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寿山石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2016-07-15 04:25福建博物院叶燕婷
海峡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寿山寿山石石雕

福建博物院 叶燕婷



浅论寿山石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福建博物院 叶燕婷

从南朝墓葬中出土的寿山石“猪俑”一对,到近现代寿山石雕产业的发展,寿山石雕刻艺术历经1500多年历史;从唐代兴盛佛教,寿山石借助僧众之手,广为传播,到宋朝篆刻艺术的借入,带来高雅与实用的印章文化;从清代历代皇帝的推崇,寿山石雕进入鼎盛时代,到近现代寿山石雕刻与多种文化艺术的结合,开辟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正是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寿山石文化,才有如今扬誉海内外的“中华瑰宝”。

寿山石 雕刻艺术 文化特色

1 寿山石概况

寿山石(英文名larderite),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工艺雕刻石种,因产于福州市北郊的寿山及其邻近地区而得名。寿山石主要组成矿物为地开石、高岭石、伊利石、珍珠陶土、叶腊石等,常见颜色为黄、白、红、褐等色,具有石质脂润、天生丽质、五彩斑斓、品种繁多、柔儿易攻等特点。寿山石通常分为田坑石、水坑石和山坑石三大类。田坑石中,黄色品种最为珍贵,称“田黄石”,简称“田黄”。自古以来,福州民间就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而较好的田黄石价值却比黄金还高出许多倍,故清代文学家朱彝称寿山石为“天遣瑰宝”。寿山石石质温润细腻、通灵剔透,本身就是观赏的珍品,再加上历代石雕艺术家的构思设计,将材料美和工艺美巧妙融合,赋予寿山石以文化的底蕴并创作出完美的佳作。

2 寿山石雕刻艺术的起源

福建寿山石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发展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为“榕城三绝。”寿山石雕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与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1954年9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福州仓山区桃花山,出土寿山石卧猪,同年在仓山区乐群路速成中学建筑工地的南朝墓中,也出土有寿山石“猪俑”一对。1955年,在福州市北郊二凤山的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墓葬中,出土有石雕[1],这是迄今所发现年代最早的寿山石雕刻品,说明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福州先民已经懂得用刀雕刻寿山石。南朝贵族将寿山石“猪俑”作为随葬品,以祈求墓主在阴府尽享丰衣足食、荣华富贵。这些史实已充分表明,在历史的早期,寿山石已作为一门艺术,进入先民的视域与生活之中,并打上民间世俗墓葬的文化烙印。古语道:玉不琢不成器。作为宝石中的奇葩寿山石,具备了自然的色彩与质地,再经历代艺人不懈的创作,成为了精美的艺术品。

3 寿山石雕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

寿山石雕历史文化的发展是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经过无数岁月的累积,而渐渐从早期的简单原始过渡到复杂完善。唐代是寿山石雕的第一个传播期,寿山石雕在这一阶段有了飞跃的发展,跟这一时期社会物质的富足、文化的繁荣尤其是佛教的兴盛等有紧密关联。唐代佛教盛行,唐武宗元年时,全国僧人有17余万,而仅仅过了四年,唐武宗五年,一次还俗的僧尼已多达 26万人,真有着前呼后拥、不可阻挡的态势,这一态势也波及处在东南的福州。当时的寿山地区,也是寺院林立,僧人多达数千,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宗教力量的渗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信仰,也影响着人们对寿山石雕的认识,良好的自然条件与客观因素,以双重推力,推动着寿山石雕的发展。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往往会获得寺院些许馈赠,这些馈赠大多是僧侣们随手拾取的寿山石佛珠串、寿山石如意配饰件和摆件等等。寿山石雕借助僧众之手,得以强有力的播洒,从而让更多的人经由宗教发现寿山石雕,并发现凝结在寿山石身上的雕刻艺术。同时寿山石雕也借助缥缈的梵音,随着信徒的足迹,走向了东南亚和全国各地,在更广泛的区域获得初期的影响力。这个时期的寿山石雕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到了宋代,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也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寿山石雕得到了高速发展,已初具规模,而且题材广泛,除了各种民间世俗文化的欣赏品之外,还跨入了宫廷官府文化的大门。但直到元明之间,寿山石才得以被更具力度的开采和利用,正是这个时期的艺术需要决定了寿山石的文化走向。元明之际,随着“花乳石”篆刻开始盛行,因篆刻艺术对石材的要求十分苛刻,过硬过软的石质都不适合篆刻,而寿山石的品质十分适合篆刻的受刀,而获得篆刻艺术的认可,因而,篆刻艺术将寿山石带入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寿山石章也应运而生,印纽制作精美古朴,兼备欣赏与使用功能,从而得到文人雅士、鉴赏家和篆刻家的钟爱。这个时期出现了皇帝御用的寿山石印玺,此时寿山石印章钮头装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寿山石印章雕刻艺术。明代经营寿山石雕的商业也逐渐发达。

到了清代,寿山石雕有了长足、全面的发展,构成寿山石雕的鼎盛时代。雕刻艺人因材施教,艺术形态更为多样,其种类有印章、文具、圆雕及镶嵌器皿等,特别是印章钮头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受到帝王将相的喜爱。清代的10个皇帝里,除顺治之外,都是寿山石的爱好者。康熙是清代第一个倡导大规模开采寿山石的皇帝,康熙有“康熙宸翰”等寿山石印章,雍正拥有寿山石印章160余枚,乾隆的寿山石印章则多达609枚[2],其中举世闻名的“田黄三连章”更是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它是用一块大田黄石镂空成三条石链,每链系一方印玺,分别文曰“乾隆宸翰” “惟精惟一”和“乐天”,乃是乾隆的随身御宝,后由溥仪将此稀世之宝交给国家。这套印章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咸丰有“御赏”和“同道堂”寿山石印,就是这两枚小小的印章,伴随慈禧处于权力巅峰长达47年。皇帝如此酷爱寿山石,王公大臣以及文人墨客、庶民百姓,更是趋之若鹜。同时,众多文人、名士和诗人因爱石而留下许多言石、吟石的著述与诗篇,如清大学者高兆的《观石录》,著名经学家毛奇龄的《后观石录》等,提出了寿山石的三坑分类法。民国龚礼逸的《寿山石考》、陈子奋的《寿山石印石小志》,都是寿山石文化难得的纪实篇章。

20世纪后半叶是福州寿山石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文化积淀以及无数寿山石雕刻艺人的不懈努力,寿山石雕刻艺术从单一到丰富、从简单到复杂,终于达到历史上最成熟的阶段。现在的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也就是说寿山石工艺敞开更大的胸怀,接纳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与艺术,在雕艺的创新与自身文化的积累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种,无论是反映现实生活、历史革命题材,还是描绘自然景物和传统题材,都富有新意,体现出时代精神,真是琳琅满目,让人心动。特别在1999年国石竞选中,寿山石一举夺魁,成为国石,名扬四海,价值倍增。寿山石雕的多彩多姿、文化之韵、收藏之趣、档次之高,都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及馈赠礼品、收藏、鉴赏的最佳选择。其不同寻常、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以及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深受国内外鉴定家和收藏家的好评。

4 结语

实际上,寿山石自从被人开采,进入雕刻领域,就打上了文化的符号,这一符号经由不同形态呈现出来,在寿山石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它的机遇期、发展期与成熟期,这不同的时期,正是由于寿山石与宗教、书法、篆刻、绘画、文学、地质等多种文化的渗透与结合,再加上清朝历代皇帝的推崇,形成了五彩缤纷的雕刻艺术与文化特色,尤其是近现代艺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将寿山石雕刻艺术推向历史的巅峰,从而将寿山石文化发挥到了极致。由此可见,寿山石雕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流传广泛,随着时光的推进,一代代雕刻艺人的不懈努力,薪火传承,雕刻艺术又有飞跃和提升,并于近代发展成为扬誉海内外的“中华瑰宝”。1000多年来,寿山石雕以晶莹、瑰丽、高洁、通灵的寿山石为载体,吸纳中国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形成海峡西岸独具特色的寿山石文化。

[1] 方宗珪. 寿山石历史掌故[M]. 北京: 荣宝斋出版社,2010.

[2] 董洪全. 寿山石鉴赏新编[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寿山寿山石石雕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不灭的初心(节选)
寿山石的自动化拖拽抛光研究*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
兽医也能做“御医”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