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灵灵
[摘要]中国特色是会计国家化的体现,会计国际化是趋势过程和目标。我们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做好会计协调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适应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会计国际化是发展趋势过程和目标;必须通过国际协调来解决会计差异的矛盾。
[关键词]中国特色;会计国际化;国际协调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1.2.2
1会计国际化
会计的国际化,是有关各利益主权国的会计主体依照同一或几乎相同的公认标准处理其会计实务,以便实现会计信息的多国共享的过程与趋势。这里所讲的国际化是指国际协调而非国际标准化协调,是指对各国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而标准化则意味着要推行一套严格的各国统一步调而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的规则。
1.1从制度属性看会计国际化
国际化的制度需求来自各国降低国际交易成本的初始目的,具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性质。而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制度供给者不可能尽得其益,制度消费者也不可能完全付费,一种制度一旦被成功地创新就可能会有搭便车者不断模仿,国际化也就成为许多国家降低本国会计制度创制成本的一种可能手段。由此,也就形成了会计国际化制度变迁的两种基本路径,即各国共同认可和遵循某些既有制度安排(如所谓会计国际惯例),或者共同制定出某些新的制度安排(如国际会计准则)。这也就是所谓的“会计国际协调”与“国际会计协调”差异(常勋,2003)的原因。
如果会计国际化都采用“自愿的合作性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在理论上应该就是公平或中性的。“但是,制度中包括既得的利益,其中既有得利者也有失利者,都会调动资源来支持或反对未来的变革”(诺思,1993中译本)。即使采用“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对各国都有利,各国也会因为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差异产生获利大小区别。这也就产生了制度的非中性或不平等性问题(张燕宇,1994)。
事实上,会计国际化始终存在着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会计惯例主要产生者和国际会计准则主导国的强制。一方面,对“本国特色”的会计制度被“拒之之门外”的压力,主要来自国际投资者(包括国际贸易参与者)对效率而不是公平的选择。中国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会计国际化方面的进展,也起于外资引进的需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而美国和欧盟近年来对国际会计准则态度的变化,更直接地反映了对国际投资者的争夺。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凭借其巨大的经济实力在输出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的同时,也输出了会计思想和惯例”, “即使一些发达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美、英会计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李孟顺,2002)。同时,由于制度供给的个别成本往往高于个别收益,声称其会计准则制定费用是全世界各国制定费用总和的美国,势必以国际会计惯例的主要产生者和国际会计准则主导国的身份,强化收回制度创制成本的努力。虽然各国的态度清楚地表明他们的利益追求,但由于制度的“锁入效应”(诺思、戴维斯,1994年中译本)和“路径依赖”(阿瑟,1995年中译本),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即使交易费用较高,这种由美、英等发达国家输出会计思想和惯例的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会计制度体系也可能长期存在。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制定机构的“中立”,也恐怕只能是一种奢望。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实施的重组计划再次证明了这种情况。
1.2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可能性
1.2.1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要求中国会计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往来日益扩大。要进行国际贸易必须首先了解外国公司的信用和财务状况,因而有必要了解外国公司的会计报告和会计制度,但这些会计报表并不是国内出口企业所容易了解的。除了语言不通外,更重要的是其所使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我国企业的财会人员并不熟悉,如果各国在会计制度和会计报表的制定中尽量能做到大体一致、相互认知可比,不但可以减少差异过大造成的不便,而且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另外,为了发展我国经济和民族企业,吸引外资,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就必须使我国内资企业的会计制度和报告能让外国投资者或与我国有经贸往来关系的外国企业所理解,这就要求我国会计能最大限度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一致。
1.2.2筹资范围的扩大化要求中国会计国际化
近年来,由于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生存,必须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和技术改造工作,在这些方面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只有较少企业能够依靠自己积累的利润,或本国的金融机构来应付国际竞争,大多数企业需要筹集国际资金。如果一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情况既全面又详细,并且财务状况良好,它就能获得资金。相反,如果一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情况不够全面,或没有真实地反映它的财务状况,它就失去得到资金的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迟早总要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的现实,我国的企业筹资也将日益走向国际化,如果我国的会计不能充分体现国际惯例,那么在激烈的国际资金市场竞争中会使我国的企业处于劣势。另外,发展中国家向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筹措借款,国际金融机构亦往往要求有关企业或建设单位提供依据国际会计惯例、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所有这些,都要求中国会计国际化。
国际会计的协调是缓慢的,通向国际化的道路不是平坦的。国际会计准则的最终形成有赖于协调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彻底解决,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并非面对个别的几个国家,而是广泛地面对处于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发达程度的各类型的国家。所以,不可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
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其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必将是分步进行的。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只能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总体进程基本一致,循序渐进,才能使中国会计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
2中国特色
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讨,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密切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提到中国特色,可能有人片面理解为就是中国落后的东西;也有人认为中国既然已经加入WTO了,就没有必要保持中国特色了,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特色也将不复存在。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应该正确地认识其本质。
2.1我国的会计特色
2.1.1会计管理的垂直性
根据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内的会计工作,形成“ 国家财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县(盟)财政局”的垂直管理体制,其他任何部门和团体无权管理。
2.1.2会计规章的层次性
表现为“ 会计法—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的纵向法规体系,和基本会计法规与行业会计法规以及综合会计法规与专业会计法规的横向法规网络等。
2.1.3会计实务的先进性
一方面,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必须以会计制度为依据;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实际工作中必然会出现会计制度中尚未规范的内容。
2.1.4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长期共存性
会计制度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地位,长期以来,会计人员习惯与按照会计制度来处理会计业务,而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入,加快会计准则的建设也势在必行,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长期共存、相互协调也是会计的特色。
2.2差异并不等同于中国特色
会计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这点是不受国界限制的。但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条件下,人们运用会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则是相互有别。因此,中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不能不体现中国特色,但亦绝非简单地保持中国会计的全部原有特性。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那些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现在及将来已经或将会成为经济发展障碍的方面。体现会计的中国特色,应该更多地考虑已经或将要发生的各种背景条件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诸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会计的具体使命不尽相同,因而各具特点,这一事实告诉我们,除非彻底地消除形成各国会计差异的政治、经济、法律等背景条件的差异,否则,各国会计差异永远存在。然而,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一国会计的现有特点,并非都要永久保持。因此,中国社会的特色亦非当前我国会计区别于其他国家会计的所有方面,否则,就无所谓会计的国际化,会计改革亦将裹足不前。
3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的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会计界也应当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如果中国会计的手段和方法不能国际化,恐怕就很难与国际会计同行进行合作,也不可能为跨国企业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然而,国际会计的协调是缓慢的,通向国际化的道路不是平坦的。国际会计准则的最终形成有赖于协调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彻底解决,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并非面对个别的几个国家,而是广泛地面对处于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发达程度的各类型的国家。所以,不可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其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必将是分步进行的。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只能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总体进程基本一致,循序渐进,才能使中国会计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常勋解读国际会计协调化[J].会计研究,2003(1.2).
[3]张燕宇集团利益和制度非中性[J].改革,1994(2).
[4]李孟顺谈中国会计的国际化[J].会计研究,2002(1).
[5]道格拉·C诺思,兰斯戴维斯制度变迁与美国的经济增长[Z].
[6]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学派译文集[M].上海:海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