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学院 郭雪
探索老龄化背景下沈阳市一体化的养老模式①
沈阳工学院 郭雪
医养一体化养老模式是老龄化背景下,缓解我国目前医疗领域、养老领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新思路。自2013年首次提出,我国各地相继进行了医养一体化养老模式的实践。然而,该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立足沈阳,提出推进医养一体化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大潮到来,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老龄化 医养一体化 养老模式 问题 对策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促进医养融合。全国两会上,如何打造“健康中国”,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政协委员关注热点。
医养一体化,作为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是在老龄化背景下,缓解我国目前医疗领域、养老领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新思路,成为“十三五”规划中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该模式在沈阳市乃至全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立足沈阳,结合市情,提出推进医养一体化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为沈阳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大潮的到来。
辽宁省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时间最早、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总人口731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5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5.75%,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辽宁省的平均值,位居全省第2位。
针对此种情况,市政协、卫计委、民政局均出台相关“医养一体化”意见方案并探索“医养一体化”新型养老模式。
目前,沈阳市“医养一体化”共有四种模式:一是在医院开设老年病床,目前全市共有6家医院开设老年病床2150张,其中含3家大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1家区级医院——东陵区康复医院,1家社区医院——沈河区第四医院和1家民营医院;二是医院进驻养老机构,如沈阳市老年医院大东护理院有13名医护人员是由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派出进驻的;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结合,开通绿色通道,医生上门看病,如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与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和天柱山养老公寓建立了长期医疗合作关系,医院派医生每月查房一次,每3个月义诊一次;四是探索建立医养一体化新型社区医院,白天给居民看病,晚上为老年人提供养护住宿[1]。
沈阳市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包括: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牵手养老机构,创建医养一体化机构;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门诊,扩充病床数量;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符合医疗定点条件的,将其纳入定点范围,参保老年人享受相应待遇等[2]。
2.1长效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对于养老和医疗结合的医养一体化模式,主要资金来源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缴费和政府政策支持,如税收、费用减免、一次性建设财政补贴等,长期支持不足,易出现筹资空隙,严重影响了该模式的初始推广[3]。
2.2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每千名老人需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目标,目前沈阳市共有养老床位3.42万张,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2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仅为22.5张,远低于目标,仅高于19.7张的全国平均值。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沈阳老年人口增长17万人,床位仅增加5000个。截至2015年初,沈阳需养老床位5.3万张,也就是说,还有1.8万张缺口,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与此同时,还存在高端养老机构床位供给不足,而中低端养老机构床位大量闲置的现状[4]。
2.3医保结算覆盖面低,老年人负担较重
老年人入住“医养一体化”机构,医疗方面花费很高,即使纳入医保,报销比例也很少,导致老年人对这些机构可望而不可及,更有一些老年人在病愈后继续留院,造成“赖床”、“压床”现象,严重浪费了医疗资源。究其原因,是因为医院治疗完全纳入医保,报销比例高,减轻经济负担。
2.4照护人员严重短缺,专业化水平低
调查显示,照护人员工作强度相对较高,但工资福利较低,加之社会上对老年照护人员存在偏见,认可度低,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老年照护工作,现有照护人员又流失严重;而且,国内对老年照护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从业者就是传统意义的保姆,无需具备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培训更是几乎没有,80%以上的照护人员没有职业资格证书,难以满足专业护理要求[5]。
3.1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医养一体化”领域
引进民间资本,企业、基金会、慈善组织、商业保险机构、自然人等都可以成为“医养一体化”机构的投资人,政府要允许投资人获取合理利益并在土地、贷款及税收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设立者简化审批流程;对于现存机构,减免税负、提高床位补贴、改商用水电为民用标准,减轻其运营压力,全面促进“医养一体化”模式的开展[6]。
3.2扩大医保结算范围,推广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参保老人在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内看病、养护可刷医保卡结算,享受医保待遇,同时将床位费、护理费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减轻老人负担,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及慢性病老人的病后护理,使之切实享受到“医养一体化”的长期照料和医疗服务。
同时,可借鉴青岛市“医养一体化”实践经验,在我市积极推广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其与医保政策衔接,减少“赖床”、“压床”等现象,总体上降低老年人医保支出[7]。
3.3全力支持机构转型,提升老年人医疗资源购买力
鼓励一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设置老年护理科,将其打造成集医疗、养老、护理于一体的“医养一体化”机构;生存困难的民办医院,可转型为老年病院、护理院或康复医院,承接康复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并合理调整床位收费和护理收费标准,提高老年人卫生服务能力[8]。
3.4全面建设医护队伍,支撑医养事业
首先,构建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院校开设老年医护专业,培养后备人员,促进老年医护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其次,加强护理人员技能培训。严格规定并执行老年医护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完善老年医护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制度,提高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同时,提高现有医护人员工资福利待遇。
3.5注重品牌连锁经营,宣传机构文化
“医养一体化”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品牌策略,如沈阳松浦博爱护养中心,成立十余年,已拥有4个分部,1500余张床位,成为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疏导、文体娱乐、临终关怀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连锁机构。在推广“医养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把“爱国、感恩、助老、奉献”作为机构价值观,形成机构品牌文化,既是推销自身,又能给社会带去正能量,从而让“医养一体化”模式茁壮成长[9]。
[1] 沈试水.“医养结合”医院入驻养老院[N].辽沈晚报,2015-05-07.
[2] 沈阳推进“医养结合”在养老院住院也能启动医保卡[N].辽宁日报,2015-11-04.
[3] 余瑞芳.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1).
[4] 杨景亮.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探究[D].东北大学,2012.
[5] 刘华.关于上海推进“医养融合”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发展,2014(5).
[6] 周颖颖,薛兴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5).
[7] 李杰.青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8).
[8] 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1(14).
[9] 伍国铭.福建省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永安、厦门两地的调查[D].福建师范大学,2013.
F127
A
2096-0298(2016)11(b)-165-02
①此文系2016年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SYSK 2016-24-03)阶段性成果。
郭雪(198-),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老年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