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救济西伯利亚灾民

2016-07-14 11:40浩然
晚报文萃 2016年5期
关键词:熊希龄高君宇赈济

浩然

熊希龄(1870-1937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曾实业救国创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辞职。熊希龄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

教育家熊希龄自创办慈善事业后,为中外兵民筹集的救济款,计有几千万元。上世纪20年代初,当西伯利亚发生大饥荒时,他还救济过俄国灾民。

此君一出天下暖

熊希龄素有远大的理想和不凡的抱负。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应乡试中举人,沅州知府朱其懿亲自到沅水边迎接,并举行宴会,几个新科举人即席绘画。

熊希龄别出心裁,画了株棉花,枝叶挺茂,蓓蕾初放,题为“此君一出天下暖”。

大饥荒

列宁决定在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同一天(1921年11月12日),在苏俄的伊尔库茨克(后改地点为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和各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会议。这次中国向远东会议选派代表39人,高君宇作为团体代表出席。

1921年年底,中国代表们乘坐一列专车前往莫斯科。满载代表的列车缓缓西去,沿途所见与荒凉的西伯利亚渐渐有所不同。车窗外闪过清新的山色、皑皑的积雪和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的城镇乡村,可以见到有的工厂、煤矿已经修复开工,新经济政策启动的建设之船已经开航。

但是,过了乌拉尔山后,一派凄惨的景象忽然跳入代表们的眼帘。

这里是当时苏俄饥荒最严重的地区。乌拉尔河两岸,有3885平方公里的地区,因久旱成灾,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几千万居民“拔野草,割树皮,制成草面包以充饥肠”,尽管政府全力救灾,饿死病死者仍不计其数。

高君宇了解到,乌拉尔河两岸有的地方90%的牲畜都被屠杀吃掉了,遍地都是遭遗弃的婴孩,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已经饿死了。

救俄国灾民

出于对苏俄灾区劳动人民的同情,也为了支持和帮助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尽快克服困难,战胜灾害,高君宇迅速和国内赈灾慈善机构取得联系,特别是联系上了熊希龄、黎元洪等上层人物、社会贤达173人,共同发起“中华民国俄国灾荒赈济会”。

1921年12月23日,该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熊希龄被推举为董事长。他派人到各地演讲动员,呼吁民众捐款,以救济苏俄灾民。

贡献良多

熊希龄领导的“中华民国俄国灾荒赈济会”共计收入捐款如下:大洋约8万多元;小洋92角;铜元9100多枚;日币61元;俄币1000元。

“中华民国俄国灾荒赈济会”至少组织了3次共90火车粮食运抵俄国灾区。该会还派出赈灾调查队,抵达赤塔、伊尔库茨克等地调查,访贫问苦,给予俄国灾民极大安慰。

苏俄远东共和国赈济总会会长发来电报,对熊希龄说:“中俄两国政府从前不免有误会冲突之事,但两造所受之损失亦相若也。今中国救济俄国灾民,正使俄国人民了然中国对俄国不衔旧怨,且不以俄前政府之失计而归咎其民,确信中国陆续赈济俄灾民,足以使两国邦交益臻巩固。阁下乐善好施,惠我灾黎,铭感无已。”

(山高摘自《羊城晚报》2016年1月13日)

猜你喜欢
熊希龄高君宇赈济
美国参与赈济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饥荒及其农林、水利措施
一片红叶寄相思
辽道宗朝“贫民”问题探析
熊希龄:空负凌云万丈才
传统赈济中的矜恤观念
Construction of Crack Perturbation Model and Forward Semi-analytical Model of Attached Eddy Current Sensor
此君一出天下暖
清康熙朝赈济朝鲜事探微
中共建党初期理论家高君宇的研究综述*
石评梅:道德救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