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及应对措施

2016-07-15 16:54徐广宇张永梅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言素养网络流行语冲击

徐广宇+张永梅

摘要: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教师必须顺应潮流,从语言规范、思想文化等方面给予学生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大学生 语言素养 冲击 应对措施

陈一民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

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46.4%。从以上数据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必然受到网络的影响。其中,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尤为显著。

一、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与传统语言相比,少了很多规范与束缚,更加民主化、多元化,新鲜别致、形象幽默,带有娱乐性和不规范性,流行速度非常快,同时又容易被人遗忘,网民主体年轻化的特点又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因此,有人把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称为“第三次语言革命”。网络流行语符合大学生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改变法则、挑战权威等心理特点,它的盛行对大学生语言素养造成了巨大冲击。

1.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积极影响

(1)丰富大学生日常词汇

2012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紧跟时代步伐,收录了多个网络流行语,如“微博”“月光族”“醉驾”“团购”“宅男”等,甚至连东北方言“忽悠”等也被收录其中。2010年11月10日,“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汉语新鲜词汇的重要来源,被大学生高频使用,成为日常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丰富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内容

有些网络流行语虽然出现时间短,但符合语法规范,表现力强,能够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比如“被”字,用在动词或名词前,表示情况与事实不符或者是被强加的意思(含讽刺、戏谑意),网络流行语“被就业”“被小康”丰富了“被”的表达内容。

(3)丰富了大学生的语言及情感表达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展示人的思维和情感,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形象、幽默夸张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展示了大学生内心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网络流行语还可以释放大学生的各种情绪,达到宣泄效果。如“杯具”“神马都是浮云”,前者改变了原词语的感情色彩,后者则是新造语,两者都反映了大学生一种自嘲却又积极的双面人生态度,更加具有娱乐精神。

(4)感受文化交流和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密切,对大学生影响最深的就是英语文化。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的碰撞自然更容易创造新鲜的网络语言,如“爱豆”是idol(偶像)的中文音译;还有些娱乐性极强的音译,如“狗带”即go die的音译;最能体现文化交流融合的应该是“no zuo no die”这样的表达,这条短语源自中式英语,汉语意思是“不作死就不会死”;韩剧在我国热播之后,韩语中的词汇也开始成为网络流行语,如“欧巴(哥哥)”“Wuli(我们)”。

2.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消极影响

(1)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符号化、碎片化破坏了大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互联网信息的高速更新频率使网民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流行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网络流行语还未来得及沉淀就已经消失,而语言素养需要沉淀和积累。网络流行语符号化、碎化的特点,使大学生交流语言浅层化,阅读文字快餐化,无力领略更深层的语言之美,排斥厚重、艰深的文字,导致大学生的深入阅读和思考能力退化。

(2)网络流行语的自由与不规范表达破坏语法规范

很多网络流行语不符合语言表达的逻辑,有的过于缩简,和传统缩略习惯相差甚远,还有些网络流行语必须配以表情包或图片,否则会让人不明所以,这不利于大学生规范地使用语言。

(3)过于追求新异、调侃和戏谑,破坏汉语的传统美感

汉语和汉字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其能稳定发展到现在,有多种因素,其中文字的美感是重要原因。网络流行语基于互联网平台,常常在极短时间内就以某一流行语发起网络狂欢,如“良辰体”,良辰最喜欢对那些自认为能力出众的人出手;良辰不介意奉陪到底。诸如此类的句子,像病毒一样消解着汉语的传统美感。

(4)过于最求网络流行语,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糊”“吃土”“吃藕”“扩列”,这些极为新鲜的网络流行语固然可以在相似的群体中找到认同感,拥有共鸣,但是在更大的交流范围中就会造成沟通障碍。

(5)一些不健康字眼横行,破坏汉语的纯净

“撕逼” “逼格”“草泥马”等,这些趣味低级、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的风行,极大地破坏了汉语的纯净,对大学生的语言素养是一种精神污染。

二、应对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冲击的措施

网络流行语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新的语言潮流和语言方式。在网络面前,教师该怎样应对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呢?

1.顺应新的语言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在不断变化。网络流行语既然已经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教师就应顺应潮流,在日常交流中活学活用。但在接受、传播和使用网络流行语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两面性,不盲从、不滥用,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加强语言规范教育,树立语言榜样

语言规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学、文字类课堂及相关教师更是肩负重任。教师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在日常的师生交流、课后阅读、舆论宣传、书面写作等各种途径和环境中,都要充当积极、规范的语言榜样。

3.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做好思想和文化引导

教师应构建文明校园,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变迁。因此,除了在语言规范上进行引导,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文化现象,学会甄别,从思想上和文化上防止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素养网络流行语冲击
外出就餐对英国餐饮业的冲击
色彩冲击
阅读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回归阅读本味
词语教学的智慧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