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题画诗想象丰富的缘由

2016-07-16 15:27
人间 2016年20期
关键词:苏轼想象

赵 颖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浅析苏轼题画诗想象丰富的缘由

赵颖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题画诗,从狭义上讲,即画上题诗。诗人既要清晰地表达画中之景,又要凸显画外之意,想象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苏轼是北宋题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题画诗不论在数量或内容上皆为突出。其中有不少诗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在欣赏画时想象的再创造作用。研究这些诗歌,对于我们认识美感中想象的用法、想象与文化学识的关系、想象与生活经历及赤子之心的关系等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想象

题画诗,顾名思义,即在画上题诗。苏轼题画诗共计102题157首,约占苏诗总量的6%。所题画科,分为人物、山水、畜兽、竹石花鸟虫鱼及其它四类。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堪称中国题画诗史上的高峰。他的题画诗或是通过想象再现画境,如《韩干马十四匹》,通过描绘十四匹马的不同神态再现画境;或通过想象引发画意,如《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想象诗人自己隐居的场景;或通过想象阐释画论,例如《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一)中,诗人提出了“身与竹化”的命题,形象的描绘了审美创造的一种精神状态。那为什么东坡题画诗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呢?

一、北宋内敛的创作心态和平淡的诗风

宋代诗歌总体上追求一种平淡的诗风,这种诗风在苏轼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就连以追求生新瘦硬为名的黄庭坚也推崇杜甫晚年诗的平淡境界“平淡而山高水深”。诚然,确切来讲,苏轼的诗风是有一个动态的变化,但是一以贯之的是始终是平淡的诗风。如《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中说“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迩来一变风流尽,谁见将军著色山。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従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时。”认为李成山水以水墨写成,空灵淡泊、虚无缥缈,比之于二李的著色山更有无穷的韵味。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认可的平淡诗风就符合整个宋代文学的趋向。

二、渊博的学识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大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良好的家庭环境赋予了苏轼渊博学识的基础。年仅22岁的苏轼科举考试进士及第,也是在这次考试中,苏轼的文章风格极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得到了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认可和赏识,苏轼正式进入仕途。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小孤山,民间叫小姑,因为“孤”与“姑”谐音。山的西面旧有小姑庙,对岸有澎浪矶。“澎浪”与“彭郎”音近,民间又称矶为彭郎,并传说彭郎为小姑之婿。苏轼正是根据这一个民间传说对画面作了形象的开拓:孤山的峰峦,迷迷蒙蒙,象是女子的烟鬟。清澈平静的江水,象是一面妆镜。江中秀丽的孤山,就像一个美人晨起对镜梳妆,迷人极了。一幅平静的山水画,被苏轼的渊博学识巧妙一改,多么美丽动人啊!

三、丰富的阅历及赤子之心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用他的话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诚然,其中不免有自嘲的意思,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谪的逆境中建立的。政治上的失意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升华。例如,晁以道的《考牧图》是表现西周那种悠游自在、自得其乐的田间畜牧生活。而苏轼却从这幅画联想到他童年有时坐在牛背上读书、有时驱赶着牛儿巡山跨谷的放牧生活。而最后四句“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长作多牛翁”,表达了见画而兴憾,悔恨自己前半生热心于政治给自己招来祸害,却没有归隐田间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放牛翁。试想如果苏轼早年没有这种放牛的经历,怎能联想到自己,又怎能真正体会伏在牛背上那种悠然、自由。又怎能以一种坦然的开放的心胸对待一切,以一种乐观旷达的胸怀对待出与入的关系,达到了心灵的自由洒脱。

结语

苏轼在鉴赏绘画作品时,借助画面上简单的点、线及色彩,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生动的精彩的题画诗。这种想象或和画面有联系,或是虚构想象,这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想象的发挥,得益于苏轼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以及他那颗赤诚的心。可以说,知识越渊博,阅历越丰富、赤子之心越忠诚,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想象力就越能得到正确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2]徐中玉.苏东波文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1.

[3]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6.6.

[4]章培恒.苏轼诗文词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5

[5]陈邦彦.历代题画诗 [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6]袁济喜 陈建农.文心雕龙品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8] 程伯安. 苏轼题画诗跋所表现的绘画理论[J]. 咸宁师专学报,1984. (1)

[9] 汤炳能. 论苏轼题画诗的丰富想象[J]. 学术论坛,1987,(2).

[10] 张宝石. 论苏轼的题画诗[J]. 北京教育学报,1999,(4).

[11]张宝石. 东波题画诗的文化解读[J]. 广西社会科学,2005,(10).

[12] 矿浩源 雷东阳 何云波. 神·意·道:苏轼文论、画论、书论的比较研究[J]. 湖南大学农业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3] 贾涛. 从苏轼题画诗看其文人画主张—《书鄢陵王主簿所画竹枝二首》读解[J].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5).

[14] 汤志刚. 从苏轼题画诗看其绘画美学观[J]. 作家杂志,2011,(6).

[15] 邱月儿. 浅谈苏轼元祐题画诗的思想内容[J]. 作家杂志,2008,(9).

[16] 刘国庆. 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俗化与个人化倾向[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06-01

作者简介:赵颖,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苏轼想象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快乐的想象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超乎想象的雨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先想想再想象——看谁想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