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叶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教学具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实验教学;综合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作为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在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方面起重要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一、明确实验目的,课前做好准备
教育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指导,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对于学生只有在明确实验目的的情况下,产生动手、动脑的动机,所以在每次实验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充分的准备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解决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通过媒体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
二、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精心的准备,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重大科学发现都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书本中探究实验的一般模式是: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实验设计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例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思路如下:
1.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人手,由平时吃馒头时,细细咀嚼会觉得有甜味,引入探究問题: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作用有关?
2.学生进行设计与交流,提出质疑,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实验的原理,培养其思考能力。取3支洁净试管分别编上(1)(2)(3)号(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屑放入试管1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搅拌;
将B馒头屑放入试管2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
将C馒头块放入试管3中,并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将三支试管放入37℃水中,5~10分钟后取出3支试管,各加入2嘀碘液、观察现象并记录。
3.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数据中验证假设的真伪。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口腔内分泌的唾液都有关。
5.在实验结束后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反思失败的教训。使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师对本次探究实验活动进行总结: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并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什么?看看有无错误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找出正确的结论。
三、利用现有价值,培养创新能力
有些实验比较抽象,我们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模拟解剖动物等。而通过多媒体则可以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就像“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的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水螅的形态、运动及利用刺细胞捕食的变化过程,使课本上一个个平面图变成一个连续进行的生理过程,通过观察,然后由学生自己概括出腔肠动物的基本特征:身体辐射对称;水螅型的体形;有两个胚层的体壁;有口,无肛门。教师再加以总结。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充分展现多媒体教学的价值,不但可以变枯燥的理论分析为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待于提高。四、理论用于生活,激发综合能力
在教学理论结束后,可以把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现象给学生作为课外活动,让他们去尝试动手动脑。例如在学习了“人的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一节以后,布置了以下一个设计实验课题:
(1)物体在眼睛里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原理相似,其中B图中的b和c分别相当于A图中的[]__和[]__。
(2)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____就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若损伤了可以采用____让患者重见光明。
(3)发生地震救援时,对于刚救出的长时间压在废墟里伤员一定要遮住眼睛,因为长时间在黑暗环境中[]____会增大,突然接触强光会灼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这种结构的增大和缩小是由[]______控制的。
(4)儿童、青少年时期如果长期不注意保护眼睛,极易患上近视眼,这种眼球的特点是______。下列各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方法的是______。都有详细的记载和观察,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的创新是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真正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