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芹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三乐课堂”我们在行动
田淑芹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不断增多。他们缺乏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和方法,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与其无力管控孩子课余生活的矛盾愈来愈显著,存在孩子受社会负面影响和放纵于社会边缘化的风险。我们学院地处海淀区东升镇后八家村,与清河接壤。有大量的进城农民工,靠收废品、打零工等维持生计,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进城农民工子弟虽然勤劳质朴,独立性强,但受城市环境、家庭教育和自身流动性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城市或乡村同龄人的独特性格特征,如在城市孩子面前自卑、情绪波动大、缺乏安全感等。环境的时常变迁往往导致进城农民工子弟不易与别人建立或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认识体系。面对快节奏的北京生活的压力,为此许多农民工子女在教育和心理方面需要更多的呵护和帮助。
如何进一步地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如何从市民化教育的层面去关心未成年人,做好孩子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有益补充,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我院“三乐一安”的“三乐课堂”的项目,可以有益弥补家庭、服务孩子、减轻家长的负担。
从2014年5月开始,院党委在学院董事的支持下,成立了专门的党员工作项目组,根据地区特点,开展了针对农民工子女“少年乐家庭乐、家庭乐社区乐、社区乐地区安”的“三乐一安”的“三乐课堂”特色服务项目。主要是在农民工子女从四点半放学到六点左右父母回家的这段期间,把孩子们组织起来,让他们安全度过这段“管理真空”,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还能营造温暖健康的成长环境,更能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我们党员项目组主要地工作是,为他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如经典诵读、教育他们孝老敬亲、真诚好学等;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梦的教育和少年儿童法律法规常识教育;利用专业教师等组织青少年开展动手做、动手画、创意DIY、架子鼓、尤克里里、足球、形体训练等课程,直到家长前来领走或送其孩子回家。
项目组成员不间断给这些孩子们购置图书、学习资料、成语词典等各种书籍。在寒、暑假组织还开展“开心一夏”的夏令营和“冬日阳光”的冬令营等实践活动。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年度的文艺汇演,向其学校的老师、同学和父母表演汇报一年所学、所做、所爱,令老师、父母动容。
有一个叫陆凯乐的孩子,家里有个妹妹,父母在京靠到各个学校摆书摊维持生计,很多时候不能兼顾到陆凯乐的生活、学习。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倒数,在班里没有合适的玩伴,也就养成沉默寡言,没有自信的性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他,于是便经常把这孩子留下进行单独辅导,还带着他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并让自己的孩子一起作为陆凯乐的朋友,分担孩子内心的不开心。就这么坚持了近6个月的时间。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渐渐地见人愿意说话了,上台发言也大胆了,成绩也由原来的倒数赶到了班级的中上游。他们学校班级的老师很高兴,请他们的家长参加表彰会,表扬孩子。
这个党员工作项目至今持续了近一年半的时间,有了这个“三乐课堂”,这些城市边缘的孩子们彼此熟悉了,建立了良好的社交关系。同时“三乐课堂”是这些新市民逐步融入了大都市生活,极大地减轻了我们学院周边部分农民工的打拼压力,给他们各自的孩子有了更好的成长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升地区的和谐发展。
此项目开展一年半以来,我们党委创新党员的教育引领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地举措,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中央提出地“两学一做”的精髓,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帮扶照顾服务,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地启示是:
1、创新党建工作平台,志愿服务社区需求常态化
党建工作要创新,但更要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院党委充分利用我院高校的资源,主动同社区融合。把校内校外的有形服务整合起来,探索党建新的模式,创建党建新的平台。院党委要求每名共产党员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真心,尊重民意真情,服务群众真做。在服务群众、服务学生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感召力与亲和力。
2、践行党的宗旨,帮扶周边农民工子女精准化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要通过此项目的实施,为社区农民工子女提供一些教育服务。院党委鼓励学校老师、党员争当志愿者,走进课堂为孩子服务。帮扶他们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丰富知识,让他们感受爱,发现爱。“三乐课堂”还是周边小学教学课堂的有益补充。
3、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员先进性服务有形化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院党委提出全体党员(师生党员)在学院各项学习、工作中要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践行“学校爱老师、老师爱学生、学生爱学校”的爱的循环机制,做无私奉献、勇挑重担、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良好师德、教书育人的模范。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我院创新教师党员带领学生党员进社区、进服务家庭的工作平台,推进载体建设,充分体现党员平凡工作中的有形服务,使党员感悟奉献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