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科学精神之树立

2016-07-14 05:12彭帮姣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3期
关键词:信仰学术研究生

彭帮姣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论研究生科学精神之树立

彭帮姣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科学精神是个人或集体在科研领域内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是融入到科研工作者思想深处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等的总和。从科研精神的概念入手,解析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包括理性思维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以及个人道德操守的人文素养;从人文素质、科学信仰和学术道德等方面提出新时期研究生科学精神树立的基本途径。

研究生;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科学信仰;学术道德

科学精神通俗的讲可以理解为存在于科学共同体中的精神产物[1]。长期以来,科学精神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规范学术行为,杜绝学术不端现象,对树立大国形象,提高科学工作者科研积极性,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生是新一代的科技生力军,培育良好的科学精神,对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刚性十分必要。那么,如何把科学精神贯彻到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当中,推动研究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摆在我国教育体系面前的一大难题。从科学精神的概念入手,从理性思维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以及涉及个人道德操守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揭露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从道德修养、目标追求和学术道德等方面,并提出研究生科学精神树立的基本途径。

一、关于科学精神的理解

(一)科学精神的概念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语,属于知识的范畴,但又区别于“知识一般”,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知识。“精神”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对过去的事和物的记录及对此记录的重演。那么,从“科学”和“精神”的视角出发,很多人容易把“科学精神”理解为“科学”和“精神”的结合,以至于陷入对科学精神理解的误区。科学精神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既包括科学工作者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同时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目前关于科学精神的认识有很多:艾靓[2]认为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理解是构成科学精神的两大核心要素,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理解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灵魂,谦恭和宽容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而执着与献身则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竺可桢曾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详细介绍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区别,他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方法,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方法具有变化的性质,而科学精神则是永恒的,其本身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竺老先生把科学精神归纳为:第一,不盲从,不附和;第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第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张颖春[3]认为科学精神是一种对科学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起约束作用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规范,是科学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主动遵守的。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的第一层含义是: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同时是一个人具备科学精神的最基本要求。做好科研的先决条件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于国于家有用之人,不仅表现在学术修养上,更加突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的第二层含义可以理解为不辞辛劳,勇于开拓的锐意进取精神,其核心体现在“创新”上。众所周知,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科技进步依靠科学创新。任何科学成果的获取都不是轻而易举的,相反建立在刻苦努力的基础之上。不求付出的劳动永远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才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好诠释。

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维有助于科技工作者用质疑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养成不盲从的治学态度。进而在众多信息中汲取有用信息,推动科技创新。

(三)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4]。科学精神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第二、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四、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基本途径

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认识活动,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和价值标准,它由科学性质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从人文素质、科学信仰和学术道德三个方面提出研究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条件下,依靠后天教育、生活环境和个人努力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5]。所谓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和达到的发展程度,也是科学工作者必然要求的基本人文素养[6]。个人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是新时期科学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关系到科学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从古至今,我国就一直重视人文素质的培育,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从小学生做起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对公众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上世纪90年代,针对“素质”问题、“素质教育”问题、“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和“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足见我国对人文素质提升的注重。

(二)树立远大的目标,坚定科学信仰

目标是人生追求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一个人斗志,而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往往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因此,树立远大的目标,坚定科学信仰是科学精神培育的基础。著名科学家赫尔巴特说过“当喉咙发干时,会有连大海都一饮而尽的气概,这便是信仰;等到口渴时,至多只能喝两杯,这就是科学。”从而形象的描述了信仰的感性特征和科学的理性特征。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抵御外界因素的强大动力,研究生要想在科研工作中获得成功,必须树立远大的目标,并坚实对科学的信仰。

(三)加强学术修养,注重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问题不仅是研究生,同时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十分注重的基本道德素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学术风气。学术道德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把他人的学术成果据为己有,是对科学极其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近期,在学术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学术不端行为,引发了学术界关于学术道德的新思考。研究生要想在科研的征途中有所建树,加强自身学术修养,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是当务之急。

[1]魏宏聚.论理科课堂中的价值教育[J].教育研究,2012,05: 48-53.

[2]艾靓.论科学精神的内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61-63.

[3]张颖春.科学精神的概念及其内涵[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4,05:54-58.

[4]张冠男.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2.

[5]熊孝梅.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6]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117-119.

[7]刘艳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1:41-43.

猜你喜欢
信仰学术研究生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信仰的旗帜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论信仰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