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英华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比观察
耿英华
目的 对比探讨采用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随机抽取阜新市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2014-02—2015-12收治确诊的10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纳入患者51例,研究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均治疗2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PANSS(阴性与阳性综合征量表)评分,CDSS(卡尔加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评分,以及TES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分。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与对照组82.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NSS阴性减分、CDSS减分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体质量增加、泌乳素升高、失眠、头痛、血压异常与空腹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氨磺必利治疗与利培酮疗效基本一致,但氨磺必利更有利于患者阴性症状、情感症状的改善,并且不良反应更少,安全可靠。
精神分裂症;氨磺必利;利培酮;安全性
近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成为临床上的一线用药,不仅疗效获得了肯定,并且药物不良反应更少。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均属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当前国内研究发现氨磺必利对阴性及阳性症状均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1]。本次研究纳入10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对比观察了两组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氨磺必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科2014-02—2015-12收治确诊的10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18~50岁,PANSS评分在60分及以上,病程均低于60个月,均为首次发病,并未服用过任何的抗精神病药物;排除患有严重的身体疾病或器质性精神障碍者,有药物与酒依赖者,自杀倾向严重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纳入患者51例患者,研究组患者年龄(27.1±7.2)岁,男27例,女24例,病程(7.7±4.5)个月;对照组患者年龄(26.7±7.6)岁,男23例,女28例,病程(7.3±4.2)个月。两组患者在上述基本资料对比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给予氨磺必利(国药准字H20113231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治疗,用法用量:初始计量为100 mg/d,根据患者的疗效情况与不良反应情况逐渐增加药量到300~800 mg/d,治疗2个月。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 (国药准字H20041808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治疗,用法用量:初始计量为1 mg/d,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药量到3~6 mg/d,治疗2个月。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合用,同时不使用物理疗法,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患者镇静催眠药物或者抗胆碱能药。
1.3 疗效评价 采用PANSS量表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痊愈:PANSS总减分率在75%及以上;显效:PANSS总减分率在50%~74%;好转:PANSS总减分率在30%~49%;无效:PANSS总减分率低于30%。总有效率为前三者所占比例之和。采用PANSS量表与CDSS量表对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阴性及抑郁症状进行评价。采用TESS量表对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包括血糖、体质量、泌乳素、锥体外系反应等。
1.4 统计学处理 上述两组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分析,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ANSS评分、CDSS评分及TESS评分等计量资料均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即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 治疗2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3,P>0.05),结果提示氨磺必利治疗与利培酮疗效相当。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PANSS及CDSS评分减分比较(表2)治疗后研究组患者PANSS总分减分、阳性减分、一般病理减分分别为(35.7±12.6)、(15.7±4.6)、(11.8±14.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PANSS阴性减分、CDSS减分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患者PANSS及CDSS评分减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PANSS及CDSS评分减分比较(±s)
项目 研究组(n=51) 对照组(n=51) t值 P值PANSS总减分 35.7±12.6 30.4±16.4 1.830 0.070 PANSS阴性减分 8.3±5.2 5.7±4.3 2.752 0.007 PANSS阳性减分 15.7±4.6 16.2±3.6 0.611 0.542 PANSS一般病理减分 11.8±14.4 8.5±7.3 1.460 0.148 CDSS减分 6.5±1.6 5.3±2.3 3.059 0.003
2.3 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比较(表3) 治疗后发现研究组患者体质量增加、泌乳素升高、失眠、头痛、血压异常与空腹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比较[n(%)]
首次精神分裂症患者发作时只是感觉到失眠、焦虑或者抑郁等症状,对于这类患者应给予及早的治疗,合理使用药物并给予心理治疗[4]。尽早的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避免延迟治疗患者痛苦加重,减轻精神症状与危险性。对一部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治疗时应首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由于这部分患者对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敏感性,因此在服用非典型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地缓慢增加剂量[5]。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以5-羟色胺与多巴胺拮抗剂为主,特点在于具有很高的受体亲和性、作用于中枢神经部位选择性强,具有明显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6]。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均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临床应用较早,其疗效已经获得肯定,我国生产量增加,其价格也明显下降,是近年来用于抗精神病的代表性药物,可用于治疗急性与慢性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各种精神病明显阳性与阴性症状,减轻相关精神分裂症情感症状。任丽[3]在报道中指出,与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相比,利培酮的临床疗效更优,不良反应更少。氨磺必利属于苯甲酰胺类的抗精神病药物,对多巴胺受体D2与D3具有高选择性拮抗性,可起到阻断双重多巴胺能受体的作用。低剂量时,与突触前多巴胺受体D2与D3亲和力较强,可消除突触前抑制,增加额前皮质多巴胺的传递,进而使抑郁症状与原发性阴性症状得到改善;而在高剂量时,则对突触后多巴胺受体D2与D3拮抗作用较强,进而大大减少多巴胺的结合位点,使得锥体外系症状、阳性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此外,该药物对边缘系统的受体D2与D3也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可降低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比例[7]。相关研究发现,当多巴胺受体中的氨磺必利占到65%时,能够获得最低的抗精神病效果。夏仲,胡君,刘林晶等[4,6,8]研究报道均指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氨磺必利治疗,其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但在改善患者阴性症状、抑郁症状及安全性上更优。
本研究对5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了氨磺必利治疗,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与对照组82.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疗效相当。但氨磺必利更有利于患者阴性症状、情感症状的改善,并且不良反应更少,由此可见,该药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1]易海华.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10):155-156.
[2]万发增.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355-356.
[3]任丽.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2):45-46.
[4]夏仲,张恩.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6):442-443.
[5]陈钰.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5):30-31.
[6]胡君,卢玲.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3):33-35.
[7]韩刚亚,严冬梅,张新风.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试验[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21(6):257-259.
[8]刘林晶,刘家洪.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4):249-252.
2016-02-16)
1005-619X(2016)07-0750-03
10.13517/j.cnki.ccm.2016.07.035
123000 阜新市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