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说明,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着重读、说的训练。
一、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这样的要求: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朗读的优劣是体现学生说、写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它需要眼、口、耳、脑等感官的并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作者经过推敲、锤炼而成的,其逻辑性较强,是学生学习的范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多让学生朗读:可全班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并用,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作者的心声。
例如,在教学《烟台的海》一课,教学时我以朗读为主,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边划,理解文章内容。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看挂图,用“I”把写景和写人的内容分开来。2.边读边看挂图。引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解。3.闭上眼睛边听范读,边想象文中所写景色和烟台的人的活动,体会课文用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来衬托烟台海的壮观。4.指名看图复述。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多朗读,使学生平时较粗糙的、不规范的口头语言得到修养、锤炼,从而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写起文章来口头语言、方言语言较少或根本没出现。曾经班上有一位后进生,在班举行的一次活动中,同学们都推举他讲故事,并且他讲得特别棒:语调抑扬顿挫,声声入耳,句句动人。这便引起我们的思考:他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么高,而写作能力为何这样差呢?我便对他说:“要提高你的语文水平,必须先过朗读关,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该同学在我的指引、鼓励、帮助下,狠下功夫朗读课文、课外书报。不到一学期,他的作文能力已跻身于班级前十名。事实证明,让学生多朗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理解文章,学生写起作文来病句就会逐渐减少,且口头语言会转化为书面语言。如果长期坚持,特别是从低年级开始,其表现更为突出。
二、加强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笔者认为:作文实质是在说话,是用书面语言说话。故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但要加强读的训练,更要注重说的训练。那些平时说话语无伦次的人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从一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口头造句、朗读、说话,且贯穿到课堂教学,正所谓的读、说、写三结合。而这种要求的提出,正好是学生迈进写好作文的体现。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思维能动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培养其口述能力。学生的口述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去年,我任教六年级语文科,刚接手,我就让学生写《升上六年级后》,要求先把习作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说出来,有许多学生低着头,愁眉苦脸,无可奈何;有的断断续续说了几句;有的病句连篇;有的不会用书面语表达。正所谓冰心在给小朋友的信中提到的“无话可说,有话说不出。”
后来我就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说话训练,鼓励学生说话,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
1.说好一句话。首先要说得完整,引导学生抓住一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清楚。然后要说得生动,可以通过扩句的练习来加以指导。例如:“她笑了。”可指导学生扩充为“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
2.说好一段话。说好一段话的关键是要明确要求,弄清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最后把句子连起来。例如在初读《夜晚的实验》时,我有针对性地提出下列问题:是谁做的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结果怎样?分别得出了什么结论?这样学生初读文章时按所设定的问题加以整理复述,口语表达能力能得到锻炼。
3.说好一个篇章。在教学中我用复述、讲故事、演讲、看图说话等多种形式训练,特别是复述,要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或一件事时。由于分步进行,故分解了难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说话也不感到吃力。
这样,学生从句到段,从段到篇,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从方言到普通话,每周一节课的讲故事、演讲训练……这样,学生说话的机会增多了,口述能力迅速提高,写作如虎添翼。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对于提高其写作水平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口述能力提高了,就会“伶牙利齿,出口成章。”
终上所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说话能力提高了,才能够写出较为理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