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 陈婉芬
泉州市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几点思考
泉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 陈婉芬
该文对泉州市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基本情况、发展成效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阐明培育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适合泉州特点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新型科研机构 创新服务平台 泉州市
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兼具“公共属性”和“市场属性”两大特征,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基础保障。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是泉州市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地方样板的重要举措与战略路径之一。
1.1 基本情况
新型科研机构是一种由民营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的,专门从事技术开发、转让、技术咨询与服务、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的公司制企业。对于新型科研机构的界定,关键看其体制机制和特征,资源配置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机制企业化、产学研功能一体化、绩效评价体系化是鉴别新型科研机构的主要特征。
目前,泉州市共有新型科研机构28家,其中,经认定的有16家,正在培育的有12家,主要涵盖了新一代数字通信技术、物联网、工业设计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陶瓷、丝绸、纸织画等泉州特色产业领域。
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泉州市围绕“泉州制造2025”,加大与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等外部创新资源的对接力度,搭建了一批创新服务平台。如晋江引进了中纺院等6家国家级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38家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石狮企业与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
1.2 发展成效
1.2.1立足泉州特色,支撑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目前,经认定的16家新型科研机构中,有5家立足于泉州本土文化,以泉州特色为研究方向,支撑泉州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例如,梅森纸织画艺术研究院致力于促进纸织画产业的集聚壮大,推进永春县纸织画产业化进程,推动传统工艺纸织画的创新发展。
1.2.2创新成果涌现,产业推动效应逐步显现
经认定的16家新型科研机构共有合作项目93项,服务合同149份,实用新型专利72项,发明专利34项。除专利外,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开发的产品经福建省经信委鉴定为新产品,产品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泉州市科德功能陶瓷技术研究院开发的产品荣获了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和优秀发明项目专项奖。
同时,新型科研机构产出的创新成果与泉州市重点产业联系紧密,产业推动效应逐步显现。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例,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致力于石化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推动了石油化工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和产品精细化,成为福建省“石化强省”的科技支撑平台。
1.2.3创新资源集聚,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泉州市新型科研机构多数是由产业链中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有效整合了各方创新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协同创新体系。例如,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通过与厦门大学等科研单位进行交流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构建了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的孵化基地。
1.3 面临的主要问题
1.3.1市场化循环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虽然泉州市目前共有近30家新型科研机构,但大多数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均是向内部企业或股东单位进行转化,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同时,部分新型科研机构与企业没有建立起良性的市场互动机制,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创新平台方面,大多数泉州市特色技术研发平台尚处于初创期,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尚未发挥。同时,政府支持企业建设的技术中心、实验室、检测中心等载体,对外开放程度很低,有的甚至闲置,没有发挥出公共服务功能。
1.3.2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还未建立
大部分科研机构的研发资金目前主要依靠政府的项目资金,并不能够满足实际的科研需求,同时,科研机构的融资渠道窄,没有与社会资本建立起多层次的融资服务,导致研发资金短缺。
1.3.3多层次人才发展机制尚不健全
泉州市对高端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有利于吸引、留住国际化人才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成长环境都不够理想,承载高层次人才的平台不足,现有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优惠措施存在宣传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针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复合型人才工作体系亟需完善。
1.3.4优惠扶持政策不明朗
新型研发机构虽然实行企业化运营模式,但目前国家、省里还没有出台具体政策,无法确定其可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抵扣、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免税以及技术转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2.1 培育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是泉州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等重大决策。当前,泉州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技术创新支撑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发展新型科研机构是泉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解决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重要路径,也是泉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2.2 培育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是泉州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此,尽管泉州市经济总量连续16年位居全省第一,仍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因此,泉州迫切需要利用新型科研机构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强、能够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优势,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取得突破,为打造经济新增长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2.3 培育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泉州制造2025”制造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泉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典型城市,被确定为“中国制造2025”的延伸和地区性示范。在此背景下,新型科研机构将成为泉州市从创新源头推动“泉州制造2025”制造强市战略、培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泉州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3.1 整体要求
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发展目标,以构建“创新—创业—创新”高效循环系统为发展定位,以支撑泉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市场需求拉动激发创新活力,立足于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首个地方试点的实际需求,以建立市场化发展机制、完善协同创新发展体系、集聚区域创新资源、完善发展布局、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完善创新发展环境等六项工作为抓手,全面提升泉州市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创新服务能力和产业带动作用,为泉州建设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市、中国制造2025的样板区,在福建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3.2 功能定位
3.2.1充当“创新池”集聚资源要素。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作为“以市场需求聚创新要素”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载体,将为泉州重点产业嫁接起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的创新协作体系,可以弥补泉州科学研究能力不足的短板,并与当前大力发展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载体共同构筑起“充分创业养分的创新池”。
3.2.2发挥“动力源”作用驱动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目标在于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够较快地实现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的快速转换,实现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因此,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是当前泉州实现“创新—创业—创新”高效循环发展的“动力源”,并且也应该成为推动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实现优化升级的“关键引擎”。
3.3 基本原则
泉州市培育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必须实现政策方向的“四个转变”:
(1)从“政策”到“市场+政策”。围绕着“泉州制造2025”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以及9大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着力构建立足泉州、服务海西、链接全国、对接全球的创新服务市场供需对接体系,努力实现市场基础力、机构平台主体力和政府引导力“三力合一”,凝聚创新发展合力。
(2)从“项目”到“人才+项目”。及时调整科研资金支持方向,将“补企业”逐步转向“补环境”,加大对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项目补贴力度,加大对急需紧缺科技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
(3)从“个体”到“个体+群体”。按照每个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均形成1个以上高端创新服务平台的目标,加大引进培育力度。支持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以及大型企业和平台型企业搭建专业化的创新服务子平台,形成可持续的创新集群生态模式。
(4)从“资金”到“资金+基金”。完善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和后补助等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建立市级重点产业创新引导基金,健全市场主体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立项、经费使用和成果评价的全过程管理机制。
3.4 泉州市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思路
3.4.1面向需求,建立市场化发展机制
3.4.1.1 健全“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对接机制”
支持平台型企业建设“泉州市新技术新产品采购网”,将经认定的新型科研机构新产品新技术列入政府采购供应商名录,加强对新型科研机构的新产品产业化和先进成果示范应用。继续实施“科技创新技术产品应用推广计划”,开展“科技新品体验会”等活动,强化消费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区域及国内外重点地区的市场合作,鼓励骨干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品牌建设主体作用,支持中介会展、电子商务等专业服务机构搭建新产品市场平台,推动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延伸市场半径,扩大市场规模。
3.4.1.2 建立以项目突破为重点的市场引导机制
建立“新型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组织新型科研机构以面向市场需求、解决产业技术共性问题为导向,申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引导新型科研机构发挥自身公共属性为产业发展服务。
3.4.2搭建平台,完善协同创新发展体系
3.4.2.1 建设“泉州制造2025协同创新联盟”
支持平台型科技服务机构联合泉州新型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泉州制造2025协同创新联盟”,搭建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枢纽型”发展总平台。并按照“一产业、一中心”的模式,围绕9大重点产业,支持协会、联盟以及企业在协同创新联盟的总体框架下联合各方资源共同成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总平台集聚资源、分中心纵深发展”的发展格局。同时,按照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依据各个分园的产业定位,规划布局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逐步形成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高效联动的生态系统。
3.4.2.1 建设“泉州制造2025大数据服务平台”
建设“泉州制造2025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加快整合各类创新信息资源。组织开展“科技服务产品创新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和鼓励各类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资源,运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发展开放型大数据服务业态,创新科技服务和科研组织模式,构建平台型科技研发与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支持产业和企业有效利用科技信息,提升创新决策能力。
3.4.2.3 支持创新型社会组织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研究出台促进科技服务业社会组织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发展中的作用,以行业组织建设推动科技服务的市场规范和行业促进。设立“泉州市创新型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专项”,重点支持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跨区域或国际化的创新型社会组织,建立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产业研究、市场调研、技术研讨、标准创制、人才交流等活动,以市场化手段,加快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泉州重点产业集聚。
3.4.2.4 建立新型科研机构与科技服务机构对接平台
鼓励新型科研机构与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发挥科技服务业纽带作用,帮助新型科研机构进一步对接创新资源,给予与新型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科技服务机构一定的资金奖励。鼓励新型科研机构设立知识产权部门,部门下设专利工程师,除负责知识产权相关工作,也可作为新型科研机构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联络员,实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新型科研机构开展点对点知识产权服务。
3.4.3拓展渠道,集聚区域创新资源
3.4.3.1 完善多层次资金投入机制
支持金融机构设计促进技术创新以及支持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的专属金融产品,完善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和后补助等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抵质押贷款,对以专利权质押获得贷款并按期偿还本息的新型科研机构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设立“泉州市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引导基金”,引入社会化投资机构,支持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服务平台与高校院所、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产业投资基金。采用市场化运营和激励机制,促进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对接国内各类科技创业融资服务平台,支持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在泉州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项目与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对接机制,健全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融资体系。
3.4.3.2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鼓励新型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高端猎头公司开展合作,对引进人才和团队的机构和平台给予项目倾斜,对协助引进人才和团队的人才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争取新型科研机构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参照《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意见》,给予重点倾斜和优先支持。研究制定我市《关于加强高校院所与新型科研机构人才互动工作的实施方案》,探索建立“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技术创新实践基地”,支持新型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创新人才双向交流,支持新型科研机构建立技术教学实践基地、提供技术创新实践平台。探索建立“技术经理人”等复合型人才的阶梯式发展服务机制,创新“行业+专业”的培训模式,促使一批复合型经营人才的快速成长。
3.4.3.3 构建创业帮扶体系
将来泉创办科技服务机构的留学归国人员,列入泉州市人才政策的重点支持对象,提供留学人员科技服务创业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大力吸引海外高端科技服务人才来泉州创办专业的科技服务机构。建立“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创业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开展“帮扶式”的创业培训和导师服务,扶持一批科技服务业创业人才(团队)迅速成长。加大对创办新兴业态科技服务机构创业者(团队)的支持,通过提供集中办公区域、购买公共服务等措施,支持创业者(团队)将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迅速做大。
3.4.4培育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泉州市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品牌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型科研机构。支持社会组织建立科技服务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科技服务新型品牌培育模式;支持新型科研机构参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计量认证(CMA)等国内外各级资质认证,进一步提升品牌公信力和品牌价值。围绕9大重点产业,重点培育一批管理制度健全、产业化成果突出,在创新研发能力、技术转让等方面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型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创新服务平台。
3.4.5集聚机构,完善发展规划布局
3.4.5.1 引导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实现集群化发展
在重点园区和重点区域挂牌一批“泉州市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示范基地”和“泉州市创新服务平台育成基地”,对入驻基地的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在各项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对引进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租赁方给予一定奖励,引导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鼓励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区县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组建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行业协会升级成为新型研发机构,提升特色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3.4.5.2 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
扶持一批具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孵化器、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和合作组织,加强国际招商力度,支持相关单位建立针对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商务服务平台,围绕吸引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入驻开展工作,并为其提供办公场地、会议设施、咨询等公共环境建设服务。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在泉州设立分支机构或独立机构,支持各类机构与国际科技服务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合作的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
3.4.6深化改革,完善创新发展环境
3.4.6.1 出台促进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
结合国家及福建省相关政策文件,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发展专项,深度整合本市产业、人才、科技、商业、经济、消费等政策资源,研究制定《泉州市“十三五”时期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发展规划》和《泉州市促进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实现各类政策围绕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发展实现深度融合。
3.4.6.2 深化收益分配及人才激励机制
鼓励新型科研机构建立以人才激励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新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技术转让收益,应以不低于50%的比例奖励成果完成团队;新型科研机构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应从该科技成果技术入股股权或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分配给重要贡献人员。新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技术转让收益及技术入股收益在完成重要贡献人员的股权收益分配后,应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
3.4.6.3 建立面向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土地盘活机制
优先保障新型科研机构建设用地,将已盘活的园区闲置土地、废旧厂房等资源优先匹配给新型科研机构建设中试基地、实验室等。鼓励土地所有者以房产及土地以作价入股等形式参与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对上述土地所有者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1] 李栋亮,陈宇山. 广东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3): 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