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摘要]该报告回顾了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科的发展与成长过程,重点介绍了肾脏病学科在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狼疮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常见病的临床治疗、基础研究概况,以及学会在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工作,分析了目前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科发展的方向与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科 现状 学科发展
从祖国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历代医家都有水肿、尿浊、腰痛等中医肾病常见症状的描述和丰富的治疗经验记载。《内经》中关于水肿证的名称有“风水”、“石水”、“涌水”、“溢饮”等。《灵枢·水胀》对水肿症状进行了描述,云:“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1]。《素问·水热穴沦》曰:“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此证以水湿泛滥,渗于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浮肿为特征。《金匮要略·水气》所论述的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以及五脏水、血分、气分、里水等病,即是水肿病的不同表现。《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的治法和“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等原则。
福建省历代名医董奉、陈修园等都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肾病水肿的经验。陈修园是清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撰写医药书籍众多,有中医科普大师之称号。嘉庆十三年(1808年),吏部郎谢在田头项强痛,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而烦躁,六脉洪散。经念祖处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再投以栀子豉汤,病不再发。陈修园《时方妙用》:“鼻气有出无入,能呼而不能吸则责在肝肾之绝,肺不往咎矣”,丰富了肾主纳气理论。陈修园临床治杂病重温补脾肾,不喜寒凉滋阴。《时方妙用》中治痨证就体现了这一见解。他说:“寒凉之药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惟滋阴降火及不凉不温之品,最是误人。……余素不喜寒凉,姑以寒凉方之不可弃者列”,他认为,如滋肾丸、四生丸、清燥救肺汤等,虽寒凉,且能培补生气,为痨门不可少之方,但也只能权用。而保元方、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归脾汤等则“补虚退热,进食除疾,止血极验”;附子理中汤、近效术附汤等有“益精气,扶元气,补火以致水之妙”,前类方属甘温补脾,后类方甘温补肾,可见陈氏之重脾肾,善温补。宋代福州籍名医杨士瀛第一次明确提出肾主纳气理论,其在《仁斋直指方论》第四篇“血营气卫论”中指出:“心为血之主,肝为血之脏,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脏,诚哉是言也!学人苟知血之出于心,而不知血之纳于肝;如气之出于肺,而不知气之纳于肾,用药模棱,往往南辕北辙矣。”详细介绍了古代福建名医对肾脏病的认识。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就有杂志、文献等介绍福建医师治疗这方面疾病的经验。福建省著名老中医俞长荣祖辈五代行医,业医六十年,精通《伤寒论》,他从肾论治内科诸疾,设治肾八法——“温化肾气法,滋补肾阴法,引火归源法,温柔补肾法,纳气平喘法,温肾止泻法,益肾化瘀法,温阳利水法”;1959年,福建省立医院中医科“治疗肾炎水肿十二例介绍”,介绍了中医治疗肾炎水肿的理法方药,疗效显著[2]。福建省名老中医杨春波1980年发表《中医“肾”理论的临床应用和本质的探讨》,文章对肾的中医理论源流做了详细阐述,对临床肾病本质作了深入分析及归纳总结[3]。1982年,陈杨荣发表《治疗肾盂肾炎点滴体会》,把临床上治疗肾盂肾炎分为三期,急性期有两种类型:上感型,治宜清热通淋,胃肠型,治宜调和肠胃,中期治宜清利为功,慢性期治宜滋阴清热[4]。1984年,福建省立医院陈恳等发表《慢性肾功能衰竭98例临床分析》,文章收集了1966—1980年收治的9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资料,提出临床治疗该病的经验[5]。泉州市人民医院张志辉等1986年发表《肾宁汤治疗42例泌尿系感染》,运用自拟肾宁汤(蒲公英、半枝莲、黄柏、竹叶、萹蓄、石苇、陈皮、甘草梢组成)治疗泌尿系感染42例,获良效[6]。泉州市中医院洪泉生1986年发表《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治疗》,从慢性肾炎患者的中医临床观察中主张运用从肾气虚论治、脾气虚论治、从湿热风毒论治、从瘀论治等[7]。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陈逸民1987年提出用“排石汤”治疗肾结石[8](排石汤基本方:萆薢、海金沙、石苇各15g,滑石30g,木通、瞿麦、萹蓄各10g,甘草梢3g,乳香、没药各6g,大小蓟各15g,血余炭、生地各20g);福州市第二医院郑清国认为,治疗急性肾炎,除了继承传统的宣肺祛风、发汗利水、重用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外,提倡补法用于治疗急性肾炎[9]。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方筠卿阐述了临床治疗血尿六法:清热利湿法、清热解毒法、清心泻火法、滋阴清火法、健脾益肾法、活血化瘀法[10]。福建中医学院萧熙教授幼承家学,勤于临床,学验具丰,对中医内科尤其对水肿、血尿、肾衰竭等有很好的疗效,魏仲南等跟师于侧,结合现代医学的指标原理总结整理了《萧熙教授治疗关格经验》,肾功能衰竭相当于中医关格、癃闭范畴,治疗棘手,死亡率高。肖熙教授认为关格病机为脾肾衰败,湿浊内留;治疗大法为调补脾肾,通泄浊邪,疏达气机,清利活血,在大黄的运用上独具特色,治疗中注重顾护胃气,饮食上强调补血肉有情之品,补药需辨证使用。
3.1IgA 肾病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发病。IgA 肾病分为原发和继发,原发性IgA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5%~55%[11]。IgA 肾病多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延缓IgA肾病进展到尿毒症具有重要意义,而规范IgA 肾病的诊断是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的基础和前提。IgA肾病自1968年法国学者首先报告以来,经过数十年的认识,初步明确IgA肾病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性的血尿、蛋白尿,也可以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由于IgA肾病临床表现的异质性,至今为止IgA 肾病的诊断仍然依赖肾活检病理诊断。中医药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包括IgA 肾病在内的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很多经验,但由于古代没有IgA肾病的诊断,近代IgA肾病的诊断和中医分型不统一,在进行学术交流及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疗效时,非常不便并受到制约和质疑。要想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使国内外学术界更好地认可和接受中医药,制定IgA肾病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践指南非常必要,对于开展IgA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学术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组织专家进行《IgA肾病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践指南》的修订,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的名义推荐给中西医结合肾病工作者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应用。这是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首次进行实践指南的制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省174医院梁萌主任、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魏仲南主任参加了指南的制定。
阮诗玮等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主要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两个方面对IgA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了初步研究。在临床研究方面,首先对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了综述和总结,了解了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研究中观察了IgA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分析了P53和PCNA对肾组织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中医治疗对系膜细胞增殖的保护作用[12];还分析了肾组织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在临床治疗方面,着重观察了单纯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单纯性血尿和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该项目创新性地提出活血化瘀在治疗IgA肾病中的优势,并临床观察了丹参注射液联合东莨菪碱静脉注射结合中医辨证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结果提示,丹参注射液联合东莨菪碱静脉注射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和单纯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副作用[13]。这一治疗方案获得专家认可,并在福建省进行技术推广,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在实验研究中,着重研究了以清心莲子饮为组方的保肾口服液对IgA肾病小鼠的病理组织形态、分子生物学及血尿蛋白尿的影响[14],结果表明,保肾口服液不但能减少IgA肾病小鼠蛋白尿和血尿,还能减轻肾组织中系膜细胞增生和免疫复合物IgA的沉积,进一步分子生物学检测提示,保肾口服液能抑制肾组织TGF-β的表达,从而抑制系膜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这些研究为探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部分成果已经在福建省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2年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魏仲南等报道[15],67例IgA肾病患者中[15],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镜下血尿,28例患者曾有过肉眼血尿。合并蛋白尿者50例。合并高血压者10例,合并低白蛋白血症者18例,合并过水肿者19例;合并肾功能异常者15例,肌酐113~362µmol/L;血浆纤维蛋白原高者17/60例;表现肾病综合征者10例;单纯血尿型17例;表现肾炎综合征者40例。尿蛋白定量平均2.71克/日(N=41)。病理分级(Lee氏分级):Ⅰ级2例,Ⅱ级10例,Ⅲ级23例,Ⅳ级30例,Ⅴ级2例。血清IgA升高8/55例,中医辨证,病变脏腑主要与肺、脾、肾有关。肺气虚、脾肺气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是本虚的主要证型,标实证主要有湿滞、湿热、湿毒表现者52例,有的夹有血瘀,少数患者无辨证特征。治疗方法:肾病综合征者予激素每公斤体重1毫克标准方案治疗,病情重者辅以中剂量激素静脉给药数天。蛋白尿多者予洛汀新、代文等,ACEI、ARB类减少尿蛋白,或降血压。血高凝状态者,配合低分子肝素,及抗血小板聚集药。肾功能异常者与优质低蛋白饮食。所有患者均服中药“清解扶肾汤”治疗。治疗结果:15例肾功能异常者,治疗后肾功能明显改善,肌酐正常或接近正常有10例。4例血肌酐在150~220,1例在确诊IgA肾病(LeeⅣ级,肾小管间质中—重度病变)3年后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开始腹膜透析治疗。合并蛋白尿50例者,治疗后尿蛋白转阴35例。15例还有蛋白尿者,尿蛋白定量由平均2.61克/日,降为0.59克/日;镜下血尿,明显减少。治疗前红细胞3+、34例,2+、29例,1+、4例;治疗后红细胞3+、11例,2+、18例,1+、27例,微量至正常11例;取得较好疗效。
洪江淮、赵爱萍[16]把25 例 IgA 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 例)和对照组(12 例)。所有入选 IgA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均≤2g/24 小时,血肌酐<133µmol/L,入选前 3 个月无ACEI及ARB治疗史。治疗组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12mL/d)联合阿法骨化醇(0.25~0.5µg,每周两次)治疗,对照组予洛丁新(10mg/d),疗程 6 周。两组血压增高者均加用 CCB,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治疗两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尿蛋白均开始下降,治疗前后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间蛋白尿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组尿红细胞治疗两周后也开始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血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 Col-Ⅳ均明显下降(P <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血钙水平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 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蛋白尿疗效与血清 Col-Ⅳ呈正相关,与血压、Scr、Ccr、血清钙、磷无相关关系。这说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阿法骨化醇可有效改善IgA肾病的蛋白尿、血尿,降蛋白尿的效果与洛汀(10mg)相近。治疗组的降血尿疗效优于对照组,可能与丹参酮ⅡA尚有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有关。
王丽萍、张勇等[17]将64例IgA肾病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给予黄葵胶囊4粒、3次/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福辛普利(蒙诺)10mg、1次/日治疗,疗程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湿热证证候积分、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的变化及肝功能、电解质、不良事件等安全性指标。治疗12周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24h尿蛋白分别较治疗前降低 (0.49 ±0.78) g/24 h和(0.4 ± 0.76)g /24 h(P <0.0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对照组和治疗组中医湿热证证候积分分别下降 (0.88 ±1.43)和(1.94 ± 1.63) (P <0.05)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治疗组西医总有效率为53.1%,对照组为 65. 6% (P >0.05);治疗组中医总有效率 84.4%,对照组为 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血肌酐、尿素氮均无明显变化(P >0.05)。黄葵胶囊可以减少 IgA 肾病湿热证患者的尿蛋白,其疗效与福辛普利相似,同时明显改善中医湿热证临床证候,无严重不良反应。
IgA 肾病每10年有5%~25%的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其治疗较困难,福建省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疗效,还应该在辨证与用药上进一步探索。
3.2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肾脏实质受损害,引起慢性肾脏功能严重受损,致使氮质及其他代谢废物潴留体内,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从而出现机体自身中毒的症候群。本病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临床表现,分别属于中医水肿、腰痛、关格、癃闭、肾劳、溺毒,肾风、虚损等范畴。慢性肾功能衰竭在我国的发病率估计在1/10000左右,是常见病之一。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主要以预防和对症为主,比如对原有肾脏疾病的治疗、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降血压(ACEI/ARB)、降脂、纠酸、抗凝、消炎等。长期以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缓解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病情发展、防治并发症、推迟透析等,具有较好的疗效。
阮诗玮、郑敏麟开展益肾降浊冲剂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8],技术关键:①益肾降浊冲剂以“健脾益气、培土制水”为法,有别于以往医家一贯只重视肾主水而采用补肾为主的治法。②证实了肾小管高代谢和CRF尿毒症毒素所致的肾外全身多系统器官损害的中心环节是线粒体,为阐明CRF的发病机制和研究新药作用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③该冲剂通过保护线粒体达到保护肾小管和减轻尿毒症毒素毒性的双重作用,而同类中成药仅有保护残存肾单位的单方面作用。④实验证明了脾制水与肾小管线粒体的相关性,验证了线粒体是中医脾的实质的前瞻性,对中医藏象实质有重要意义。⑤该冲剂还能降低CRF患者血清瘦素、高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对CRF有多靶点、多同路的治疗作用。该项目获2011年福建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2年获福建省科技奖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三等奖。
陈扬荣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经验是:①强调早期健脾和胃以保护胃气,以香砂六君汤、参苓白术散、黄连温胆汤为主;②注重扶脾肾之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③祛除湿浊瘀血贯穿治疗的始终,方如三仁汤、厚朴夏苓汤、桃仁四物汤、血府逐瘀汤、重用大黄、丹参、虎杖、水蛭等药物。
补肾祛毒汤是魏仲南等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方,至今已20多年,取得一定的疗效,延缓众多慢性肾衰患者的病程,肾功能得到一定的保护。他们曾报道补肾祛毒汤为主, 治疗慢性肾衰竭120例,同时以西医治疗60例为对照组。魏仲南[19]认为,慢性肾衰是由于疾病迁延反复不愈、脏腑功能虚损所致,病机为脾肾衰败、湿毒内生、弥漫三焦、气机逆乱,病情复杂多样、顽固难愈。针对脾肾两虚为本,湿浊内生、瘀毒内滞为标,治疗以补肾健脾为主,泄浊化瘀清热解毒为辅,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软坚散结,对照组: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有条件者加a-酮酸(开同) 4片,一日3次口服;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控制血压(包括ACEI与ARB),控制血糖,补充维生素,有部分患者用复方丹参、灯盏细草等静滴1~2个疗程( 12天为1个疗程), 部分配合尿毒清,每次1包,日3~4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不服开同、尿毒清)予补肾祛毒汤每日1剂,水煎煮。结果表明:补肾祛毒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确切,总有效率70.83%,明显优于对照组33.33%,(P<0. 01)。补肾祛毒汤整方补肾健脾、泻浊化瘀、软坚通络、清热解毒,药证相对,在针对慢性肾衰疾病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中医辨证特色,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对降低患者的Scr、BUN、UA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该文获得第九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魏仲南、朱淑瑜等进一步研究补肾祛毒汤对腺嘌呤慢性肾衰竭(CRF)大鼠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干预作用,探究补肾祛毒汤的作用机理[20]。结果显示,补肾祛毒汤能抑制TGF-β1的表达,促进肾脏组织HGF的表达,从而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这可能是其能降低CRF大鼠的SCr、BUN水平,改善其肾功能的机制之一。该研究获得第十一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倪秀琴等进行“益肾通络方”治疗慢性肾衰及与血清TGF-β1、VEGF的相关研究,对101例气阴两虚型慢性肾衰患者,按血肌酐水平进行分层随机,分治疗组51例,对照组50例。其中治疗组代偿期15例,失代偿期25例,衰竭期11例;对照组代偿期15例,失代偿期24例,衰竭期11例。对照组予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肾通络方加减治疗,每天一剂,4周为一疗程,观察周期8周;观察中医积分、血BUN(尿素氮)、CR(肌酐)、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及与血清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前后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积分有明显的改善(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血BUN、CR有明显的下降、eGFR明显提高,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BUN、CR及eGFR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比对照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血清TGF-β1、VEGF与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经相关分析,二者与年龄无关;TGF-β1与CR呈负相关,TGF-β1与VEGF呈正相关。通过研究,益肾通络方能明显改善肾功能;TGF-β1、VEGF的高表达主要表现在肾组织,血清TGF-β1、VEGF的高表达可能在肾衰竭的早期,并随着肾衰加剧,TGF-β1的表达下降,可能呈抛物线样改变。
从肠道清除毒素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蔡辉、梁萌等人用结肠透析联合尿毒清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在CRF 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采用结肠透析机进行全结肠清洗、结肠透析及尿毒清保留灌肠。治疗组在用药前后 Scr、BUN、UA、CCR 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本方法对早、中期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延缓肾功能进展,是一种操作简单、费用低、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在慢性肾衰中医优化方案疗效与经济学分析研究方面,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在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完成优化方案的126例患者中,症状改善112例(89.00%),体征改善107 (85.00%),理化指标改善105例(83.33%);完全缓解0例(0%),基本缓解52例(41.27%),有效58例(46.03%),缓解及好转病例占总数的87.30%。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症状及体征改善、实验室指标改善为主要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如下:①改善症状、体征126例患者改善的症状中,水肿改善56例,夜尿清长改善11例,倦怠乏力改善68例,腰膝酸软42例,纳呆改善75例,恶心、呕吐改善49例,脘腹胀满改善23例,泡沫尿改善32例,头晕改善27例,畏冷肢寒改善12例,口干/口苦改善26例,大便不实改善12例,大便干结改善21例。②126例患者改善的相关实验室指标中,尿常规中尿蛋白减少者58例,肾功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好转或稳定者96例。与西药对照组对比,中医辨证结合西药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P<0.05);中医症候改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与西药对照组对比,中医辨证结合西药治疗较单纯西药组的经济费用低10%,具有较好的经济学优势。
慢性肾衰是中医的优势病种之一,大量的病人在中药为主的治疗中肾脏损伤得到修复,肾衰进展得到延缓,福建省在这方面经验较丰富,应进一步挖掘、整理、提高,对一些成熟的药方应进一步研究,争取开发上市造福于民。
3.3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肾脏病学科临床上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均常见。现代医学常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的治疗很困难,反复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对健康影响很大。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中药的治疗不但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肾病的复发、延缓肾脏病进展,还可以提高治愈率和完全缓解率。
福建省人民医院曾章超对150例小儿肾病开展研究[21],揭示了健脾益气中药能调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提高抗病能力;温补脾肾中药能拮抗外源性激素对HPA轴的反馈抑制,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从而达到降低复发率,减少副作用的目的。研究成果1993年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
郑健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以脾虚湿困和脾肾两虚为基本证型[22],有效率为76.19%,复发率33.33%,达到国内同期先进水平。他认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抗病能力低下是该病主要原因之一,长期、反复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健脾益肾可能纠正已紊乱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少因感染而致频繁复发。研究成果1997年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
省人民医院儿科研究结果显示:在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的不同阶段,中医症候也会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常常表现为从脾肾阳虚→阴虚内热→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变化,根据这一变化特点,可以采用相应的中医治疗,从而提高疗效。
郑健[23-24]主持的“中药肾康灵治疗小儿频繁复发性肾病NEI网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针对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提出了“肾虚血瘀”证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关键地位,以益肾活血中药“肾康灵”治疗为主线,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NEI)的分子水平探讨小儿频复发肾病(FRNS)的发病机制、中医症候基础及其相互影响。选用参与NEI网络中相关指标(如NF—KB、TXB2、6—keto—PGF1α、皮质醇、TNF—α、NO和T淋巴细胞等)为主要观察内容,以提高小儿FRNS缓解率、降低复发率、减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为主要目标,进一步从细胞免疫学、分子基因学等多靶点、多环节深入探讨小儿FRNS与NEI网络功能失调及益肾活血中药调节NEI网络功能的作用机制,为FRNS患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益肾活血法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该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发表了相关论文6篇,提出了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优化方案,有力促进了基础研究和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成果200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魏仲南等[25]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72例,结果显示,完全缓解43例,基本缓解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随访2年复发9例。临床完全缓解率59.7%,总有效率93%,超过一般医药期刊报道的单纯西药治疗该病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且通过21例复治患者原来西药治疗与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自身对照,病情缓解时间明显提前,药物副作用明显减少,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吴竞等开展当归四逆汤加减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研究,评价通阳利水法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符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阳虚水泛夹瘀型病例60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中西药结合治疗组30例和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D-2聚体、血栓素A2,前列环素2,血栓素A2/前列环素2等各项指标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治疗结果:①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候,治疗前后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 <0.01)。③两组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液高凝状态等各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P <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说明通阳利水法配合西药治疗阳虚水泛夹瘀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在改善高凝状态及提高整体疗效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
卞小燕、胡玉清等人用中药配合激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选择2006—2012 年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76例(年龄<13岁,男46例,女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强的松及扩容利尿、抗凝、调节血脂、对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阶段加用中药治疗。在首始大剂量激素治疗阶段,加用滋阴降火药;激素减量阶段,阴阳双补,在续用滋阴补肾药的同时逐渐加用益气温肾药,若以阴虚为主重用滋阴药,若以阳虚为主则重用温阳药。持续治疗阶段在滋阴基础上加用益气、补肾、固涩之中药,同时宜重用活血化瘀通络药。维持阶段配合用益气补肾健脾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缓解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各项生化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不仅蛋白尿明显减少,水肿明显减退,并有效地避免了糖皮质激素在治疗肾病综合征中的严重副作用。中药辅助治疗肾病综合征可以扶正祛邪、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与西药配合治疗,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可以加速患儿的症状缓解,减少使用激素的副作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减少患儿的复发率。
3.4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是主要的继发性肾脏病之一,中医治疗尚未成为治疗的主流。目前一般都是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辨证治疗,且有关于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相对有限。省人民医院开展了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研究[26],重点总结和分析福建省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中医症候特点。结果发现,在狼疮的西药治疗前和治疗后,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多由实变虚,多由湿热内盛到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转变,因此中医的治疗也需因此作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他们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狼疮性肾炎中医治疗方案评价工作。这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狼疮性肾炎提出了新的中医治疗指南,并由15家中医肾病重点专科进行临床观察和评价。他们收集纳入并完成23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尽管该方案不够完善,证型的覆盖有欠缺,但总体的临床疗效来说,有效率达到85%,还是值得临床推广。
吴竞、侯睿等人用补肾解毒方治疗活动期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泌乳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①活动期LN患者治疗前PRL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LN患者水平,静止期LN患者PR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水平;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发热、心悸、手足心热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患者面部红斑、口疮、口干方面的效果也优于对照组(P<0.05);③LN患者PRL与LN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LN患者PRL水平与抗双链DNA(ds-DNA)抗体滴度及SLEDAI评分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④两组治疗后PRL、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C4、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且除治疗后两组抗核抗(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IgG无明显差异外,余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LN患者血清PRL水平与病情活动有关,可将PRL作为判断LN病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
3.5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病理表现不同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其病程长,临床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特征,并常伴有肾功能损害。病情缓慢进展,最终不可避免将进入终末期肾衰。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较困难,一般主要治疗原发病,常选用ARB、ACEI降压,减少蛋白尿,有些适当选用免疫抑制剂等。慢性肾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尿血”等范畴。
魏仲南探索温阳通利法在慢性肾炎中的应用[27],针对其“脏腑虚损,痰饮潴留,经脉瘀阻”之特点,用温阳通利法,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配合绞股蓝治疗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4例,全部患者均对激素等无效,或缓解后复发,或依赖者。治疗方法患者均停用激素,单纯应用中药观察。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瘀血明显者选加丹参、红花、三七;脾虚、贫血、蛋白尿重者,加金樱子、芡实、党参、黄芪、当归、淮山;湿热明显者加鱼腥草、七叶一枝花、防风、鹿含草等;水肿者加车前草、泽泻、防己、泽兰等;血尿者加白茅根、大小蓟、仙鹤草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75%。
吴竞、彭华东等人观察肾复汤痰瘀同治法对痰瘀互结证型慢性肾炎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选择60例痰瘀互结证型慢性肾炎伴高脂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肾复汤方配合西药对症治疗和单纯西药对症治疗,两组均治疗一个月。治疗结果:①治疗组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作用优于对照组 (P<0.01)。②同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降低尿蛋白定量作用优于对照组 (P<0.01)。③同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血脂水平有显著性降低(P<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①肾复汤方具有降低痰瘀互结证慢性肾炎伴高脂血症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尿蛋白定量、血脂水平的作用。②60例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蛋白尿水平有高度正相关。
林丹华、徐海山观察黄葵胶囊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研究。将 58 例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炎患者分为贝那普利(ACEI 组25例)和黄葵胶囊联合贝那普利组(联合组25 例),ACEI 组: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防治感染),抗凝(潘生丁 150mg/d 或肠溶阿司匹林 100mg/d),贝那普利(洛汀新,瑞士诺华生产)10mg/d;经上述治疗血压仍≥140/90mmHg,加用厄贝沙坦等其他降压药物。联合组:上述 ACEI 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葵胶囊每次 3~5 粒,每天3 次。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压、血肌酐。治疗2个月后,联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2.76%) 显著高于贝那普利组(68.97%)( P<0.05),联合组的 24 h 尿蛋白低于 ACEI 组(P<0.05)。
3.6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速度比一般肾炎者要快,其发病机制和防治途径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蛋白尿的出现是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也是判断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魏仲南、倪秀琴等[28]用益气养阴通化汤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31例,用益气养阴,通调化生之中药配合洛汀新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蛋白尿,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的变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肌酐、尿素氮、eGFR胱抑素C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在临床改善症状同时,有减少蛋白尿作用,使肾功能得到一定程度保护,病情得到一定缓解。
陈小燕、江映红研究益肾降氮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29],发现该方可以减低肾脏蛋白排泄量,使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明显减少,从而保护残余肾单位,延缓糖尿病肾病病情的进展。
倪秀琴、陈娟等人研究提示,益肾通络方可以改善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患者的肾功能及尿蛋白[30]。
余义福观察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7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降低血脂、血糖,改善中医临床症状。
阮诗玮、林哲章、孙光研究发现[31],尿表皮生长因子在肾功能正常组显著增高,而肾功能不全组显著降低的结果结合中医证型的演变发展过程,从邪盛阴亏发展到气阴两伤或阴阳两虚。
3.7肾脏病中医医案研究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省人民医院对既往中医肾病的经验和医案进行整理,编写了《寒湿论治》、《上卿济生录》、《寒湿医案》等医案和论文集,对前人的中医肾病治疗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为中医肾病学的继承和创新做了许多工作。
近年来,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科获得较多国家和省级奖励,主要有:
4.1科研成果
“肾炎的脾肾诊治”(杜锦海),获1988年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115例分析”(张雪梅等),获1991年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研究”(曾章超),获1993年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辨证与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和疗效分析”(程星等),获1995年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的的临床研究”(郑健等),获1997年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益肾活血法治疗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实验研究”(郑健等),获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复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郑健等),获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肾脏疾病中医防治规律研究”(张喜奎等),获2008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药肾康灵治疗小儿频繁复发性肾病与NEI网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郑健等),获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益肾降浊冲剂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阮诗玮等),获2011年福建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阮诗玮等),获201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益肾降浊冲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阮诗玮等),获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201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4.2优秀论文及著作获奖情况
《肾康灵干预阿霉素肾病大鼠与NF-KB的实验研究》(郑健等),获2008年第八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补肾祛毒汤治疗慢性肾衰竭120例临床观察》(魏仲南等),获2008年第八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补肾祛毒汤对腺嘌呤肾衰大鼠肾脏TGF-β1、HGF表达的干预作用》(魏仲南、朱淑瑜等),获2014年第十一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肾病证治精华》(杜锦海),获1994年福建省中医药科技图书奖三等奖;《肾脏六经辨治》(张喜奎等),获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成立于1993年,第一届主任委员谢福安教授,第二、三届主任委员王智教授,第四、五届主任委员魏仲南主任医师。目前福建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是第五届委员会,共有1位主委、7位副主委、24位常委、85位委员,遍布所有省级、市、县各级医院。他们大多是各家医院肾科主任医师,是我省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的中坚力量。学会自成立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共举办了10届学术年会(每2年举办一次),出版了10本会议论文专辑,参会人数逐年增加;还经常不定期举办省级、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经常邀请院士、国际知名专家、国内专家、教授等授课,让会员及时掌握国际国内最新学科进展,开展互动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在省卫生厅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的统筹安排下,肾脏病分会发挥学会的技术和学术优势,我会的许多知名专家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具有自主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每年均培养近20名研究生,为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业培养后备人才做出贡献。
慢性肾脏病防治具有患病率高、合并心血管疾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三高”以及知晓率低、防治率低和合并心血管疾病认知率低的“三低”特点。据ISN和IFKF估计,慢性肾脏病患者占世界人口的1/10,即超过5亿人,其中大部分慢性肾脏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而未被发现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首先是因肾功能丢失而导致肾功能衰竭和需要透析或移植治疗,更重要的是在进入肾衰竭期前就过早死于心血管疾病。中国的CKD患者约有1.195亿,不同地区间的CKD患病率差异较大,总患病率为10.8%。在我国,对慢性肾脏病“及早诊断,积极预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此,福建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非常重视慢性肾脏病的科普宣传工作,配合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在每年“世界肾脏日”期间,全省各地都根据不同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宣传活动、科普讲座、大型义诊等,万建新、庄永泽、张燕林等副主委分别组织全省各地开展活动,魏仲南主任等人连续十年在世界肾脏日举办大型肾脏病相关讲座,介绍配合中医如何养身护肾等知识,得到广大听众欢迎与好评。
肾脏病学相对说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医学后期发展的重要学科。国际上首次出现从事肾脏病研究的专业人员大约是20世纪50年代,肾穿刺活检、肾组织病理诊断,血液净化(人工肾)、肾移植等奠定临床肾脏病的重要诊断治疗手段,都是在这个时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而这之前临床医师几乎完全依靠简单的病情及常规尿检诊断肾脏病,应用一般的利尿、降压、饮食控制等对症措施治疗肾脏病。与此同时,免疫学、肾脏生理、肾单位微穿刺技术、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蓬勃发展又为肾脏病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及其技术的不断成熟,并迅速渗透到包括肾脏病学在内的医学科学各个领域,使之面貌日新月异。1960年在法国巴黎成立国际肾脏病学会(ISN),标志着现代肾脏病学(Nephyology)的建立。我国于1980年成立了中华肾脏病学会,开始带动全国肾脏病专业的发展。1977年北戴河会议(中华医学会肾炎座谈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式的会议。1985年,《中华肾脏病杂志》正式出版。1992年,黄山会议重新修订肾病诊断标准。
改革开放后,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了我国肾脏病学科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举办国际性的肾脏病学术会议。近30年来发展迅速,逐渐赶上国际水平,某些领域已处领先水平。2010 年11月,全国肾脏病年会在杭州萧山召开,同时庆祝中华肾脏病学会成立30周年,参会代表3615人。全国有8000多肾脏科医生,血液净化中心3333个,透析人数登记超过17万人。2013年10月在福州召开的全国肾脏病年会,参会代表达到5500多人,属历史新高。现代医学肾脏病专业虽然在总体上有很大的发展,但主要是在诊断认识疾病方面进展很快,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替代治疗方面(肾移植、血液净化等)有突破性发展,而对一般肾脏病疾病治疗上方法和药物有限,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还存在许多困惑的地方,如血尿、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等。中医的辨证论治、配合经验用药往往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效果更好。中医与西医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医学体系,都为生命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交叉学科,通过对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科学思维、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的整合与应用,吸收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各自的特色与优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经过多年努力,到目前为止,中西医结合肾脏病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知晓率低、预后差,治疗不理想,对人类危害大的问题,这对肾科医师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明显的发展,国力明显增强,医疗保险包括农村医保改革,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群众看得起病,用得起药,这是很好的医疗环境,这是好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省肾脏病临床与基础研究相对滞后于全国水平,基础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①肾脏病专科的建立时间相对较晚,床位数较少,甚至部分三级甲等医院未设立独立的肾脏病科;②肾脏病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少,缺乏高层次临床与研究人才,缺乏在国内知名的领军人物、优秀人才和团队,基础研究较薄弱,全省均未建设省级的肾脏病研究室;③现有的校级或者医院肾病研究室的仪器设备相对落后,难以开展高水平的实验研究;④目前主要以临床研究为主,全省缺乏团结协作,难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尽管我省在肾脏病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但是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领域的研究基础还比较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前景光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具有独特的优势。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科,整合大学及两所附属医院的肾脏病专业人才和研究设备,是学科发展的主力军。目前正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方面做深入研究。
根据福建省肾脏病疾病谱的实际情况、现有的人才队伍与学术水平,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①肾病综合征的耐药与复发的病理机制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②中西医结合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特别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中西医结合延缓肾脏病进展的临床研究。
③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改善营养状态、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④补肾中药对肾病模型的药物作用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⑤基于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组学)技术研究肾脏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⑥福建省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医案整理以及临床经验总结。
⑦开展对社会危害性大的慢性肾脏病(CKD)的慢病管理工作,建立疾病数据库,追踪、随访、观察,利用网络,建立联系平台,经常举办各种疾病专业知识,包括预防、用药注意事项、饮食配合、如何观察疾病和随访、不同节气如何适应,如何养身防病,学习各种保健操如太极拳、八段锦、经络拍打等,让CKD发展降到最慢。
针对这些重点研究方向,形成支撑这些研究方向的系列课题,进行多区域、多中心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建立临床专病诊疗方案,产生新观点、新疗法、新的学术思想。通过这些研究,逐步形成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优势学科群,并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水平,部分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最终能有效地防治各类肾脏病,为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5.
[2] 福建省立医院中医科.治疗肾炎水肿十二例介绍[J].福建中医药,1959(4):137-140.
[3] 杨春波.中医“肾”理论的临床应用和本质的探讨[J]. 福建中医药,1980(5):36-39.
[4] 陈扬荣.治疗肾盂肾炎点滴体会[J]. 福建中医药,1982(3):58.
[5] 陈恳,陈鸣钦,舒贵阳,等.慢性肾功能衰竭98例临床分析[J]. 福建中医药,1984(3):1-3.
[6] 张志辉,黄龙辉,张启良.肾宁汤治疗42例泌尿系感染[J].福建医药杂志,1986(4):59.
[7] 洪泉生.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治疗[J]. 四川中医杂志,1986(10):44-45.
[8] 陈逸民.“排石汤”治疗肾结石[J]. 福建中医药, 1987(4):61.
[9] 郑清国.补法治疗急性肾炎的浅识[J]. 湖北中医杂志,1988(3):55.
[10] 方筠卿.血尿的治则探讨[J]. 新中医杂志,1988(2):17-18.
[11]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IgA肾病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践指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5):583-585.
[12] 郑京,乔瑞英,张洪生,等.IgA肾病肾小球系膜细胞P27与PCNA表达的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7):416-417.
[13] 王智,吴竞,郑京,等.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东莨菪碱治疗以血尿为主要表现IgA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8):479-480.
[14] 林丽贞.保肾口服液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夹瘀证临床疗效及舌象改变的相关研究[D].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
[15] 魏仲南,吴强,倪秀琴,等.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67例[J].福建中医药,2012,43(1): 31.
[16] 洪江淮,赵爱萍.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阿法骨化醇联合治疗IgA肾病[C].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24.
[17] 王丽萍,张勇,陈建,等.黄葵胶囊治疗IgA肾病湿热证蛋白尿的临床观察[J].福州总医院学报,2011,18(1):58-59.
[18] 阮诗玮,郑敏麟,陈建,等.益肾降浊冲剂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9):23-26.
[19] 魏仲南,倪秀琴,吴强,等.补肾祛毒汤治疗慢性肾衰竭120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0-321.
[20] 魏仲南,朱淑瑜,杜锐格.补肾祛毒汤对腺嘌呤肾衰竭大鼠肾脏TGF-β1、HGF表达的干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4):326-327.
[21] 曾章超,徐瑞华,郑健,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1994(3):26.
[22] 曾章超,郑健,柯咏亭,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65例疗效分析[J]:福建中医药,1991(3):38-39.
[23] 郑健,林青,艾斯,等.中药肾康灵干预频复发性肾病患儿与NEI网络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11):44-45.
[24] 郑健.中药肾康灵干预治疗小儿频繁复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实验研究[C]. 第24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讨会、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2007.
[25] 魏仲南,吴开木,倪秀琴,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72例[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1(2):7-8.
[26] 张政,林丽贞,陈迪,等.福建地区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回顾性分析[J].福建中医药,2013,44(4):13-15.
[27] 魏仲南,洪汉铭.温阳通利法在慢性肾炎中的利用[J].福建中医药, 1995 (1):20.
[28] 魏仲南,朱敏,吴强.益气养阴通化汤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31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1):3.
[29] 陈小燕,聂焱,江映红.益肾降氮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 2008 (23):781-783.
[30] 倪秀琴,魏仲南,陈娟,等.益肾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3):24-25.
[31] 阮诗玮,孙光,林哲章.90例糖尿病患者尿表皮生长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C].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第二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