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告白
——评伍绮诗小说《无声告白》

2016-07-14 13:09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长沙410005
名作欣赏 2016年15期
关键词:莉迪亚华裔玛丽

⊙胡 林[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长沙 410005]



让我告白
——评伍绮诗小说《无声告白》

⊙胡林[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长沙410005]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华裔作家伍绮诗小说《无声告白》中三个主要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认为书中悲剧的发生是由剧中人物的交流方式造成的:母亲没有向自己告白,做真实的自己;父亲没有向他人告白,获得理解与认同;孩子没有勇敢地向父母告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关键词:伍绮诗无声告白

华裔作家伍绮诗的长篇处女作《无声告白》2014年荣获亚马逊美国网站年度最佳图书。书中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小说以一个女孩生命的终结为开端,在时间的顺序与倒序间灵活切换,三代人的命运被切割成一个又一个片段,却又沿着一条命运的隐秘河流,最终扣成了一个悲凄的生死结。该书女主角莉迪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正是这万千宠爱令其不堪重负。美裔母亲玛丽琳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与众不同”梦,完全寄托在女儿身上;而身为教授的华裔父亲詹姆斯,虽看上去功成名就,却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纠缠半生不被他人认同的孤独感令其将“与他人一样”的合群与认同感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的伤痛,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全心付出,然而这一曲相互付出的合奏曲,奏出的却是一曲悲伤、沉痛的乐章。阅读这个故事,笔者觉得只有每个人认真地面对自己,大声地向自己和他人告白,说出自己的需要,才能终结类似的悲剧。

一、母亲玛丽琳:向自己告白,做真实的自己

“我用尽所有力气,尽我所能,却终究只能重蹈前人的覆辙。”对于玛丽琳的经历,大约这句话就是对她人生最好的注解了。她一生都想摆脱母亲的期待,不屑于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真正的职业女性。但当她在大三那年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师的华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坠入爱河的女性一样开始了恋爱,并怀孕结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堕入了一连串的家庭琐碎生活中:煮饭、带孩子、照顾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学业和梦想。对于玛丽琳这种有野心有抱负又具有天赋的女性来说,她很难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以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寝食难安。终于有一天,她试图逃离,放下两个孩子和老公,独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报名了社区大学想继续完成她的学业。然而,她又失败了,就在考试的前夕,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她最终只能回归,彻彻底底地将自己困于家庭之中、厨房之内。

重新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内心并没有真正妥协。她开始拒绝做饭,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她把莉迪亚看作了另一个自己,要求她热爱理科,并热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在这个故事里,玛丽琳尽管想要摆脱妈妈,却真的实现了她妈妈希望她“遇见好的哈佛男人”的愿望,并且她看似叛逆在婚后与母亲再无联络,想要摆脱母亲给她的宿命,实际上却又不知不觉地陷入母亲对她的期望里:拥有一本烹饪书的贤妻良母。

如果玛丽琳在母亲去世整理母亲房间的时候,去诚实地面对自己,她可以选择对已过世的母亲告白:我很好,我愿意留在家庭里照顾丈夫和孩子;或者她也可以选择去完成学业。但无论她的决定是什么,她的行为都应该是平静的,不至于重回家庭以后只用罐头和速食产品来解决孩子们的三餐,拒绝给孩子们好好做饭,而且把自己成为医生的期望放在女儿莉迪亚身上;也不至于为了完成落下的学业悄无声息地离家出走,而给孩子们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她想要继续学业可以获得丈夫和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或者即使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她也还是可以在心里继续她的这个愿望,等到合适的时机,去完成自己的心愿。

二、父亲詹姆斯:向他人告白,获得理解认同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一个美籍华人,靠着父母在餐厅端盘子等不体面的工作把詹姆斯变成了美国国籍,但詹姆斯因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父母,为了不让大家以他为话题,他拼命想要融入周围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独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觉周围充斥着异样的眼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学府哈佛大学,他继续努力读研读博,他本以为可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因为当时他的导师告诉他有个历史教职刚空缺出来,然而最后也许是因为他独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际,他最终没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个普通的高校——海尔伍德任教。从那时起,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讨厌过去的一切,讨厌怯懦、独特、孤独,向往合群和普通。

詹姆斯一直想获得周围社会的认同感,但他的肤色和少年时代受到的歧视使他特别纠结女儿的合群问题,虽然他觉得妻子对孩子的课业要求过于严格,但是他期望孩子社交能力强,这不过是自己内在一个未完成的心愿的折射罢了。他把这个心愿放在女儿身上,总是问孩子的交友情况,他记得自己年轻时很难融入白人社会的经历,他热切地希望女儿不会有和他一样的困扰,只是虽然时间过去快二十年了,但是女儿仍然面临这样的情况,种族融合这样的问题,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它需要好几代人不断地努力,因此女儿时常假装自己有非常多的朋友以安慰爸爸期望的眼神。

其实如果爸爸愿意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他和玛丽琳的结合就有获得身份认同的原因,如果他能看到并承认这一点,他的妻子玛丽琳和孩子们就会明白如何和他互动,互相拥抱疗愈这个伤口,如果这个问题被诚实面对和理解,他不需要从自己的华裔助手路易莎那里获得来自同肤色同种族的理解,而闹出各种暧昧。因为这段关系被女儿察觉,导致事情的发展越来越糟。

三、女儿莉迪亚:向父母告白,你们就是世界

父亲希望莉迪亚融入群体,不必像自己童年那般孤独。为了不让爸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选择拨打语言助手,自己却假装是在和好朋友聊天。母亲希望莉迪亚继承自己的心愿,成为一名真正的女医生。虽然母亲玛丽琳说自己会听从莉迪亚的想法,她只是给她建议,但她的目光总是充满了强烈的期待,也许她自己没有注意,但女儿全看到了心里,因此莉迪亚每次只能用“好的、好的”来回答,以至于让妈妈认为她就是想要与众不同,就是想要当医生。莉迪亚努力满足父母,活在父母的期望里,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是不是她真正想要的东西。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业难度的增加,莉迪亚开始觉醒,她开始意识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莉迪亚由于害怕母亲再度离开家,害怕父亲每天对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选择了妥协。

莉迪亚的故事,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缩影,多少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有条件地爱孩子。幼小的孩子,敏感而多疑,他们能清楚地感知到父母想要什么,聪明的孩子开始讨好父母,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想要独立,又怕伤害父母,会感激父母,也会恼恨父母,纠结、愤怒、委屈、埋怨全部袭来,有朋友的孩子能与朋友分享发泄,孤独的孩子只能自我纠缠,或重生或毁灭。

如果莉迪亚勇敢一点,面对自己的内心,大声地向父母说出自己的需求,父母也许可以理解,或者即使没能全部理解但是可能为他们的育儿观念打开一扇窗口,创造一个机会。书里描绘的场景都是生活的细枝末节,父母和孩子之间除了日常问候和生活琐事的安排,没有更多精神的交流。或者即使父母想要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因为每个人的内在都没有被自己认真看到并抚慰告白过,他们与别人的交流可能实际上只是与另一个自己在对话,根本感受不到别人在说什么,在表达什么,在呼唤什么,在索求什么。其实这样看不见的交流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多,我们给予别人的其实都是给自己的,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触及他人的内心。这样的告白和交流看上去有声其实无声,正如书名“无声告白”所指。

但是,没有如果,玛丽琳和詹姆斯没有能够停下来,想想自己到底要什么,自己应该给什么,而不是一味顾虑他人。莉迪亚作为一个孩子,她的悲剧没有明确的起点,它是日常小事的集结,是无数偶然的河流汇成的必然结局。在一个没有人犯错,人人都值得同情的故事里,人人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本书写的是华裔家庭融入美国社会的困难,但是却也能引起国内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一辈的共鸣,因为当代的中国社会也有类似的生活环境。虽然不是融入不同的族群,但是我们一样要融入不同的人群,比如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凭借良好的教育跻身更高一个阶层。父母的爱往往变成过多干涉子女生活的暴力,孩子们也不得不按照父母的意愿而活,痛苦地实现着他们寄予的期待,最后失去了真实的自己。不能做自己,一生围绕着他人的需求而奔忙,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常态,当我们习惯了戴面具,习惯了、学会了接受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命运,也许我们需要做的正如《无声告白》中文版的宣传语一样:“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作者:胡林,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莉迪亚华裔玛丽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难忘的八个字
希腊克里特岛“幽灵孕妇”惊魂
和我一起玩
亡命救赎绝地求生,父女情长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女生玛丽莎Ⅰ