后患,需要慎重考虑。
最爱“课堂上的那种感觉”
河北省兴隆县半壁山中学 詹晓良
品读《人民教育》2016年第17期“我这样当老师”核心议题,内心一直被一种莫名的东西充盈着、感动着,反思自己28年的教学生涯,对教师又多了一些理解。
教师,要有师魂。有思想,有智慧,有追求,有担当,用“师魂”给孩子们以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更要内心充盈,精神灿烂,有一种“殉道者”的勇气,在创造学生未来的同时,诊释自己的教育人生。
教師,要走进孩子的马自灵,,。能触碰到孩子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扶正祛邪,荡涤阴霾,塑造其精神上的纯粹、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韵致,特别是对美好与智慧的崇尚,让孩子的心首先成长起来。
教师,要用“爱”让教育“有光有花有童话”,让孩子心灵的每一个角落时刻沐浴在爱的阳光和幸福中,让自己时刻被爱所包容,时日水惑受育人的快乐,这样的教育生活会更加有滋有味,不同凡响。
教师要走进课堂就陶醉,自己陶醉、学生也陶醉。最钦佩黄厚江老师的教学境界,朴朴实实,至真至纯,洗尽铅华,秉持坦诚,不唯美,不隐短,“听听自己的心”,在自发自觉的各抒己见中被思想所引领,不知不觉中登堂入室,窥见堂奥,这就是我最爱的“课堂上的那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