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凤大庆油田南区医院东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健康促进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李双凤
大庆油田南区医院东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健康促进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由美国护理理论家Nola Pender于1982年创建,该模式整合护理及行为科学关于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观点,着重探讨激发个体采取行为增强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机制,主张个体的健康促进行为取决于认知-感知因素及修正因素。健康促进模式被广泛用于预测和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特定行为,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促进;模式;护理;应用
健康促进模式为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促进健康及功能提供了概念框架。促进健康行为是为了预防疾病、获得更高水平的健康状态或自我实现。Pender依据期望价值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健康促进模式。Pender提出,人们会采取其认为具有个人价值的行为。此外,当个体在特定行为中具有高自我效能和能力时,则可增强行动承诺并付诸实践。健康促进模式包括3组共10个类别的影响因素,其中认知是健康促进行为的决定因素,它是获得、保持和促进健康行为的主要动力机制。除既往相关行为和个体特征对健康促进行为具有间接影响外,其余8个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健康促进行为。
1.健康相关情感,健康相关情感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刺激所导致的主观积极或消极感受,可出现于行为前、中、后。
2.行动计划承诺,行动计划承诺指对实施健康促进行为的既定策略的认可和意向。行动计划应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执行者(独立完成或合作)。
3.健康促进行为,健康促进行为指人们为了促进自身健康而采取的行为或活动,例如进食健康食品、定期锻炼、获得充足休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
4.喜即刻的竞争性需求与偏好,即刻的竞争性需求指由于环境因素(工作或家庭照护责任)的影响使个体难以控制的选择性行为。即刻的竞争性偏好指个体相对予以较高控制的选择性行为,例如选择冰激凌还是苹果作为零食,必须在二者中做出选择。
5.人际影响,人际影响指他人对健康促进行为的观点、行为或态度,包括社会准则、社会支持及榜样学习。人际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同伴及健康照护人员。
6.所感知到的行动益处,也称对行为益处的认知,指对健康促进行为的有利结局的信念。
7.所感知到的行动障碍,也称对行为障碍的认知,指对健康促进行为不利因素的认识,例如耗费时间、昂贵、不便、无法获得等。
8.所感知到的自我效能,也称对自我效能的认知,指个人对自身实施健康促进行为的能力进行判断。
9.既往相关行为,既往相关行为指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经验,对是否采取健康促进行为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0.情境影响,情境影响指个体对促进或阻碍行为的特定情境或环境的认知,例如对需求、可获选择及美学方面的认知等。
(一)评估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
Pender的健康促进模式概念定义清晰,内容简明易懂,能够指导护理人员对复杂的健康行为现象做出较好的分析和理解,协助护理人员和患者在制定健康计划时充分了解患者坚持健康促进行为的决定因素。该理论认为,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机制会影响个体采取增强健康的行为,强调评估在健康促进中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可根据健康促进模式评估患者对健康的认识及执行健康行为的意愿,分析影响健康促进行为的各项因素,以提高健康教育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评估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定性方法主要运用访谈或专家咨询,定量方法主要通过:
(一)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意识及需求更加迫切。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优质护理明确提出护理人员应全面落实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治疗、康复指导及健康教育等工作职责,要求把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医疗护理活动中,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针对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于促进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个人特征及经验从患者个人层面而言,个人特征及经验在整个健康促进模式中处于相对的确定位置,护理行为难以改变此类影响因素,不宜作为护理行为的方向。
2.特定行为的认知和情感这是模式中最主要的激励部分,由行动益处、行动障碍、行动相关情感、人际影响及情境影响共同构成核心,包含个人、社区和社会在健康促进中的地位和影响方式。在健康促进过程中应注意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书面资料、健康讲座、影视资料、宣传展板等方法增强患者对行动益处的感知,降低其对行动障碍的感知,从而实现健康促进行为。也可运用行为塑造、替代经验、行为契约、心理疏导等方法改变个体对健康行为活动的相关情感,促进、患者提升自我效能,排除活动的障碍。此外,人际影响及情境影响对特定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病友会、健康劝诫、支持系统等途径充分发挥人际因素及情境因素对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积极影响。
3.行为结局,行为结局包括行动计划的承诺、即刻的竞争性需求与偏好、健康促进行为。整个健康促进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体形成健康促进行为,并整合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促进行为包括:规律运动、休闲生活、休息、适当营养、压力管理、担负健康责任、发展适当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达到自我实现等。护理人员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调整即刻的竞争性需求与偏好,增强其对行动计划的承诺,从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主动追求健康行为。
[1]张洪君,杨美玲,苏春燕,李葆华.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意义与落实方案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0(04)
[2]张会芝,卢杰,骆金凯,杨美玲,张进,张洪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转变护理工作模式[J].中国护理管理.2010(04)
[3]张莉,彭刚艺,王跃建,陈书人,苏敏谊,李绮慈,袁卫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改善护士社会形象[J].中国护理管理.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