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元,朱帝铭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老年大学
基本粒子的属性及演变规律
张龙元,朱帝铭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老年大学
弦粒子是“大爆炸”的第一产物。奇子级粒子、光子级基态粒子是弦粒子的逐级演变的产物。弦粒子、奇子级粒子在合成光子、电子、引力子、热子的同时还伴随产生了对应的反粒子。还可合成与正、反粒子相对应的不辉光、不带电荷的中性粒子。此类中性粒子有可能就是希格斯波色子、“以太”……类粒子。热能具有粒子性,可称为热子。根据三分法推断,每种基本粒子除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反粒子之外还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中性粒子——第三种粒子,与质子、反质子相对应还存在第三种质子——中性质子(中子),与费米子、玻色子相对应还存在第三种类粒子——热子、引力子、希格斯玻色子。
热能;高热能粒子;自然法则;演变规律
1.热能应由某种粒子携带着
从“黑洞”的组成结构分析。黑洞是由比分子、原子、质子、中子还小的粒子构成的。是由夸克、光子、中微子、引力子……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粒子构成的。通常人们都认为“大爆炸”后释放了巨大能量(热能)和辐射大量光子。
《大爆炸说》认为,创生宇宙是“大爆炸”事件发生时产生的高热能基态粒子——光子级粒子在逐渐降温过程中演变而成的产物。
“大爆炸”是由原始宇宙中的正、反黑洞偶然相遇发生“湮灭”反应或“黑洞奇点”的“热大爆炸”,而产生的宇宙现象,其温度可高达1000亿度。根据此宇宙现象推测:大爆炸的第一产物应该是比基态粒子更小级别的奇子级粒子——主要是热速奇子,其次还有电速奇子、光速奇子、引力奇子,还有自由奇子……。任何粒子都存在由不稳定转换为稳定的自然法则。在此“法则”的驱驶下,稳定性较差的热速奇子将部分转化为较为稳定的光速奇子、引力奇子、电速奇子。使温度逐渐降低,其余部分热速奇子将偶合成热速奇子对。几乎所有的光速奇子和引力奇子偶合为光速奇子对——光子、引力奇子对——引力子。电速奇子部分偶合成电速奇子对(属玻色子),大部分经“三、三制奇数组合”而形成属于费米子的电子,人们称其为基态粒子的光子、电速奇子对——电子、引力子及热速奇子对——热子,应属于大爆炸的第二产物,随第二产物——基态级粒子的诞生温度迅速下降了。
随时间的推移,基态粒子逐渐演变成夸克、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由于能量信息的传递与转换,热能转换为动能、电荷能,动能、电荷能转换为引力能。热能转换导致温度逐渐降低。动能减少必导致粒子运动速度逐渐降低。随夸克、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的形成,宇宙温度逐渐降低了,粒子的运动速度逐渐减少了。
许多大爆炸研究专家认为:大爆炸事件发生30万年后宇宙温度已降到3000度。在3000度降至宇宙常温的漫长降温过程中,基态粒子不再能合成夸克、质子、中子、原子、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任何粒子均可相互转化。如两粒光子在5×109k高温下可转化为一对正、负电子。携带热能的热速奇子对也可转化为携带电荷能的正、负电速奇子对、电子。携带引力能的引力子也可能转化为携带电荷能的正、负电速奇子对——电子。四种基态级粒子——光子、电子、引力子、热子均可进行类似的相互转换。与四种基态级粒子的正、负粒子相对应还存在四种携带零电荷的中性粒子——中性光子、中性电子、中性引力子、中性热子……。四种基态级粒子也可能转化为对应的中性粒子。此类粒子系中性粒子、又不辉光(中性光子的运动速度应该比光速更快),既隐形又隐性难以测知。
希格斯玻色子是唯一自旋量子数为零的中性粒子。至今尚无人找到它。此四种基态级粒子的中性粒子与人们预测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属性信息完全吻合。很有可能二者就是同一种类粒子。也可能希格斯玻色子就是此类粒子之一。根据二者的属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找到它,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很久以前人们曾一度认为太空中应存在且充满太空能传递电磁波的“以太”粒子。但谁也找不到它,谁也无法证实以太的存在。预言中对以太、希格斯玻色子的描绘与此类中性粒子非常相似,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很可能三者就是同一种类粒子。也很有可能以太、希格斯玻色子就是属于此类子。是此类粒子之一、二……。
如果推论正确,则热能就是一种粒子。携带热能的粒子就是“热子”。热子是一种粒子,热子也是一种实物质。具有粒子性,热子(热能)也具有粒子的一切属性信息。
3000℃以下的热速奇子、热速奇子对(热子)只能极少部分演变成光子、引力子、电子。而光子、引力子、电子不能继续演变成夸克、质子、中子……。光子、引力子、电子只可独立稳定地辐射于太空之中。绝大部分(热速奇子、热速奇子对)热子,只能演化成带0电荷的基态级中性粒子群(如中性光子……)。人们预测的以太、希格斯玻色子很有可能属于基态级中性粒子。这些中性粒子群。可独立而稳定地存在且充满整个宇宙太空,使其担任传播电磁波的职责。要使这群粒子转化成光子、夸克、质子、中子……首先必须在类似“大爆炸”的高温下完成逆过程,转化为奇子级粒子——热速奇子、光速奇子、电速奇子、引力奇子及其对应的奇子级粒子对。奇子级粒子和奇子级粒子对,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类似创生宇宙演变历程,演变成光子级粒子、夸克、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直至宏观物体。
生产生活中的降温现象非常普遍。人们都认为这种变化过程属物理变化,如果推论结果成立则降温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变化。
2.能量也有正、反之别
正、反“黑洞”相遇产生“湮灭”现象——“大爆炸”时可等量地产生正光子、反光子,同时释放巨大能量(热能)。由正物质(正“黑洞”)演变成正光子,由反物质(反黑洞)演变成反光子。释放的能量(热能)是否也有正、反之分呢?根据互为反物质的定义:“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质均相反”。可大胆推理:“湮灭”事件产生的光子有正、反之别,由“湮灭”事件产生的能量(热能)也有正、反之分。由正物质演变产生正能量、由反物质演变产生反能量。既然热能有正、反之分,热能肯定具有粒子性。而且一定具有相应的且互为相反的组成结构。光子是一种高动能能辉光的粒子,热能就是一种高动能、能放热粒子。由两个热速奇子偶合而形成的热速奇子对应该就是热子。“大爆炸”产生的高温可能就是热速奇子和热速奇子对即热子,反热速奇子和反热速奇子对即反热子,共同显现出来的表观现象。
3.能量是物质的精神物质的魂
宇宙中所有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信息通过信息转化最终均会转化为热能,物质所携带的能量均会以热能的形式消失“贻尽”。所有的物质将演化成不具有任何能量的“冷物质”。宇宙早该演变成不具有任何能量的冷宇宙了。如果热能不具有粒子性。随能量的消失宇宙早该演化成不具有任何物质的宇宙。宇宙太空早该演变成真正的“宇宙太空”了。
爱因斯坦的“真空能量假说”是否太假了一点。如果能量可以不需要物质粒子携带而独立存在于太空(真空)之中,像人的“灵魂出窍”漂荡于太空之中一样,则能量岂不成了“孤魂野鬼”。相信真空能量的存在,就像相信“孤魂野鬼”的存在差不多了。许多人相信“真空能量”的存在,就像相信“孤魂野鬼”的存在一样。有物质(粒子)才有能量,就像有人才有精神,才有灵魂一样,能量是物质(粒子)的精神!物质的灵魂!
1.二分法与三分法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最早运用二分法洞察世界、解释自然。据传,伏羲制八卦,文王作《易经》。易者太极,太极者“元气”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指的是宇宙自然万物诞生前,原始宇宙处于一种无边无际无形的“元气”状态,即为太极。宇宙的演变就是太极的演变。宇宙自然万物的形成就是“元气”即太极演变的结果。太极生两仪,二分法也,意指原始宇宙中的基态物质——“元气”演变成天和地,天为阳、地为阴,阴、阳谓之两仪。阳用一长横“—”表示,阴用两短横“――”表示。谓之阳爻、阴爻。两仪生四象,以阴阳二爻排列组合而得;太阳“□”(两长横),太阴“□”(两个两短横),少阴“□”(上两短横下一长横),少阳“□”(上一长横下两短横),此为三分法也。由阴阳二爻排列组合而成。四象生八封,四象之上再生一奇一偶就产生第三爻。由阴阳三爻经排列组合得八种组合方式,谓之八卦,由八卦经排列组合产生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意指太极生阴阳,复生三爻,由阴阳三爻衍生宇宙间自然万物和人文现象。
道家根据《易经.八卦》创立了道家阴阳学说,绘制了道家双鱼形负阴抱阳标识图——太极图。阴阳说又可称之为二分法。
儒家根据《易经.八卦》创立了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中庸之道。《易经.八卦》认为阴阳二爻奇偶排列组合产生少阴,少阳,即复生第三爻。儒家认为自然万物均具有阴阳两方面,还应具有少阴少阳,非阴非阳的一面——第三面。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称“三分法”。
上世纪阴阳八卦说之二分法被西方人学了去。并运用二分法设计出开关电路,制造出了电子计算机。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运用二分法预言每一种基本粒子都应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反基本粒子。如与电子对应的反电子,其质量与电子完全相同,而携带的电荷正好相反,与质子对应存在反质子,后来各种基本粒子的反粒子被许多科学家先后、逐一找到,狄拉克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狄拉克因此而扬名天下。
国人习惯采用三分法认识世界,洞察自然。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利用三分法解释世界之道。三分法认为自然万事万物均具有其相反的一面。还存在非正非反,非正非斜,非正非负的中庸一面,三分法较之二分法虽然只多了一个唯数,但是采用三分法解释自然万事万物较之二分法要客观得多,准确得多,全面得多。如在解决家庭纠纷、矛盾之时,用二分法断案非常困难,很难分清谁是谁非,故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之说。利用三分法能轻而易举使家庭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2.与正、反粒子对应的中性粒子
根据三分法原理推断,与质子对应存在反质子,与质子、反质子相对应存在一个带0电荷的质量相近的中性粒子——中子,以此类推,每一种基本粒子除了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反粒子之外,还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似正非正、似反非反、似负非负、非正非负、非正非反的中性粒子,如与电子、正电子相对应还存在一个中性电子。其质量与电子、正电子基本相同,所带的电荷为0。
3“.三、三制奇数聚合”是构成费米子的自然法则
三分法引起本人对军旅生活的回忆。我曾经是一个兵,了解一点军队的组建机制,三个班组建一个排,三个排组建一个连,三个连组建一个营……三个师组建一个军。此组建形式称“三、三制”。以“三、三制”组建成的人民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赢得了最后胜利,成立了新中国,可见“三、三制”确有其奥妙之处。
现代科技已经测知,质子、中子均由三个夸克组成,质子由二个上夸克、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二个下夸克、一个上夸克组成。
人们都认为电子不是由夸克组成,电子是由什么样的次级粒子组成的呢?有人认为电子是由两个电速奇子盘旋偶合而成。
意大利科学家费米认为:普通物质都是由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的粒子(后统称费米子)构成。而且是由第一代费米子——电子、上下夸克、电子中微子构成。质子、中子都是由上、下夸克构成,因此可以说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都是构成普通物质的费米子。
现在已经定论: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的费米子偶合时必将形成自旋量子数为整数的玻色子。若以两个电速奇子盘旋偶合而成电子,则电子将成为自旋量子数为整数的玻色子。电子是构成物质的费米子。要使电子保持费米子特征,则电子必须由三个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的电速奇子奇数组合而形成。电速奇子只有在三个、三个的奇数聚合过程中才能形成一系列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的费米子。这种聚合方式拟称“三、三制奇数组合”。推理认定:“三、三制奇数组合”是构成所有费米子的自然法则。“三、三制奇数聚合”是基态级粒子的次级粒子之一――电速奇子逐级演变成夸克、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等费米子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
1974年4月下旬,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里克特在铌球上发现了一种比电子还轻三分之二的新粒子,并命名夸克(j∕Ψ)。
电子是由三个电速奇子构成,则电速奇子是电子质量的三分之一,丁肇中发现的夸克也是电子质量的三分之一。又获悉正电子与负电子湮灭时产生三喷注现象。即产生了一个夸克、一个反夸克和一个胶子。则电子也应由夸克组成。电速奇子和夸克都是费米子。根据哲学中的唯一性原则推理认定,二者应该是同一种粒子。如果推理成立,可以说电子是由三个电速奇子构成,也可以说电子是由三个夸克构成。
因此可以说电子、质子、中子都是由夸克构成。而且均由三个夸克构成。重子也是构成物质的费米子,重子也是由夸克严格遵守“三、三制奇数组合”自然法则构成。也是由三个(三种)夸克构成。根据“三、三制奇数组合”自然法则和电荷兼容原理,各种质量不等、电荷各异(0、±1、±2或±1∕3、±2∕3)的夸克可构成质量不等电荷不同的其它一系列重子。
是否可以说构成物质的费米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呢?难说,很难说。因为构成物质的费米子——中微子暂还不知道其组成结构,不知是否由夸克构成。若中微子与夸克的质量相近,则中微子就是中性夸克。若中微子的质量比夸克还小些,则中微子就是夸克的次级粒子。若推论成立,中微子就是中性夸克(或者说是夸克的次级粒子——亚夸克),则可定论:构成物质的费米子都是由夸克组成。
玻色子都是自旋量子数为整数的基本粒子。都是只起传递作用力的传播子。还有许多不属于基本粒子的非基本粒子,都是存在于普通物质粒子之间的“无足轻重”的传播子。
4.费米子是构成普通物质的“骨架”粒子
现代科技已测定,一个强子(重子、质子、中子)的质量大部分属于把夸克束缚起来的胶子,而不是夸克本身,如一个质子质量有938MeV∕C2,其中夸克的质量仅有11MeV∕C2,其余都是胶子的质量,存在于原子核内,质子与中子之间的起弱相作用力的W±粒子的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00倍。
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称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等是构成普通物质的粒子。玻色子及其它非基本粒子都是分布在费米子之间起作用力的传递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传播子。从质量分配上讲,构成物质的费米子在物质总质量中所占的比例犹如九牛一毛。费米对物质组成的定义域未免使人产生了“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不免使人具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叹。
人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一种物质。是一种特殊物质——是动物,是高级动物。人体的组成结构是:由相同的细胞构成组织。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各种不同的组织。由不同的组织构成器官。由不同的器官构成系统。人体共有八大系统。由八大系统构成人体。为了说明问题,本文把细胞组织分为两大部分。由骨细胞等物质构成硬度很大的骨胳组织。由其它所有细胞构成了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软体组织。人能直立行走是骨胳组织—“骨架”的独特功劳。
费米子只是构成普通物质的“骨架”粒子。就像骨细胞是构成人体的骨胳组织一样。玻色子粒子和其它非基本粒子是构成普通物质的软体组织――“肉”。相当于除骨胳组织之外的其它组织是构成人体的软体组织一样。这种说法把所有的粒子都包括在物质之中。所有粒子都可以构成普通物质,所有粒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人体的质量(重量)随时间、空间、状态等环境条件不同具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是因为构成人体的细胞组织及细胞间质的数量、质量随时间、空间、状态等环境条件不同而变化所引起的。构成物质的“肉”——玻色子是具有自旋量子数为整数的基本粒子。玻色子不遵守泡利不兼容原理。一个量子态可以被任意多个粒子所占据。在时间、空间、状态等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构成物质的玻色子数量、质量可塑性较大,可引起构成物质的粒子——电子、夸克、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的质量,在不同时间、空间、状态下具有不同的质量。人们给出的质子、中子的质量及原子量、分子量是在常态下某一时间、空间点的量。
总之,构成普通物质“骨架”的12种轻子和36种夸克(1-48号基本粒子)都是由夸克(或者说电速奇子或夸克的次级粒子)严格遵守“三、三制奇数聚合”自然法则和电荷兼容原理演变而成。构成物质的“软体组织——肉”——传递作用力的传播子和介子有两种演变方法。一是由费米子偶合而成。二是由玻色子奇数聚合或偶合而成。费米子和玻色子是构成物质的两大类粒子。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的整体。
5.第三类物质(粒子)
(与费米子和玻色子相对应的粒子)。
利用三分法推断应该还存在介于费米子、玻色子之间的第三类粒子。第三类粒子应该具有既能参与费米子的演变又能参与玻色子的演变的特性。此第三种类的三种粒子确有其特殊之处(独特之处):人们对“热子”总是视而不见。对希格斯玻色子、引力子总是想见而不得见。正是这三种粒子不同于费米子、玻色子的独特性质而引起的。
在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理论中有两种基本粒子未包括在内。一种是自旋量子数为2的引力子(设想引力子自旋量子数为零似乎更有道理),一种是自旋量子数为0的希格斯玻色子。本文本人捏造出来的热子当然也不会包括在内。此三种粒子是否就是第三类粒子。此三种粒子是否具有第三类基本粒子的特性。
无论是费米子、还是玻色子在演变过程中(如湮灭过程)都能释放巨大的能量(热能),无论是费米子,还是玻色子在演变过程中其引力都可以被削弱。引力的削弱可视作引力能被某种粒子带走了。带走了引力能的某种粒子粒子必然称作引力子。因此费米子、玻色子的引力削弱可称作费米子、玻色子在演变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引力子。宇宙万物是循环演变的。质能转换定律是可逆的。则上述两种变化也是可逆的。这两种可逆性变化足可证明热子、引力子既可参与费米子的演变,又可参与玻色子的演变。这两种粒子的性质与第三类物质的性质相吻合。
于是可断定热子、引力子就是介于费米子和玻色子之间的第三类物质。希格斯玻色子自旋量子数为0。在参与费米子、玻色子的演变时都不会影响、改变他们的自旋量子数。也可断定希格斯玻色子也是介于费米子与玻色子之间的第三类物质粒子。
1.能量守恒
能量是物质的属性信息之一。质量是能量的存在形式之一。故质量也是物质的属性信息。能量是物质的一种本能,是物质与生具来的一种常量。可转化、可传递,但不可增减,更不可消失。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可分为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核运动、生命运动……等。还有近代新发现的湮灭运动。运动(动能)也是能量的(存在)表现形式之一,这些运动有两个共同的主要特征(实质):一是物质的属性信息——能量的转化与传递。二是物质的分解与化合。物质分解——物质的大颗粒变成小颗粒时释放能量。物质化合——物质的小颗粒变成大颗粒时吸收能量储藏能量。
能量是什么,是物质的“精神”,是物质的“灵魂”。像人的精神,人的灵魂一样。它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每种物质都是一个能量储存库,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基态粒子构成一系列高级别粒子的“粘合剂”。
人们的一切活动——生产、生活等都离不开能量。所需的能量均来源于各种物质的能量储存库。
物质释放能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裂解程度有关。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需的能量量级不高。利用有机物柴、煤、天然气、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来的能量就够了。
人体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品,食品进入肠道,在肠道内消化吸收,再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进行内消化。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人们需要更多的能量时,就需要从核裂变中获得。核反应、核爆炸或核裂变时产生的能量比有机物燃烧(包括普通炸药)释放的能量要多几十万倍。
也就是说人们需要较少的能量时,只要把较大分子裂解成较小分子就可满足需要。需要较多能量时就需要把较大原子裂变为更小的原子(如铀U235)——核裂变才能满足需要。
正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产生湮灭现象时释放的能量比氢弹爆炸时释放的能量还多。“500克反物质产生湮灭现象时所造成的破坏力远超过氢弹”。有人估计湮灭现象释放的能量是氢弹爆炸时释放能量的几十万倍(30万)。
综上所述,物质裂解程度越少释放的能量越少。裂解程度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多。彻底裂解释放的能量最多。这是物质的属性信息转化的结果。是粒子间的引力能转化为热能的结果。因为原子间的引力能(键能)少于中子与质子间引力能(核能)等。
在宇宙演变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能量守恒定理告诉我们,有机物燃烧后分解成CO2和水释放的能量等于CO2和H2O成有机大分子光合作用时所吸收的能量。核裂变、原子弹爆炸时,质量较大的原子裂变成质量较小的原子释放的能量等于质量较小原子合成质量较大原子所吸收的能量。
基本粒子裂解成基态粒子——光子时所释放的能量等于基态粒子——光子合成基本粒子所吸收的能量。正反物质相遇产生湮灭现象时所释放的能量等于由基态粒子——光子级粒子合成正、反物质所需能量的总和。
在宇宙演变过程中,演变的程序和机理是可逆的。在各级粒子的裂解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具有量级差别。各类物质形成的条件——所需的能量也有量级差别。
有机物燃烧时是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释放的能量不多。有机物合成所需的能量也不多。常温下就可以进行。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常温下就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
原子弹、氢弹爆炸,湮灭现象释放的能量均很多。故它的逆过程所需的能量也很多。故由能量、光子等基态粒子合成基本粒子、较小基本粒子合成较大基本粒子,由基本粒子合成原子,由小原子合成大原子。在常温下很难进行。只有在大爆炸时产生的高温(1000亿度)下,在逐渐降温过程中逐级完成。大爆炸说认为:在1000亿度高温下各种基态粒子均呈气态。随时间推移,因能量信息的转换温度逐渐降低。各种粒子——夸克子、电子、质子、中子逐渐形成。继而合成原子、分子等物质。最后形成今日之宏观宇宙。
在各级裂解过程中都能释放能量(热能)、光子。证明能量、光子存在于组成物质的原子间(称化学键)、原子核与电子间(称电荷引力、电磁力)、质子与中子间(称核引力)、胶子、基本粒子间。也可认为能量、光子就是构成物质的组成部分(粒子)。
能量、光子存在于各种粒子之间或粒子之中,现代科技测知,构成质子、中子的夸克之间还存在传递“核力”的胶子。原子核中的中子与中子间存在产生弱相作用力的W±、Z粒子。原子中电子和质子之间存在传递电磁力的光子。还有人认为这些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统一的能使这些粒子结合在一起的粒子——重力子。但谁都尚未找到它。重力子与光子、胶子、W±、Z粒子,这些粒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些粒子在电子、质子间,质子与中子间,中子与中子间倒底起什么作用,有多大作用,有的认为起力的传递作用,有的认为起吸引作用,有的认为两种作用兼而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原子、原子核在裂解过程中均放出能量(指热能、热子)和光子。裂解后胶子,W±、Z粒子都不见了,说明胶子、W±、Z粒子只能存在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之间。同时也可以证明胶子、w±、z粒子可能是光子和能量(热子)……的集合体。或者说能量(热子)、光子……是构成胶子、W±、Z粒子的组成粒子。
所谓的重力子可能就是光子、能量、胶子、W±、Z粒子的统称。这些重力子在原子中,原子核中既有力的传递作用又有吸引作用。但并非是质子与电子构成原子、质子与中子构成原子核的主要作用。现在已经发现了许多基本粒子。其中有许多基本粒子都存在于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之间。成为这些粒子之间的“粘合剂”。
2.质量守恒
“裂解”过程可分数级:一由大分子变成小分子,二由小分子变成原子,三由大些的原子变成小原子,四由最小原子变成基本粒子,五、由大些的基本粒子变成小些的基本粒子直至变成最小基态粒子——光子级粒子。当裂解程度趋向无穷大时称彻底裂解。
裂解过程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裂解后释放的能量,光子质量总和还应等于裂解过程中物质所失去的质量。所谓1吨煤燃烧后质量少了0.7克。核裂变时的质量亏损,正反物质相遇而湮灭其质量为0,是我们测量技术的局限性。暂时无能精确测定而已。
燃烧1吨煤质量减少了0.7克。燃烧1吨煤释放的能量和产生的光子质量总和应当等于0.7克。也可以这样说:燃烧一吨煤,产生了0.7克光子和热子、引力子、中微子……。
核爆炸后,质量有些许减少,称质量亏损。核爆炸后释放的能量(指热能、热子)和辐射的的光子……。质量总和应等于“质量亏损”的质量。亏损的质量就是辐射的光子和热子……的质量。
总之,宇宙演变是循环演变的,若能量光子无质量、无体积,宇宙演变就循环不起来。质能转换定律是可逆的。无质量无体积的能量、光子可转换为有质量、有体积的物质。宇宙中物质的演变规则是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永不停息地循环演变,而不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永不停息地循环演变。
[1]魏文军.基本粒子的一些哲学思考[J].甘肃科技.2004(12)
[2]李爱国,覃征,鲍复民,贺升平.粒子群优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