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琪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明清之际学校体育武术思想的新变化
罗琪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纵观几千年武术发展的历程,明清可谓是一个轴心期;不管在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都是一个值得人们去探索的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它传承了明清前的武术文化,又孕育了现代武术文化。
关键词:明清;武术思想;演变
武术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化内容,技术、理论、健身、娱乐等等,都被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且在短短的几百年中顺势爆发而出。在明清之前各种准武术文化形态都尝试通过途径展现武术,但是都因其局限而只能部分的、间接的反映着武术。军事活动是最早的武术载体,哲学思想、中医养生、宗教等都是反映了武术的哲理性和健身性,出现了武术流派形成,内家拳、外家拳,纵观明清以前的准武术文化,浅谈明清之际学校体育思潮,以及明清之际学校体育武术思想的新变化。
明清的而教育家颜元倡导实学思想,在教育中要求学生“文武相济”全面发展,是这一时期全面的教育的早期尝试者。这大大地提升了学校体育在当时的发展,明代继承了宋代的做法,通过开办武学培养高层次的军事人才,从而将我国的武术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据史料记载,明初时,由于明太祖崇尚“文武兼备”式的人才,不主张将文武分开,故没有建立武学,而是实行武官世袭,出于对武官及其子的教育,以《四书五经》和《五经七书》教授武官及其子弟。因此,我们可以说卫儒学是明代武学的萌芽,此后又相继设立了京武学和三镇武学,以使其更加完善[1]。明代帝王建立武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武官子弟的文化水平,让其懂得君臣、父子的关系,懂得做官做人的道理,从而强化他们对朝廷的热情,所以,明代武学的教学内容按重要程度依次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军事理论和武艺,我认为武艺高于武术,教材以儒家经典( 包括小学、大学、论语、 (孟子) 和武经七书为主。至于武举制度,明初时基于政治的考虑和对文武全才的推崇,拒绝武举,实行武官世袭制,但后来由于武官素质的下降,才不得不重新实行武举考选武官,并使之逐渐完善,于明弘治年间,武举制度趋于正规化。明代武举和武学的发展与实施,对当时以武术教育为主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民间习武风气的形成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由于武举武学的兴起致使武术教育得到推进和发展,而又因清朝后期西方列强的入侵,武举制度被废除。“武术”在中国古文献的最早出处——南朝宋颜延年的《皇太子释典会》诗中有“偃闭武术,阐扬文令”的句子,此处武术即指军事活动;娱乐活动中的角抵、相扑、戏曲、舞蹈、仪式等都与武术有着或远或近的关系;市井文化出现了“瓦舍勾栏”的打套子,它是演武的雏形。[2]
明清时期的养生家、医学家们搜集、整理了古代大量的养生资料并出版了很多有价值的养生著作,总结了许多精辟的养生哲理,逐渐形成了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养性、调气、蓄神为中心的一系列抗老延寿的理论与经验。主要的有《太极图》、《玄旨篇》等著作,这些养生著作图文并茂,记录和描绘了很多古代养生术式。在理论上也有所发展创新。导引养生动作造型优美、运动典雅、姿势柔美的特点。既能防病治病,又适应现代造型美的审美的要求。明清时期的导引养生学,不仅在理论上有新的提高,在实践中也有新的发展。主要有简明八段锦及易筋经十二势(改变筋骨肌肉的方法)等。明清时期的“八段锦”较宋代的“八段锦”简明易行。内容简明扼要,一学就懂,适应中老年人使用。另外,从八段锦和易筋经的理论和实践中创新而出的太极拳,有更高层次的保健价值。
武德简言之就是武术之道德,规足着习武者的各种行为,它伴随着习武者从拜师学艺到训练体悟,再到功到成名的个人武术活动的全过程[2]。武德分为三大类,传习、比武、用武之德,比武在古代是最常见的武术活动,本文重点从比武之德进行探析,擂台比武的发展推动了明清时期武术思潮的发展,在武者比武期间以"点到为止"为武术家的比武诉求,浓厚的人文关怀去评价一场武术比赛它既显示了比武者技艺的高超,又彰显了比武者高尚的品德。史料大量记载了非擂台形式的比武情形,而其中指导比武者行为的恰恰是武德。民间武术练者在比武时处处体现出以"礼"作为形式,以"和"作为宗旨的特点,从而使民间比武形成一种君子之争。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十分重视武举制度,又由于武举考试比较公正公平,加上武举授官制度的支持,使武举的各项制度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以至于人才辈出,多尔滚,皇太极等优秀武者。但到了清朝末后,可恶的西方殖民者用大炮、鸦片、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冷兵器与火器的较量渐显劣势。两次鸦片战争的大败,震惊朝野上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利炮坚船彻底打破了。门关锁国传统,用于战场厮杀的武术退出了战争的舞台,而与之相对应的靠比武艺、策问兵书的武举由于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也被迫废除,向西方工业学习的新思潮继而出现。
随后,武举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武术教育和传统武术却没有走到尽头,虽然迎来了与西方现代体育同样大发展的机缘,随之延续的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但是这段时期阻碍了对武术思潮的发展。
不难看出明清之际的学校体育武术思潮有着类似的影响因素和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是制约学校体育武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当然社会风气和思潮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明清之际学校体育武术思潮、武术思潮的养生学、武术思潮的武德,到清末武术思潮的演变。是一个从重视逐渐到不重视的过程,学校体育武术活动开展频繁到交流很少的时段。这离不开统治者的原因,离不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不同时期武术思潮有着不同的变化,武术是中华名族传统项目,我们学者要研究历史,展望未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56-01
作者简介:罗琪(1991—),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